分享

传统武术的几个文化问题

 yuanyi 2012-07-24

715,笔者去天津参加张烈先生骨灰的安葬仪式,期间一位李姓先生向笔者提出五个问题,希望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五个问题是:

    1、关于传统武术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关于传统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3、传统武术的核心魅力体现在哪里?4、五行学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5、什么是武德,武德与儒家传统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笔者认为这五个问题问得有深度也有意义,对于今人深化对武术文化的认识颇有助益,因此愿意公开作答,并诚望能抛砖引玉。

    1、关于传统武术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武术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分类,也不是具有明确概念的文化分类,传统武术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武术这个概念本身就脱离不了传统,又谈何传统武术?其次,被划入传统武术的武术门类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同的武术门派之间学术成就、文化成就差异甚大,故谈及文化意义,不能一概而论。

    我所能谈的,是有关孙氏武学的文化意义。

    孙氏武学的文化意义在于开启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提升。在于与“文”互补,提升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以及自由精神。孙氏武学的独到之处,一是直指完备自我身心适应机制的培养,二是所构建、所完备的是人的内心感悟图式。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而适应机制的完备正是人的性德归复,是本然之性的彰显。而内心感悟图式的完备正是人的智识的基础,是智慧之根。所以孙禄堂先生指出武学是人生不可缺之一科。因此对于人生来讲,武盲与文盲一样可怕。

    这是关于孙氏武学的文化意义的浅表解读。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是孙氏武学的哲学意义。孙氏武学的哲学意义则在于给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道”注入了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的法则。但是如何印证这一点?道家是通过静坐,使意识沉静,观得宇宙这一基本法则。而以道家理论为根据的道教,则是通过修炼丹道最终求得生命不朽来印证道的客观性。然而,前者只是主观体验,无法验证,后者更是直到今天尚无科学范式下的例证。因此,有人认为“意识进入道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这仅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幻觉,仅仅存在于无理智的主观感性意识中,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它不比巫术意识高多少”(《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338),他们认为:“道是没有任何确定性的极空洞的东西,这一抽象的绝对本质与无任何规定的直接的自然意识自然东西的生灭变化过程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它本质上仍是一种直接的感性意识。”换言之,由于缺少客观证明,因此,单从纯思想、纯理性的角度,他们不承认道是绝对的客观本体,认为道没有精神性。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根基的道,在理性面前出现动摇危机。孙禄堂先生通过所构建的武学体系,重构了道的意义,揭示了有关道的更为深刻的本质。

    孙禄堂先生认为:道即是万物之本源,又是万物之特性。因此通过认识万物之特性就可以认识道、把握道、体用道。

    作为万物之本源,道具有统一的实体性和主体性的特征,作为万物之特性,道是万物具有多样性的不同形式之本。孙禄堂先生是通过使人体用内劲来揭示道的这一实质。那么内劲实体性表现在哪里呢?

    孙禄堂先生通过其武学,证明内劲完全是来自自身的绝对客观的东西,内劲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更不是主观幻觉,而是具有实存性的意义:内劲是自我身心性能的绝对本质和真理。内劲是技击中形成因敌成体,感而遂通的根本,是中和的功用。内劲超越了任何有限的、特殊的技击形式,而使所有技击形式具有统一的内在机制,并且是以自身为依据的自在自为的东西,孙禄堂先生将其称为:“中和真一之气。”指出“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就是说内劲是通过自动反馈调节(自我否定)过程来实现作用的绝对客观,由此来统御一切技击行为,使不同的、多样的技击行为具有一个坚实的同一。因此,内劲是自己建立自己的那种绝对实体。

    那么内劲的主体性表现在哪里呢?

    上面讲了内劲是“活的生机”——是自在而自为的存在,内劲是通过自为的自身否定过程来实现这一生机。因此,内劲是自身建立自身的活的机制。所以内劲具有主体性。

    所谓内劲是主体,是指内劲完成自己的运作,使人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内劲是技击运动的绝对本质即道在技击中的体现,进而自我意识要求使符合自身特征的技击运作合平内劲。因此内劲是技击的绝对本质就不仅是自我意识对内劲的认识,也是内劲作为技击的绝对本质的道对自我意识自身的作用,即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内劲的体用认识了自身的绝对本质。孙禄堂先生称之为“复其本然之性体”。

    那么道作为万物的特性又表现在哪里呢?

