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明代方志纂修述略
巴兆祥
中国地方志书定型于南宋,元代略有发展。明承元后,修志
事业大为兴盛,蔚然成风。二百七十余年间,共修成各类志书二
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宋元方志的总和还多四倍①,几乎“天下郡
县莫不有志”。
明代修志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修志起步阶段洪武至天顺年间。明太祖建国
后,为了“昭同轨同文之盛”,使“功业永垂”,即诏令夭下
编纂地方志书。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民、黄旎、刘俨、丁凤等
编修《大明志书》,凡十二省、一百二十府、一百八州、八百
八十七县、三按抚司、一长官司,东至大海,南到琼崖,西至临
挑,北到北平,都在记载范围之内。其主要内容是“类编天下州
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六年,又令府州“绘上山川险易图。”
九年,诏天下州郡县篆修志书。十一年,又有旨令天下郡县纂修
图志。十六年,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
垠、陆路、水道、仓库。”十七年,编成《大明清类夭文分野
书》二十四卷,记郡县建置沿革。二十七年,又诏修《寰宇通衡
书》,专载全国交通水马释程。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纂修地方志书更为重视。永乐十年,颁
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
履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
势、户口、学校、军卫、察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以及各类目编写原则。这是迄今
发现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其后六年,又诏纂修天下郡县
志书,颁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条,由夏原吉、杨荣、金幼孜任
总裁,“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②,令各郡县
以志书上。于是夭下州郡县纷纷从事,其后,在正统、景泰、夭顺
年间,也先后下诏各地修志。《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
即在各地所上志书基础上编成。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共修志二百五十七种。其中,洪武
年间五十五种,水乐六十四种,洪熙一种,宣德二十三种,正统
三十九种,景泰四十四种,天顺三十一种,以景泰、永乐为最多。
按今省区分,计北京三种,上海五种,河北七种,山西四种,
辽宁二种,陕西一种、宁夏一种,山东七种,江苏三十种,浙江
四十九种,安徽二十四种,江西十七种,福建十种,湖北三十一
种,湖南十二种,河南十五种,广东二十二种,广西二种,贵州
五种,云南五种。按种类分,有总志五种,通志四种,府志六十
二种,州志二十八种,县志一百四十七种,乡镇志三种,卫所志
六种、边关图志二种。
明代各种类型志书在这一阶段俱已出现,大体上可分为总志、
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土司志、
杂志十种。总志、府州县志、杂志,历代普遍纂修过,姑置不论。
通志,是以一省为记述范围的志书。省乃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始
于元,明清沿之。今人多以为省之有通志始于明初,其实不然。
事实上元代即有通志,如辽阳行省有《辽阳图志》,云南行省有
《云南志略》,只是不以通志为名和数量较少而已。明代最早的
通志为洪武《云南志》。洪武十四年,平定云南,置布政使司,
上命儒臣考校图籍及前代所有志书,更定而删正之。③”次年六月
