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中天:从邦国到帝国

 文野 2012-07-24


  还有一个手段叫“乐”。礼辩异,乐统和,和谐嘛,好听嘛。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一样,既然像音乐一样,就应该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不要平等,要不平等,但是在一起很愉快。以德治国,必然是两个手段,一个是礼,一个是乐,这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德治国,两个基本点是“礼、乐”。这是封建制度,这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度。

  易中天不仅谈美学,讲三国,也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并写成中国古代政治批判著作。

历史划分 中国历史应该划分为邦国、帝国、共和国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帝国的惆怅》、《品三国》、《帝国的终结》等著作。

  非常高兴应葛兆光先生的邀请到复旦大学文史学院来和大家见面。今天向诸位报告的题目是《继承与变革,从邦国到帝国》。之所以讲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的一本新书《帝国的终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我现在主张把中国的国家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起飞、禅让到西周封建。因为起飞、禅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按照《礼记》的说法,在此之前是大同之世。起飞、禅让之后进入小康之世。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有什么区别呢?樊树志先生给我讲大同之世就是禅让制,就是说公权力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独霸,必须明选。小康之世就是公权力家族世袭。所以起飞、禅让是一个关键,禅让之废,世袭之始,从此,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这几千年,国家元首都是世袭的。这一段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转变为部落国家,是国家的开始。这个阶段叫什么阶段我现在还没有想出标志它的词来。

  从西周封建到秦灭六国,请注意我的表述,我从来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这已经是大家都说惯了的话。什么叫统一?统一是由分裂状态恢复到统一状态才叫统一。秦之前是分裂吗?不是,不能用统一这个词,只能叫秦灭六国,或者秦兼天下,我们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传统的史书也是这么说的。从西周封建到秦灭六国,这一段我称之为邦国时代。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我称之为帝国时代。从辛亥革命以后到现在我称之为共和国时代。因为你不管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都是共和国,也可以都叫做民国,也可以叫民国阶段。我现在要做的工作是比较邦国和帝国,邦国和帝国有什么不同?

邦国制度 以德治国、礼乐是邦国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邦国和帝国有三大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国家制度。邦国是什么制度呢?是封建制度;帝国是什么制度呢?是郡县制度;第二个区别是政治形态,邦国时代的政治是贵族政治,帝国时代的政治是官僚政治;第三个区别是统治阶级,邦国时代的统治阶级是民主阶级,帝国时代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邦国和帝国三大区别:封建、郡县;贵族、官僚;民主、地主。这是整个历史。

  我们现在来看邦国。我刚才前面说了,邦国和帝国的第一区别是封建与郡县。封建是什么?封土建国。它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封,一个是建。所谓封就是划定疆域,就是划地盘。指定国君,这就是建。因为这个时候的制度是世袭制度,一个国君指定了,那么这个国君世袭下去这个国就存在了。那么封建和郡县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在邦国时代,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国土上,有许许多多的主权国家。那个时候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天下。产权归于谁呢?归于天。天下是天的,但是天不能管理天下,因为天不说话,天不行政,它必须把行政权授权给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大儿子,叫“天子”。天子拥有的天下,他有对天下的管理权,其实也没有所有权,他是没有产权的。中国土地的产权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现在的开发商出问题都在这个地方,搞不清那个地是谁的。

  因为这个时候所谓周武王灭纣,实际上是以周民族为首的一个部落国家联盟,以周为盟主的部落国家联盟取代了以商为主的部落国家联盟,然后发展为国家联盟。周天子就是联盟的盟主,他要解决一个问题,凭什么我当盟主?说到底是他打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参加战斗的不光是他,还有别的部落国家。所谓八百诸侯都出了力,这个问题我们要来解决。他要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就是“我有德”。因为我有道德,所以我得天下。因此,我治天下我也要以德来治,这就是“以德治国”的来历。

