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文物局名人墓葬(三)

 寒江读舟 2012-07-24
  化州  洪豫夫妇墓  位于化州市东山镇博金村石马岭。是二次葬的夫妻合葬墓。座西向东,西枕鉴江,背倚石马岭,占地600平方米。墓圈砖筑,内置圆雕石轿2座,各长1.7米、高1.2米、横宽1米,相距2米并列,墓碑刻“显考诰封中议大夫谥端方介素庵陈氏淑人之墓”,“大明正统丙寅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完坟,清嘉庆十三年重修。”墓前神道罗列石狮、石羊、石龟、石马于两旁,造型壮观。
洪豫(1389—1446年),化州县长岐镇长歧村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刑部佐职迁浙江清使司主事,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授中议大夫,升黄门通政使司通政使。
    1986年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  廉江  黄充夫妇墓  位于廉江市石城镇上县村北,俗称蚁仔坟。清光绪《高州府志》、道光《石城县志》记载:“明御史黄充墓,在上县村后高峰左蚁仔岭。”原配杨氏,续配谢氏,俱合葬蚁仔坟。墓地坐西北向东南,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碑碑额刻:“名登天府”,左“名官政德千秋颂”,右“御史英风万古扬”,中“敕授山西巡察御史廉明忠介黄公墓”。墓道还有“御史黄公路碑”。墓属砖、石、灰、沙构筑,5级踏跺,3个祭台,两边4层栏杆围护,墓前左右有华表,高8米。1989年重修。
黄充(1357—1428年),石城镇上县村人。明洪武间,由岁贡生膺荐特授山西道巡察御史。所至肃宪度、纠官邪、锄豪强、恤民隐。
    明  信宜  杨国威墓 位于信宜市新宝镇滑苔坑山顶,座西北向东南,墓为灰沙结构,基本完好,长10.8米,中设双围栏,内围栏宽2.8米,外围栏宽4.4米。设四级拜堂,一级宽7.3米,二级宽7米,三级宽5米,四级宽2.3米。二级拜堂中有残石狮一对,石狮长40厘米,高25厘米。墓碑高90厘米,宽75厘米,云石楷书阴刻,因年久风雨侵蚀字迹漫漶不清。
杨国威(1613—1683年),明督标都骑尉、武德将军,晚年归乡里,兴建合水旧街铺百余间,促进墟市繁荣,被诸商尊为“墟主”。
    明  四会  卢宅仁墓  位于四会市龙甫镇龙头村大奥山,在其父母卢福夫妇墓前左边。据光绪《四会县志》等史志记载,该墓为灰沙夯筑,有晕首石墓碑和墓表以及石雕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墓碑及石雕均失。
卢宅仁(约1470—1540年),又名卢銮志,四会龙头村大寨人,明弘治进士,曾任云南右布政使、广西总宪、福建按察使等职,为官30载,颇有政绩。父去世即辞官归里,以讲学著书度过晚年。
    1986年四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  封开  吴廷举墓  位于封开县江川镇界首大园村虎山。 墓向南,墓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依山而上,墓壁用红砂岩砌筑成太师椅形,坟为灰沙夯筑,墓碑已失。该墓两次被盗掘,地面构筑已毁,仅存残缺红砂岩石人、石虎、石羊、石华表各一对。石雕像古朴精美,石人头部已毁,残高1.82米,身披袍甲,双手横胸而抱;石兽头部均毁。
吴廷举,苍梧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知顺德县。正德初,擢兵备佥事,治兵清远,进广东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抚治广、肇诸府。后官至工部尚书,享年66岁。
    明  连山  莫朝玉墓  位于连山县福堂镇班瓦村鳌鱼岭南,墓向南,灰沙夯筑,面积20平方米。明隆庆戊辰(1568年)筑竖墓碑。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设碑门三扇,正中刻“皇明敕封武略将军谥正大忠义显考讳朝玉字翠峰莫公大人墓”。莫朝玉,字翠峰。嘉靖四十年(1567年)敕封为武略将军,兼理连、阳、怀、 英、贺、清七属地方。他是明代连山壮族地区比较有声望的土司,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有一定贡献。
    1990年连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  始兴  李公崖墓  位于始兴县花山乡九莲塘村北山崖洞内。是一处明清时期把棺木葬于崖洞的墓地。岩洞长30米、高2.5米、进深2.5米。洞口朝南。有洞穴墓12座,砖室墓10座。洞穴墓的洞口用青砖砌封门,其中一处有3具棺木并列平放,绘朱色图案。砖室墓分布在洞穴墓前面, 多数墓的前半部分突出岩唇外,有单室和双室。封门分别有“李氏佳城”、“万历癸已年秋”(1593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等字。
    清  广州  绍武君臣冢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南秀湖畔。为南明朱聿钅粤(后称绍武帝)及其臣下苏观生等合葬墓。原墓在城北象岗山北麓,1954年因基建迁于越秀公园木壳岗。1981年再迁现址。墓坐东向西,封土作覆竹形,正面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孟冬吉旦”(1883年),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
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建覆灭,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钅粤在苏观生等人拥戴下,于十一月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是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从广州东门入城,苏观生自缢身亡,绍武帝被清军俘获后自缢而死。绍武称帝仅40余日。宗室周、益、辽等24王同时殉难。后人将绍武帝君的遗骸丛葬于城北象岗北麓的流花桥畔。