成书六十一卷。二十九年,王景常再修《云南志》。卫所志,为
明代特有志书种类。“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郡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县,皆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卫所志载卫
所之事,主要内容是兵事、武备,多由卫所长官或兵部官员主修。
明代较早的卫所志是洪武《靖海卫志》和夭顺《大田所志》。边关
志也是明代新出现的一种志书类型。此类志书以边关要塞重镇为
记载范围,以军备、险要为主要内容,多为镇将守臣或兵部职方
官所纂修。纂修边关志是为了“尽知天下随塞,士马虚实强弱之
数。”明代边防以北方为重,设有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
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边。此外东有海防,西南有苗
防。广义边关志当指北部、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的地区志书。但
目前史志学界所指均为狭义的边关志,即北部边防志书。明代边
关志以永乐时所修《辽东志》为最早。乡镇志,是记载一乡一镇
情况的志书。其始于宋常棠《澈水志》,元代一度中断,明又重
修出现,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明代最早乡镇志为洪
武时曹宗儒所纂《贞溪编》。土司志,即记载各土司情况的志
书。明承元制,在云南、贵州、湖广、四川等地少数民族居住区
实行土司制度,由土司进行管理。土司志由土司主修,多分布于
云南、贵州、湖广、四川等地。据考,明代所修土司志以洪武至
天顺时为多,如云南有《东里军民宣尉使司志分、《干崖宣抚司
志》、《腾冲司志》,贵州有《清平长官司志》,广西有《上林
长官司志》、《安隆长官司志》,四川有欢平茶洞长官司志》、《酉
阳宣抚司志》等,以后则较少。
这一时期是明代官修总志最集中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明代
官修总志共五种,全在此时。如洪武时曾修《大明志书》、《大
明清类夭文分野书》、《寰宇通衙书》。永乐中,朱棣也曾诏修
全国性总志,“遣使遍采天下郡邑图籍,特命儒臣大加修纂”,
惜未成书。景泰七年,陈循、高谷奉救编成《寰宇通志》一百二
十九卷,体法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因时人反对未梓。天顺二
年,李贤等奉令重加纂辑,凡三年而成书九十卷,英宗为之序,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并赐名《大明一统志》。其后,虽成化时也曾诏修一统志,然未
就绪。
方志门类,洪武年间划分较为杂乱。永乐《修志凡例》颁降
后,各地志书“悉依今降条例书之”,④体例渐趋划一。
第二阶段修志蓬勃发展阶段成化至正德年间。首先
是朝廷进一步重视修志。弘治元年,因诏修宪宗实录,“遣使者
采抓四方事实以备纂述”。⑤十一年,又下旨遍征郡县志书。正
德中,武宗幸南京,取《应夭府志》观览。十五年,又诏取天下
志书。于是,各地修志蓬勃开展。正德时,曾出现“天下藩郡州
邑,莫不有志”⑥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成化、弘治、正德五十
七年间,共修志书四百六十种,年均修志数约为上一阶段的三倍。
其中有通志十三种,府志一百七种,州志五十五种,县志二
百七十四种,乡镇志四种,卫所志六种,关志一种。按现今地区
分,江苏修志最多,有五十七种其次浙江,有五十六种以下是安
徽四十五种,河南三十六种,江西三十五种,福建三十二种,湖
北二十七种,陕西二十五种,河北,广东各二十四种,山东二十
三种,山西十九种,湖南十六种,四川十种,上海、贵州各七种,
云南、广西各五种,夭津三种,北京、辽宁、甘肃、宁夏各一种。
有些地区,如四川、夭津、甘肃等,都是原来无志而此时开始有
志的。
此阶段的方志体例有了较大变化,不仅仿永乐《修志凡例》,
更多的是效法《大明一统志》,或稍加变通。“凡纲目次第,则
一遵《一统志》而加详焉”。⑦除原有的平列建置沿革、疆域、分
