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养儿防老”走向“社区助老”值得期待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26

晚报早评

从“养儿防老”走向“社区助老”值得期待

2012年7月25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孙立梅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中国人一向信奉的 “养儿防老”完全失了效,但必须承认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社区助老”应该也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新方向。

孙立梅

    上海浦东新区一名八旬独居老太近日被发现猝死家中,据推测死亡时间是一周前。警方透露死者子女均定居国外,最早注意到老太太连续几天没有下楼的,是热心的小区保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独居老人的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此之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发生过独居老人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案例。在老龄化程度比我国更高的邻邦日本,类似案例被形象地称为“孤独死”。日本政府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根据用水、用电情况推测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发动邮差、报童、送货员等群体关注独居老人,等等,但见效甚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日本,尤其是大中城市,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淡漠,报载有独居老人患病后向邻居求助,邻居怕沾惹是非,只肯给老人一个求助号码,让老人自己拨打电话,然后就关上房门。

    就这点而言,中国比日本还是有优势的。比如,最早意识到上海这位独居老人情况异常的,就是小区保安。于是联系死者在国外的子女,后者这才委托上海的亲戚报警。我们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中国人一向信奉的 “养儿防老”完全失了效,但必须承认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社区助老”应该也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新方向。

    很多独居老人,即使经济上富裕,也不愿住进养老院,而其所生活的社区就是最好的托底机构。社区助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很快摸清各家老人的情况,记录老人亲友的应急联系方式,组织老人开展各种活动,定期上门为老人做体检或其他治疗,并根据不同老人的实际需要给予帮助同时收取合理的报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已经存在多年的、井然有序的社区、街道、居委会系统,完全可以为社区助老提供组织上的支持,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事实上,社区助老在上海已经有了很多尝试。比如,除了常见的老年活动中心之外,长宁区还鼓励有条件的、居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或纯老家庭,将自己的客厅向同一幢楼、同一个小区内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开放,成为一个老年人互助服务的“睦邻点”,不但能在生活上彼此照应,还能有效解决老来寂寞的问题。

    目前,在60岁以上的老人当中,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有不少人会成为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 “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邻居不太熟悉,一度抱着养儿防老的想法,到头来却发现很难行得通,而且对自己的养老问题缺少打算,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他们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之一。而比他们年轻的我们,看过多个“孤独死”的案例,彻底打消了养儿防老的念头,反而会更早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作出规划,再加上社区助老体系的逐步完善,我相信我们的老年生活,会比父辈们轻松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