    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王兴将军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馒头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宽0.45米。王兴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发现,当时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瓮,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骨灰和残金饰。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
王兴(1615—1659年),广东恩平人。他于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其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发兵10万,水陆两路合攻恩平,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夜,王兴令妻妾16人先自缢死,然后举火自焚,以身殉国。次日,清军将其17人遗骸合殓于王兴生前预制的巨棺中。后其弟尚文及其子懋烈、懋熙等将17人遗灰迁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据《番禺县志》,原墓碑题为“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
    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回教三忠墓  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东侧。为南明政权驻守广州的回族将领羽凤麒、撤之浮、马承祖3人衣冠冢。3墓并列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离约3米。地面建筑为伊斯兰教传统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荡。墓长1.98米、宽1.26米、通高1.31米。墓顶层为一平卧圆柱状,下为长方形棺室,分为二级逐步向外扩大。位于中间的一墓,立有一块红砂岩石碑,高1.24米、宽0.45米,上刻“回教三忠”4字隶书。现墓是后来重修的。1955年,曾由政府拨款重修。墓的北侧还有一座三忠亭,绿釉琉璃瓦歇山顶,宽深约2.85米,装修简洁。
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征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羽凤麒等率领将士奋起抗敌,与清军相持近两个月。羽凤麒闻广州将陷,于双门底拱北楼自缢殉国,撤之浮、马承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身亡。后广州人为他们建衣冠冢以表忠烈,称“回教三忠坟”。
  广州  陈恭尹夫妇墓  位于广州市龙洞祥云岭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构筑,坟头用灰沙版筑呈半圆筒状,中间嵌一连州青石大碑,中刻“陈独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书,左右两侧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陈公府君墓”,(独漉第三子名适)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吴太孺人之墓”(陈适之妻)。墓前有3方护墓大碑,分别为“重修陈独漉先生墓碑”,“重修陈独漉先生之墓记”及为保护该墓的“番禺县政府布告”。
陈恭尹(1631—1700年),广东顺德人。南明桂王授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暗中从事反清活动;后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其诗多有颂扬抗清志士之作。与屈大均、粱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独漉堂集》。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广州  梁佩兰夫妇墓  位于广州市白云山柯子岭南麓。墓朝南,坟面用灰沙构筑,坟头最高,用灰沙筑墙,绕成半圆筒状,直径2.7米、正中最高为1.2米,当中石碑已被挖,碑龛前有灰沙拜桌。山手两边各嵌黑色墓志石, 志文多已风化剥落。坟头后面依陡坡圈两重挡土灰沙墙, 里面的一重灰沙墙头,浮雕 “祥云涌月”, 墙中嵌灰黑色碑石,高60厘米、宽38厘米,正中刻:“赐进士出身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显考药亭梁公府君敕封孺人显妣梁门何氏太夫人之墓”。下款 “康熙五十年(1711年)岁次辛卯十二月十九日癸酉之吉孝男僧宫”以及孙、曾孙共14 人立石署刻。现墓地周围已成松林,东边山手部分遭到破坏。
梁佩兰(1629—1705年),广东南海人,世居广州城西梁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会试,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主持粤中诗坛,为“岭南三大家”之一。著有《六莹堂集》。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番禺  屈大均墓  位于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坟面呈“凸”字形,灰沙建造。 前宽14.50米、后宽6.80米、纵长9.80米。坟头呈马鞍形,正中嵌高0.93米的青石碑,中刻楷书“明屈翁山先生墓”,下署“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墓表竖立在坟头后右侧,为邑人吴道镕撰书。