野、城池、乡都、市镇、坊巷、户口、田赋、摇役、职官、兵卫、
选举、水利、风俗、古迹、文苑、儒林、艺文等门目体志书继续
发展外,以总设地理、田赋、建置、秩官、祠祀、人物、艺文诸
志等类目并下分细目为标志的纲目体志书发展更为迅速,二者
并驾齐驱,成为这一阶段志书体例的主流。仿正史的纪传体志书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也不少,如胡绩宗正德《安庆府志》三十一卷,即依《史记》、
《汉书》体例,设纪、表、志、传。此时,还产生了新的志书
体例即政书体,如周瑛纂弘治《兴化府志》和正德《漳州府志》,
即按吏、户、礼、兵、刑、工分类记事。有些志书还增设了多种
新门类,如成化《新昌县志》新立“氏族”,弘治《中都志》设
“辨疑”,《抚州府志》置“版册”、“文教”、“幽怪”、“兵
氛”,《赤城新志》列“考异”,正德《中牟县志》增“乡保”、
“镇集”、“村寨”,《汝州志》设“村店”,《新乡县志》设
“畦桑园”,《怀庆府志》置“稽古”、“英华”,《襄阳府
志》列“寿官”,《琼台志》立“气候”、“平乱”、“海道”、
“破荒启土”等。有些志书,如弘治《章丘县志》将凡例、目录
合而为一,称“志例目录”。而更多的志书则于卷首或卷末录旧
志序跋,如弘治《重修保定志》卷首有成化间商格序、刘吉序、
张才序,末有成化九年章律后序等。
方志历来主张扬善隐恶。到这一阶段,有些修志者开始将史
家褒贬笔法运用于人物传中,善恶并书。如柳瑛纂弘治《中都志》
设“酷吏”类,唐胃编正德《琼合志》置“罪放”门,以为讥贬。
康海正德《武功县志》,也褒贬并用。
第三阶段是修志鼎盛阶段嘉靖至万历年间。嘉靖初,
即“分遣进士往夭下落桌,采取民风节义,凡诸一统志所关者,
莫不广求博载,以备武宗毅皇帝实录。”⑧三年,又诏修郡国志书
进史局。十八年,更令修《承天大志》,由顾磷主其事,成书二
十四卷。后神宗也“锐然国乘,大搜二百余年之业而新之”⑨。在
地方,湖广布政司左参政丁明曾于嘉靖中颁布《修志凡例》,规
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图考、建置沿革、星野、郡名、城池、疆域、
关梁、形胜、山川、名迹、风俗、物产、户口、田赋、摇役、藩
封、秩官、公署、铺舍、水利、惠政、学校、社学、书院、选举、
荐举、恩荫、兵防、秩祀、祠庙、陵墓、名宦、宦迹、乡贤、人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物、孝义、贞节、逸士、侨寓、灾样、方外、艺文等方面,以及各
类目的具体编纂方法。河南汝宁府令查取志书、文籍帖文,令无志
之州县立刻修志。浙江巡抚于万历间也曾令属府县编志。
这一阶段,共修志书一千六百二十二种,年均约十六种,占
明代方志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其中,以今河南省为最多,有一
百七十四种,依次为山东一百五十八种、浙江一百四十九种、河
北一百四十七种、山西一百二十种、江苏九十九种、安徽九十六
种、福建九十五种、广东八十九种、湖北八十一种、江西八十种
湖南七十五种、陕西七十五种、四川三十六种、云南三十种、广
西二十六种、贵州二十五种、甘肃二十种、北京十七种、上海十
一种、宁夏九种、天津五种、辽宁三种、青海一种。按种类分,有
总志一种,通志四十一种,府志一百九十七种,州志一百九十一
种,县志一千一百四十一种,乡镇志十七种,卫所志二十三种,
关志十一种。不少志书还经多次修纂,如《广西通志》,嘉靖、
万历两朝曾六修,《四川通志》三修,《贵州通志》六修,《云南
通志》于隆庆、万历中三修,江苏《六合县志》嘉靖、万历间三
修等等。与前二阶段修成志书总数相比,通志多二十四种,府志
多二十八种,州志多一百八种,县志多七百二十种,乡镇志多
十种,卫所志多十一种,关志多八种。从地区看,以山东、河
南、河北增长最快。原来县志较少的西南至此也普遍修纂。据统
计,嘉靖以前仅四种,此时有四十种,其中广西九种、四川二十
二种、贵州四种、云南五种。从前无乡镇志的今安徽省徽州地区
有了《汉口志》,长江以北山东省寿张县有《安平镇志》,曲阜
有了《陋卷志》。方志分布日趋广泛,达到“今国都有志,藩省
有志,郡县有志,下逮一梵一祠,垄冈汇储之末,亦或纪其胜而
志焉”⑩的历史高峰。
这一阶段的方志体例多种多样。纲目体已取代门目体,成为
