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天: 斗门访古 可能因为我每天都有早起的习惯,内兄今天也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刚过9点便开始在厨房烙油饼、烧稀饭。10点稍过,便去敲王亚夫妇的房门。因此,今天出门最早,11:30分左右,便开始驱车去井岸镇。王亚夫妇先去看望了一下住在当地的一位战友(河南老乡),后在镇上一家名为“蝶恋花”的西餐厅吃午饭。饭后驱车去金台寺,但因车多人多,无法入内,并且担心车堵在里边后难以出来,故临时改变计划,去了南门村“箓漪堂”。“箓漪”二字出自《诗经?淇澳》:“瞻彼淇澳,箓竹漪漪”。 “宋皇若不奔南国,此地无人忆魏王”。“箓漪堂”始建于1454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北宋时魏王赵匡美的十五世孙为逃避元兵追杀在此隐居的地方。这幢建筑主体为赵公祠,一道墙连起三排房屋,“箓漪堂”则为右侧一进院落。内有蚝壳墙、青砖墙、龙舟屋脊、搁檀式垒架、绿色琉璃瓦檐、壁画、木雕、石雕等装饰。里面供有宋朝历代帝王的画像以及魏王之后二十几代传人的牌位。据说,这里的族人还一直保留着许多王室独有的礼仪和传统。改朝换代后,睿智的先人又将身为皇室的优越感,揉合进建筑风格中,将连接前后进祠堂的大条石打磨成龙舟的外型,暗示祖先是乘船南下落户此地。同时,“龙船”又可理解为“龙传”,隐约间彰显其与众不同的身份。4:30分,从“箓漪堂”出来后,即去斗门古街拍摄了几张照片。 斗门古街全长500多米。最初是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澳门传教士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并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陆续建立起来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站在古街放眼望去,从整体上看,这里楼群的最大特点是:底层临街部分整齐地内收约两米宽的一段距离。留出来的空间,除竖立几根石柱作为支撑外,即为居民往来穿梭的走廊,亦是遮风避雨的场所。 这条斗门古街上的建筑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个别楼房的外墙上已被当地暴发户惨不忍睹地使用了大红瓷砖贴面,就像一位古色古香的古典美人突然被套上了一件西洋吊带裤,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但细细品味,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澳门那条赫赫有名的“新马路”。难怪过去的人常把这里称为“小澳门”。 晚上,王亚还要我和他们的战友一起吃火锅,我因实在是吃腻了,没有同去,便带王凯先回斗门“康裕花园”住处熬了一锅胡萝卜大米稀饭,每人喝了两碗,感到十分舒服。 王亚把王凯接回香洲之后,我因连日疲劳,十点多便上床休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