其父屈澹足墓在屈大均墓表的左侧,墓碑楷书“明澹足屈公之墓”。 其母之墓在屈大均墓右前方,墓碑楷书“明屈母黄君墓”。 此墓右侧还有一座灰沙的坟头,无碑石,可能为屈大均儿、 媳之墓(思贤村内的《八泉亭记》有“子铁瓢、子妇李更附于下,数弓之广,三世聚葬焉”句)。
屈大均(1630—1696年),番禺人。 明清之际学者、诗人。18 岁时参与抗清斗争。顺治七年(1650年)为逃避清廷迫害,出家海云寺,法号今种。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清,他由粤入湘投军,后托病辞军归里,隐居著述,卖文务农,郁郁辞世。著述有《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诗外》、《翁山诗略》等30余种,约300多万字。
现在的屈大均墓系民国18年(1929年)由番禺县县长陈樾主持修建的。1985年在墓前的左侧修建“思贤亭”。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花都  宋廷桢夫妇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镇三和庄村后,土名飞鹅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现墓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子孙将宋与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围大,从后土到山脚石华表全长56米。墓茔分四级,最上为后土,往下三级渐次扩宽。后土为土丘,上竖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级中间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开3页的书卷式,有座。第三级即本墓圈,青砖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书,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四川富顺县知县廷桢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刘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纪念馆保存)。再下第四级为土台,两边有麻石旗杆夹一对(左边的已毁),上刻宋廷桢的功名名衔。土台外尚有石华表一对(其一已失)。这墓规模较大,形制特别,在广东现存清墓中较少见。
宋廷桢,花县赤坭人,与其子先后考取进士,时人称“父子进士”。为官20年,在家乡三和庄建“进士第”,通宽75.3米,进深51.3米,为一组三进三座近4000平方米的宗祠式建筑组群。现仅存中座的三进尚完好。民国13年(1924年)《花县志》有传。
  深圳  赖太母刘老夫人墓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沙井坑石地。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赖太母刘夫人是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祖母,浙江定海镇总兵赖云台及福建水师提督赖信扬的母亲。
全墓用打制精致的花岗岩石砌成,平面呈凸字形,墓面建筑保存完好。分为墓道、墓堂、享堂和墓冢4部分。墓全长9米,墓碑高1.52米、宽0.9米、厚0.4米。 碑文为楷书阴刻:“皇清诰封正二品夫人赖太母刘老夫人墓  道光十九年岁次已亥嘉平月吉旦安葬”以及祀男浙江定海镇总兵英扬等立石子孙的名字。墓堂上有石鼓、石狮各1对;墓道上有石狮、石望柱各1对。望柱上刻对联:“阆苑归真千载龙蟠垂福荫、鹏山毓秀重凤诏鸾叠荣封”。
    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深圳  刘起龙墓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城龙头山南坡。此墓原在大鹏镇大坑上村鸡爬地,1984 年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基建施工而迁移至此。
墓面建筑呈凸字形,用打制精致的花岗岩石结砌,分为墓道、墓堂、祭台、享堂和墓冢5部分。全墓长9.5米、享堂宽5米、祭台宽4米、墓堂宽6.5米。墓顶雕凿日光云纹,上有楷书阴刻“钦赐祭葬”4个大字。墓碑高2.02米、宽1.16米、厚0.3米,上刻二龙戏珠及蔓草花纹。内嵌青石碑高0.6米、宽0.46米。楷书阴刻 “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讳起龙刘府君之墓”,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享堂上有石狮1对。墓道上现存石狮1对、石望柱1根。墓上建筑保存完好。
1984年9月,深圳市博物馆在迁墓时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出土物有铁棺钉、眼镜、烟斗、铜镜和白玉鼻烟壶等。
刘起龙(?—1830年),新安县鹏城人,在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清道光年间任福建水师提督。
    198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东莞  道滘大坟  俗称万人坟,位于东莞市道滘镇金牛坊村北。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二十八日,明末抗清英雄张家玉与道滘东莞义军首领叶如日等率军在道滘抗击清兵,殉难者数千,张家玉的祖母、母、妻、叔、妹等亲属数十人也为清兵惨杀,乡人将众遗体合葬于此,故称大坟。道光六年(1826年),道滘举人叶安济牵头,捐得白银千多两重修大坟,并砌上花岗岩石板,同时亲撰 “大坟”等3通碑刻。1987 年道滘政府曾拨款维修,并安排专人管理,现大坟面积450平方米,保存完好。
张家玉(1615—1647年),东莞市万江区村头村人,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兵部尚书等职。誉称为广东抗清“三忠”之一。