这一阶段志书体例的主要形式。纪传体也日见发达,用纪、表、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志、传等体裁者相当普遍,有些甚至刻意模仿《史记》体例,分
纪、世家、志、传、表记载。如冯继科纂修的嘉靖《建阳县志》等
即如此。编年体类志书也不少,如王启《赤城会通记》、颜木《汉
东编年志》等。此外,这一阶段也产生了一些新体例,如以唐枢
纂万历《湖州府志》为代表的根据孟子所云“诸侯之三宝上
地、人民、政事”而设志书之纲的“三宝体”等。
这一时期,志书称谓较繁杂。有称纪者,如《荆溪外纪》、
《金陵世纪》有云乘者,如《丰乘》、《祀乘》,有名集者,
如《任丘志集》、《吴兴掌故集》,有称略者,如《滇略》、《卢
龙塞略》有名书者,如《铅书》、《闽书》有云史者,如《沃
史》,有称备遗者,如《泅志备遗》有云考订者,如《宜黄县
志考订》,有云图记者,如《嘉兴府图记》、《秦汉图记》,有
图经、志书并称者,如《湖广图经志书》等。志内各分类名称也
各不相同,有纪、篇、志、考、类、书、谱、部等名称。志书的篇
目也有新设。如嘉靖《泅志备遗》设“帝运”、“礼教”,《和
州志》置“女德志”,《安溪县志》列“规制”,《抚州府志》
立“人道志”,《南康府志》置“十家牌法”、“乡约”,《崇义县
志》列“礼乐志”、“利泽志”、“崇表志”《山东通志》设
“遭河”、“海运”,《河南通志》立“河防”、“碑目”,《哪
城县志》立“里甲”,《巩县志》置“黄河”,《湖广通志》设
“御寇”,《南雄府志》列“死事传”,《广西通志》置“按悻
传”,隆庆右江府志》设“农政”,万历《上虞县志》立“矿
务”、“渔税”、“军政”、“匠班”、“地名”、“遗构”,《章
丘县志》列“条编”、“奸雄”,《湖州府志》设“辟召”、“功
贵”,《漳州府志》置“狱囚”、“词讼”、“赦有”等等。
此阶段的方志体例结构也已相当完整,不仅有序、目录、图、
正文、跋,而且有凡例、修志者名氏、大事记等。当时的大事记,多称
为“事纪”,或“郡邑纪”“世历纪”、“历代年表”。修志者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名氏已列纂修人、参订人、参阅人、分校人、侵梓人、重校人等
名单,如万历《绍兴府志》即是。有些志书还附“前志原委”
或‘‘修志本末”,如万历《绍兴府志》之末有“序志”一卷,凡
绍兴地志诸书,自《越绝书》、《吴越春秋》以下,“一一考其源
流得失,亦为创格。”又如《皇明夭长县志》卷末载有“修志始
末”,开创了此一体例之先河。
志书中舆图份量也明显增多。成化《宁波府志》无图,嘉靖
《志》则新设舆地图一类,其中绘有郡境图、郡治图、县境图、
县治图、城图。嘉靖《嘉兴府图记》,自吴越分境以迄元,每朝
一图,还有明初一府三县图、宣德后七县图,以及嘉靖时府及属县
境图、卫所图、水利图。万历《绍兴府志》有图多达一百一幅。
第四阶段修志渐趋沉寂阶段天启至崇祯年间。夭启时,
由于社会经济凋敝,修志活动转趋沉寂。全国修志总数只有六十
六种,其中通志一种,府志十种,州志八种,县志四十四种,乡
镇志二种,卫所志一种。按今地区分,计天津一种,河北四种
山西五种,陕西一种,山东八种,江苏六种,浙江十种安徽四
种,江西三种,湖北三种,湖南二种,河南七种,广东只种,户
西一种,四川二种,云南二种,贵州四种。此类统计数字表明,
天启时修志较之嘉靖、万历时已大大衰落了。祟祯中,曾“命职
方广求四方志”,修志活动虽一度复苏,成书数量回升到一百八
十五种,各类志书纂修也有发展,出现了以“录”、“实录”、
“纂”为名的志书,如《横溪录》、《淮安府实录备草》、义下
雄纂》,还汇编了方志资料,如《江苏各县志摘抄》等,但己是
强弩之末,因不久明王朝即告覆亡。
总而言之,方志在明代获得了巨大发展,不仅数量、种类大
增,体例更加完备多样,体裁更加丰富,而且大都趋向定期普遍
修纂。如《贵州通志》曾十修,《通州志》曾九修,《常熟县志》
智七修。明代方志的区域分布也十分广泛,现根据现有已知材料,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按今行政区划列表如下
通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卫所志关志【共计
舟
明代所修方志同元代相较,多二千六百余种,约为其十四倍,
并出现元代没有的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元代无志书的今天津、
宁夏、青海等地区到明代也有了志书。
