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溪快船江史话[沿江大屋]所城朱家楼

 Yfo12321 2012-07-25

所城朱家楼

清同治年间(约在1869年前后),朱家卿来太公在龙山所城西南侧建造了一座气派的大宅,人称“朱家楼”。大楼占地约5.5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四周筑有二丈多高的风火墙。大屋的侧园和后园,种植各种奇花异草,四周苍松翠柏,内有假山花池,是处清静幽雅的好地方。整座大屋呈长方型,长56,宽40米,古朴素雅,气势雄伟。大屋坐西朝东,正门在南,前后三进,分成前后二幢楼屋,每楼之间有一个天井,天井四周皆有巧丽的走廊,宽三米,通畅舒适;每个天井用60块青色石板铺成,号称大明堂。南北两厢房各有三间楼房连接,正中一排有七间二弄楼房,各楼房有走廊互通,四部楼梯,楼上楼下设计讲究,布局合理,通道上有门,楼房共有60余间。后天井呈正方形,南边是厨房、水井,北边是迎客堂,屋梁上雕刻着童子拜观音、麒麟送子、麻姑献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造工考究,精美绝伦。门窗板壁朱色油漆,大屋内30根大柱子托起大屋走廊。一、二两进的屋顶上分别竖着刻有“福”“禄”文字及图案的砖雕;第三进照壁有一雕着“寿比南山”字样的砖匾;院落每进各有10根廊柱,(不同于其他院落的12根,寓含十全十美之意)。100多年来,朱家楼历经沧桑,仍完整的保持着原貌。

朱家楼是一座光荣的大楼。

民国时期朱家楼的主人,是朱卿来之子抗日民主人士、镇北地区很有名望的爱国士绅——朱祖燮。朱祖燮(1908—1948),龙山所人,抗战时期曾任三北抗日建国工作推进会常委兼建设科长、三北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朱祖燮1920年考入上海承天中学,“五卅”运动期间,为学生自治领导人之一,1933年任上海光华银行储蓄部主任,4年后抗战爆发,毅然辞职回乡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2月,雁门、龙城、龙场三乡合并为龙山镇,抗日救亡工作团战时服务团成立。朱祖燮任龙山镇镇长兼战时服务团团长,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朱发起举行全镇“反投降”游行大会,揭露蒋汪投降阴谋。在日机轰炸龙山时,他发起成立救护队,并组织抗日战时服务团排演抗日戏剧,创办“龙山呼声”进步刊物。

1941年2月后,日军侵入浙东后,朱祖燮暗中保护地下党。他送药医治游击队员,并为抗日队伍捐赠军需物资,创办了革命学校“凤湖中学”,故国民党及反动势力对他恨之入骨,派便衣将朱绑架,勒索赎金5千元,抗日政府知道后,立即集款将朱赎回。此后,朱更蔑视国民党,感激共产党。朱还组织三北地区工商界收购棉花运往山东,支援老区抗日民主政府。并换回生油等物资,解决龙山军民的缺油困难。1945年10月浙东游击队奉命北撤,朱祖燮离开家乡,参加革命队伍。1948年12月2日,在解放区购运物资时,携货乘“江亚”轮来甬办理转运,因轮船海中爆炸罹难,享年41岁。

朱祖燮儿子朱贻瑾,受父亲的影响,也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3月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任三旅教导团文化教员,参加过孟良崮、豫东、淮海及渡江等到重大战役。解放后任志愿军第23军71师文工队政治指导员,1958年8月从朝鲜回国。调国防科委工作,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为科技强军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国防科委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同年,朱贻瑾被授于少将军衔。1990年离职,在江阴基地休养。

解放后,朱家楼一直为龙山人民政府办公驻地,镇政府撤出后,为龙山所村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