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肖像:秦漢三國兩晉人物

 沪学 2012-07-25

秦漢三國兩晉人物肖像 




  班超

  班超(東漢建武7年---永元14年,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流傳近兩千年,膾炙人口,成為曆代有誌立功邊疆之士學習的榜樣。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是繼司馬遷著《漢書》有“三班”之譽的史學家。

  東漢永平5年,明帝召班固為校書郎,班超和母親隨之來到洛陽,常受官府雇用抄寫文書,很不得誌,曾投筆感歎“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以後,班超參軍來到西域,建功立業,封定遠侯,實現了他的誓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班固

  班固(32~92)東漢辭賦家、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年少時,就能屬文,16歲入洛陽太學。又性情寬和謙讓,因此深為當時儒者所欽重。其父班彪是當時著名學者,曾作《史記後傳》65篇,補寫《史記》以後西漢的曆史。班彪死後,他想要補完全書,後有人告發他私改國史,捕入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解,獲釋,漢明帝很讚賞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自明帝永平中奉詔修史,經過多年努力,於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漢書》的寫作。章帝時,班固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79)帝詔諸王、諸儒集合於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89),隨大將軍竇憲征匈奴,為中護軍。憲驕橫獲罪,班固被牽連入獄,死於獄中。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班昭

  班昭(49-約120),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出生於一個“家有藏書,內足於財”的顯貴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學問;長兄班固,是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響,加上自身的聰穎努力,使班昭成為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她對祖國文化事業的突出貢獻,是整理並續成重要的史學巨著《漢書》。

  司馬遷的《史記》記事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續補漢武帝以後所缺的部分。班彪去世後,班固繼承父誌,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著手編寫“包舉一代”、囊括西漢曆史的史書《漢書》。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不料,公元92年,班固因受統治階級內部政爭的牽連,入獄而死。這樣,班氏父子花費幾十年心血編纂的《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誌》未能寫完,同時整個書稿麵臨著散佚的危險。班昭受漢和帝之命,毅然擔起整理、續寫《漢書》的重任。她補撰了八表,又在馬續的協助下,寫出《天文誌》,終於最後全部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工作。

  《漢書》多用古字,比較難讀。班昭曾在皇家圖書館的東觀藏書閣講解《漢書》,當時奉詔跟隨她學習的人不少,包括後來成為東漢經學大師的馬融。班昭為《漢書》的傳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班昭除了在史學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在文學方麵也有所建樹。她寫過賦、頌等文章十六篇,後由其兒媳丁氏輯成《大家集》三卷,可惜此書已經散佚,隻有《東征賦》等八篇流傳下來。

  和帝非常讚賞班昭的學識,多次召她入宮,命皇後及妃嬪拜她為師,學習儒家經典。鄧太後臨朝執政時,班昭以師傅之尊,參議朝政。當時,人們把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婦女稱為“大家(gu姑)”,班昭的丈夫姓曹,因而被尊稱為“曹大家”。

  班昭是我國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學者。在婦女受歧視、受壓迫的封建社會裏,才學出眾的班昭,真好似一株衝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婦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婦女的驕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蔡倫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宋陽(今湖南宋陽)人,生於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卒於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聰明伶俐,討人喜歡。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宮,時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公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曆史上宦官幹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顯赫。在主管尚方期間,經常親臨現場做技術調查,極富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及加工、機械製造工藝等方麵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但他的最大貢獻主要還在造紙方麵,是造紙技術革新者。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因此蔡倫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蔡倫利用職務便利觀察、接觸生產實踐,加上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以及手工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父蔡邕,為著名學者。文姬博學有才辯,深諳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夫死無子,歸居家中。獻帝興平年間,被南匈奴所擄,沒入左賢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惜友愛才,以金璧贖歸,再嫁屯田都尉董祀。操令其補輯其父失散之著述,憶寫四百餘篇,據雲文無遺漏。有《悲憤詩·五言體》及騷體各一首,載於《漢書》,詩傾述戰亂之苦及歸漢時母子別離之慘,哀怨激憤,感人至深。騷體的那首是否為她所作,後人已疑信參半。《胡笳十八拍》相傳也是她的作品,但不可信。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幹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據說石經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O多輛。

  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後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