明代地方志书的修纂在地区分布上是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当时的南直隶、浙江、京师、湖广、河南、山东,其次是广东、
山西、陕西、福建、江西等地,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则较为
稀少,而各省之中分布也极不一致,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的
府县修纂较多。边远地区诸省,通志、府志、州志、卫志较多,
县志较少。内地诸省,县志远远多子其他志书。乡镇志多修成于
长江三角洲一带和运河沿线。这种分布不平衡性是由各地开发早
晚、政治地位高低和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诸因素决定的。中原地
区开发较早,自古以来,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以后,
江南经挤文化迅速发展,成了全国财赋和人才的聚集地。但地处
岭南的广西、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总的来说开发较晚,经
济文化较为落后。
明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大批经济型、文化型市镇的兴
起,如南直隶太仓州双凤镇、浙江乌程县乌镇、山东安平镇等都
是著名市镇。明代市镇遍布全国,但以江南和运河沿线最为密
集,最为典型,经济、文化发展最为昌盛。市镇的兴起,势必促使
乡镇志编纂。
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适应,明代政区分省、府州、
县三级。在发达地区,政区设置较细、较密,反之则较粗、较
疏。明代的卫所,遍及全国,随着边患的日益严重,地位显得愈
为重要,故修志也得到相应的重视。
明代方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分布之广,均为前代所未有,
为清代方志纂修的鼎盛打下了基础。
注
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北宋方志种,南宋。种,元有种,明
种志书,既包括存佚者,又含有明确年代和年代不详者。各阶段统
计数均为有年代可考者,年代不明者不在其内。
②《明太宗实录》,卷二一。
生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③《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六。
④尤尚学辑《贵州地方志序跋凡例选录》,沈箭永乐《普安州
志》序。
⑤戴敏修、戴铣纂弘治《易州志》,卷十八文章,谢迁《易阳
志》序,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⑥程三省修,李登等纂万历《上元县志》,卷十二,沈摩正
德《上元县志》序,民国三十七年铅印《南京文献》本。
⑦刘熙修,何纪纂弘治《衡山县志》,刘熙序,民国十三年
衡山康和声铅印周撞续修本。
⑧姚鸣鸯修,余坤等纂嘉靖《淳安县志》,姚鸣弯序,年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⑨邢侗《来禽馆集》,卷一,《枣强县志》序,明万历刻本。
⑩王子卿纂修嘉靖《泰山志》,王子卿书后,明嘉靖刻
本。
⑧此表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浙江方志考》、《上海地
方志资料考录》、《北京历史文献佚书考略》、《河南地方志佚书目录》、
《云南史料目录概述》、《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明史·艺文志》、《干
顷堂书目分等历代公私目录,以及《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台湾
《中国方志丛书》所收方志序跋与艺文志编成。
作者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历史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