  怎么治呢?怎么用德来治呢?两个手段。一个叫“礼”,一个叫“乐”。礼是解决等级问题,因为他这个时候要封建,他自己要封一个最大的叫“王”,第一等,然后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礼就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确定是不平等的,有等级制度的。所以儒家维护就是维护这个等级制度的,这是礼,所以孔子才提出要正名,正名干什么?就是要搞清楚你是哪一等的。

  还有一个手段叫“乐”。礼辩异,乐统和,和谐嘛,好听嘛。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一样,既然像音乐一样,就应该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不要平等,要不平等,但是在一起很愉快。以德治国,必然是两个手段,一个是礼,一个是乐,这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德治国,两个基本点是“礼、乐”。这是封建制度,这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一个天下一个天子,许多国家许多国君,封建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到秦灭六国以后就没了。当然有一些回潮,但是实际上是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度”。

帝国制度 帝国三特征: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官员代理

  而郡县制度是什么?一个天下,一个国家。原来的天下和秦这个国合并了。为什么叫秦兼天下呢?秦就等于天下了。以前周是不等于天下的,周是周王国,他也有一个范围的,他不过是诸国之头而已。现在到了秦以后,一个天下就是一个国家了,一个元首,就是皇帝,一个政府。然后下面的变成郡县,是他的下级单位,是上下级关系了。以前公侯伯子男虽然不平等,但不是上下级关系,他也没有从属关系,理论上跟周有宗主关系,实际上没有。这个时候,对不起,下面的郡、县都是归中央管。所以,必然的,贵族政治就会变成官僚政治,官员是帮皇帝打工的,说得好听,咱们都是给万岁爷办差的,领薪水的,俸禄嘛,它变成一职业了,这是官僚制度。

  一旦到了这样一个制度,会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权力的问题。按照帝国制度,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元首。所有的权力应该集中在皇帝身上,从理论上讲是这样。但是皇帝在事实上不可能行政,不可能把全国的事情都管起来。邦国的时代也因为小国寡民,君主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了,因为它小嘛。帝国时代不可能了,地大物博,必须官员代理。所以我说帝国有三大特点:“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官员代理”,这就是我这本书里讲到的帝国制度三大特点。这样一来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力的分配、制约和监督。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来在西汉初年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安排得不错的,皇帝基本上不管事,五日一朝,或者十日一朝。具体的行政事务交给谁呢?宰相。宰相就是三个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这三个宰相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开府的,所谓开府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办事机构,府下面的办事机构叫“曹”。皇帝也有自己一套系统叫“宫”,宫下面也有一套系统叫“尚”,尚衣、尚食、尚欲、尚书,“尚书”就是从这儿来的,两套班子。这两套班子我们一看就发现皇帝那套班子基本上是服务性的,宰相的班子是办事机构,是做事的,行政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权分立,共同向皇帝负责。有了世袭以后,搞“三公会议”,所谓“会议”就是会在一起议论,聚在一起议论,叫“会议”。“会议”拿出一个决定之后交给皇帝,皇帝说“OK”,皇帝就是一个“橡皮图章”。刘邦的时代差不多都是这样,挺好。好在什么地方?它就像一个公司,皇帝是董事长,宰相是总经理,董事长是股东大会选出来的,总经理是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没把公司管理好,董事会可以开除他。因为我可以问责。你做得不好,我可以问责,授权的人不行政,行政的人负责任,授权的人可以问责。在西汉初年这个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汉武帝把这个东西破坏了。汉武帝觉得当一个橡皮图章不过瘾,他要当铁图章?怎么办呢?他在宫殿里是一个内朝,然后任命一个大将军来管这个内朝,他搞了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外面一个政府,里面一个政府。宰相一个政府,皇帝一个政府。这个制度一破坏,后来就不可收拾了,就一塌糊涂了。后来三公又变来变去了,到了东汉末年,三公也变了,大将军又怎样了,外戚又进来了,宦官又怎么样了,军阀又怎么样了,一塌糊涂,三国演义了。发展到唐代,变成三省六部了。中书、门下、尚书,尚书省下面六个部,只是开始,实际上是瓦解相权,分散相权,这还可以。