    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东源  颜检墓  位于东源县锡场镇坪山脑山半腰。墓规模宏大而且完整,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台分两级。长5.1米、宽3.7米, 用条状青石镶嵌而成,穴顶用一块2米直径青石盖住。墓碑高1.2米、宽1.6米,厚0.1米的青石板,上刻“道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皇清诰授荣禄大夫显考星甫君家藏  男伯焘敬识”等字。
距墓穴50米山坡下有一小平台, 置龟趺螭首座石碑一通,通高4.75米,碑高2.24米、宽0.7米、厚0.1米。碑额刻“诰授”, 碑文直书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等颜检的官衔。中间楷书大字:“赏戴花翎穿黄马褂皇清颜公墓”; 落款:“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兵部尚书通家世侄王宗诚敬识”。平台下面两边设有五级台阶,分别置放石人,石马、石狮、石羊及石墓表各一对。
颜检,连平县人。生于乾隆中叶,卒于道光年间。官至直隶总督。其父子、侄均任过总督或巡抚,故世称“颜家三代四督抚”。
    1986年河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连平  练恕夫妇墓  在连平县元善镇黄泥岭。墓为民国24年(1935年)二次重葬墓,坐西南向东北,面积约12平方米。砖结构。墓碑刻“十八世祖练公伯颖大府君妣练母刘氏老太君之墓”。
练恕(1821—1838年),元善镇东昌街练屋人,国学生。11—16岁编著了《后汉公卿表》等著作。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初七日,因肺病卒于其父练廷磺(松江知府)任所。
    1986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埔  吴六奇墓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1961年发现并清理,地面仅存石人、石兽共4对,现竖立在大埔影剧院门前。出土器物有墓志铭1方,鎏金铜冠1个,朝带铜饰4件, 腰形玛瑙饰1件,陶明器235件,各种陶俑31件。墓志铭上弧下方,石灰岩,长1.35米、宽0.65米。 首端正中篆刻“谕祭”两字,字边阴刻双龙。
吴六奇(1607—1665年),广东丰顺人,附南明桂王朱由榔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攻韶州,他率部迎降有功,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赏赐“三晋官衔”、“一品荣封”,官至挂印总兵官左都督。
    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五华  李威光墓  原在五华县华城镇陶角里,筑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再迁葬于三清塘长坑里山脑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筑,呈交椅形,坐东南向西北,长6米、宽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内设拜坛,墓头立有麻石墓碑,高55厘米,宽42厘米,阴刻楷体碑文,中刻“前清会状及第晋阶武功大夫任南澳总镇府李氏十九世祖谥忠孝端和讳威光韬亭墓”,右刻“民国二年癸丑岁季冬吉旦立”,左刻 “四大房永祀”。 现保存完好。
李威光(1735—1795年),长乐(今五华)黄埔乡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会试名列榜首(会元),殿试武科状元及第。历官御前侍卫至南澳总兵等职,晚年因病归乡。
    清  五华  李江墓  位于五华县安流镇低坑背后山坡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砂砌成,设4层墓围,内设祭台和拜坛。长24米,宽14米,面积约340平方米,墓门高3米,宽2.2米,立有一块高1.18米、宽0.62 米青灰色石墓碑,上分3行阴刻仿宋体碑文,中刻:“敕封承德郎显考谥孝惠讳江字学金号月波李公墓”,左右分刻立墓年月和立墓人。此墓还嵌有不少石雕精品:墓围顶端置“皇恩宠锡”碑刻一块,墓围左右对称置56×42 厘米石浮雕八仙8块,墓门左右置70×45 厘米石浮雕翁仲一对,还有武榜眼曾琼(?)为其撰写的墓志铭。
李江(1769—1831年),长乐县(今五华县)安流对镜窝人,少年考取贡生,在家乡兴建振江学校,兴学育才,惠孚桑梓。
    199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雷州  陈瑸夫妇墓  位于雷州市附城乡南田村。墓占地2025平方米。土堆墓2座并列,陈瑸墓在东,其夫人吴氏墓在西,坐北向南,墓碑高1.8米、宽0.6米,上款“时岁次康熙辛丑孟夏吉旦”, 碑文“皇清赐进士出身敕授礼部尚书原任湖南福建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谥清端陈瑸公之墓”, 下款“男丁酉科举人居隆辛卯科举人居诚”。墓旁有康熙诰封碑1通,高4米、宽1.5米,碑文为汉、满两种文字。
陈瑸(1656—1718年),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康熙五十四年任福建巡抚,是年冬兼理闽浙总督。在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绩被誉“海疆治行第一”,台湾人民建祠立碑纪念他。《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有他的传记,《台湾府志》详载其行迹。
    1992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雷州  陈昌齐墓  位于雷州市英利镇金星农场。土丘墓,四周围以石栏杆,墓后原有碑亭,墓前原有石狮,已失,墓尚完好。
陈昌齐(1743—1820年),海康县调风镇南田村人。清乾隆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浙江温处兵备道。曾参与《四库全书》纂校。辞官后,先后任雷阳书院、粤秀书院主讲。晚年编纂《广东通志》、《雷州府志》、《海康县志》。
1992年海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