    同样也是孙禄堂先生所说的在于“复其本然之性体”。

    “复其本然之性体”是个过程,通过体用内劲复其本然之性体是一个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我本性在否定中确立,在确立中否定,循环往复,逐渐确立其整体。因此孙禄堂先生将此过程称之为:“有无不立”。

    由此可知,复性是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在否定中建立自我,孙禄堂先生将此称为“先后天相合”。由此发现自我的面目,不断实现自我,所以复性与建立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因此,“复其本然之性体”就是这个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全体。

    于是,由孙禄堂先生建构的以体用内劲为核心的武学体系给老子的“道”注入了精神性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并不完全等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内涵是通过对内劲的体用,揭示了道的精神是客观实存与主观自由交互作用使两者达到了统一,是理性与感知相互启发达到的同一。孙禄堂先生认为这是通过“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达到“先后天相合”即中和。孙禄堂先生将此过程称之为:“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致中和”是孙禄堂先生通过其武学体系给“道”注入的精神内涵。这一精神内涵反映到人就是孙禄堂先生所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最终“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这也正是孙氏武学卓然超越于其他传统武术的根本之处。(有关对这一精神更为深入的解析,如与老子的道的区别,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区别,将另文专述。)

    2、关于传统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真正的孙氏武学的传人从不笼统地谈什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空泛苍白,缺少实质性的精神内涵,传统的“天人合一”式的陶醉常常是以“自欺”的心理暗示达到“欺人”的效果,无法给人以理性精神。

    孙氏武学的最高境界诚如孙禄堂先生所言:“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此外,孙存周先生所说的:“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孙剑云先生晚年感叹的:“一辈子手心没向上过。”张烈先生常说的:“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都是对孙氏武学精神境界的彰显。

    3、传统武术的核心魅力体现在哪里?  

    孙氏武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4、五行学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五行是古人对组成世界的基本关系的描述,用以描述不同性能的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有

    人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技击技能的训练上,对技击技能进行分类并研究不同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使得技击行为更为合理。故形意拳有五行拳,以此为体用之纲。

    5、什么是武德。武德与儒家传统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在讨论武德之前,先让我们界定一下武德与儒家传统道德或其他道德的区别。武德之所以是武德,不同其它道德的特征有三:其一,其德来自于武。其二,其德的内涵与武不可分,具有其它道德所不具备的内涵,即不可替代。其三,其德的表达形式只能以武来表达。

    那么什么是武呢?就是技击,包括徒手技击和冷兵技击两类。

    那么什么是德呢?对此古今中外各家有不同的解释。就德这个中国字而言,其最原始的含义从“德”字的结构中表达了出来,德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chi)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而目光表征着一个人的内心,所以德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与内心的统一,这就是“德”。德这个宇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直接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的行为才算是德。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即直心为德,也就是良知。

    所谓良知就是不是被任何外来物预先规定的,而是出自自我的自由意志。近代西方哲学家康德也认为道德是良心。所以,对于人而言真正的德不是任何束缚自己的外来物,而是自我通过自由意志对自我的规定:自律。而这一自律的内容并非仅仅存在于自我的认识中,而是可以被他人感知的,之所以被他人感知和承认,是因为具有利他的特性。

    因此德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其基础是自律,自律是德的基础。其表征是利他,利他是德的形式,这个形式是可以被感知的,这就是道德感。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在有能力损害他人的情势下,通过自律没有损害他人。这就是德。

    所以,德是以自由意志和能力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在某方面还没有形成自由意志或“无能”也就谈不上在该方面有“德”!

    然而儒家传统道德的基础是三纲五常,不是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严格地讲儒家只有伦理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相关论述请参见《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第五章)

    同样武德也不能是来自任何外加的戒律,而是自律。而且武德不同于一般道德之处,就是必须以格斗制胜能力为前提、为条件。一个没有格斗制胜能力的人只可能涉及一般道德,而谈不上武德。谈论武德,其基本前提有二,一是自律,二是技击制胜能力。

    因此,对于同样的行为,在武德上的意义却是不同的。比如:对于比武胜负,强者对弱者,“点到为止”是强者的武德,所谓手下留情。但是两个武技半斤八两的人比武,终有一方苦胜,虽然也没有伤害对方却谈不上武德,因为他没有伤害对手的能力。对于挑战的态度也是如此,强者面对弱者带有侮辱性的挑战,谦退不斗狠是武德。但是弱者面对强者带有侮辱性的挑战,不应战,则是懦夫。

    所以武德是以自律和武技为前提的。被迫地遵循戒律和武技上的无能者都是谈不上武德的。

    武德不应当成为懦夫的遮羞布。

    因此任何一种并非出自自由意志的行为,都不是真正的武德,此外一个格斗意志上的弱者面对强者也谈不上什么武德。

    武德是强者的恩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