  到了宋代更糟糕了,宋代宰相地位又降下去了。到了明清更糟糕,得跪着。他一点一点夺相权,夺到明太祖朱元璋废八项,干脆把宰相废除了,代之以内阁。内阁不是政府,是秘书处。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政治秘书,开始的时候最小的内阁大学士是七品官,非常低的,到了清代的时候,雍正搞一个军机处出来,反正从此没有宰相了,皇帝独揽大权,这个就是制度破坏以后,就会一塌糊涂。

  第二个问题,简单说,就是职业化的官员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问题。就是你到底是职业的官员还是一个政治家,搞不清楚,一直搞不清楚。我觉得宋代还好一点,唐宋好一点,两汉从政是有政治理想的,唐宋还好,到了明清就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一个事情也是朱元璋干的事情,一个就是罢相了,而且是没有尊严的。而且俸禄极低,这是朱元璋规定的。据吴思先生的计算,明代一个县太爷的工资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120元。够吗?不够啊,肯定不够啊。不够怎么办?收红包吧,没办法。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塌糊涂。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员们看着手上的权力很容易变成银子,而又不会受到任何处分,在这种情况下,谁不把自己手上的权力变成银子呢?所以,贪腐不可遏制,这样的结果是为了保证官员们的这些既得利益,他们必须编织各种关系网,然后把官场越变越大。最后大到什么程度呢?十羊九牧。大到老百姓不能承受为止,最后就是农民起义,最后就是改朝换代,然后就是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到处田地荒芜,人民饿死,生产力降到最低点,直到新王朝建立。

  所以,我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供大家参考的就是,帝国制度只适合于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每个王朝开朝都很好,开朝肯定是好气象,官员也简朴,汉初的时候,刘邦都坐不起四匹纯色马拉的车子,宰相坐牛车上班,没有啊,可不艰苦奋斗吗?都很好,但搞着搞着就不行了。

■ 相关新闻

讨论与妥协产生民主

  同学:一个观点是,一定的经济物质条件会产生一定的文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定的历史传统直接产生一个经济制度,这个观点怎么去判断?

  易中天:就是,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海洋国家。而我们追溯到周,因为夏商有点麻烦。那是一个大陆国家,一个大陆民族、农业民族创造的一种国家制度和政治文化。有什么区别呢?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工商业这两种经济方式是很不相同的。不同政治利益集团聚在一起立法的时候也是可以让价的,这才有美国宪法的诞生,美国宪法的诞生被称为伟大的妥协。这种观念我们有吗?没有,我们中国人怎么能够妥协呢?妥协还伟大?讨论太可耻,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御敌国门之外,英勇奋斗,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是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产生不了民主共和,只能产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

  同学:现在中国人似乎缺乏一种信仰,我们是不是需要重建一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样的精神体系?

  易中天:第一,我不主张信仰,本人无信仰。本人无党、无派、无信仰。为什么呢?我不喜欢那个“仰”字,我主张平视。所以,我主张以信念带信仰。

  第二,我不认为中国需要宗教。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是不可能生长宗教的,原因很多。没法细讲,只能说一个结论,它长不出来。中国人是有病才求药,你看庙里去的那些人,观音菩萨跟前跪着的人,念念有词,都是有事的,生不出孩子,找不到工作,讨不到老婆。现在谁人工制造出一个宗教来,我敢断定百分之百是邪教。

  第三,传统文化里面合理成分的问题,这个我非常赞成你的观点。我们百家讲坛全体主讲人,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希望能够从我们的传统中找到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不能从外面移植,移植以后就像输血一样,进去以后不对劲了,血型不对,两个文化系统是不兼容的。因此,结论是,只能在我们的传统中去找。这里头有个什么问题呢?也许这就是我和很多学者的分歧所在,就是他们主张原汁原味,要郑重。我主张要去色彩化。因为我们的传统是有问题的,必须把他那个时代的、阶级的那些色彩洗掉,我称之为去色彩化,把他的合理内核抽出来,就是“仁者爱仁,抽象继承”,再和当今的多彩世界去对接,才能够重新建立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