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用人艺术(四.鉴诫.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谈1)

 达啦 2012-07-26

第二章 用人艺术(四.鉴诫.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谈1)

(2005-12-19 18:01:21)
分类: 人文历史资料

 

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谈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必须在知人的基础上,知人始能用人,不知人则用人不当;或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或视奇才为庸人,视庸人为奇才;或把忠贞当作奸佞,把奸佞当作忠贞。知人,不仅能用人,且能料敌制胜。因在与敌斗争中,首先要“知彼”,”知彼”才能拟定制彼之策,胜利则有把握,不知彼,则不知何以对彼,将使己陷于盲目被动,甚至失败。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刘备至小亭,二人对坐,煮酒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刘备凭栏观之。操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答:”未知其详,”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之为物,又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陆续例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操皆一一否定,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好谋无断”,刘表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都非英雄;而张绣、张鲁、韩遂等只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便是著名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曹操关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谋,并要象“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是说干事情要能适应客观形势,随机应变,不拘守于一格。曹操正以此作为标准,用以衡量是否英雄。因为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成大事,称英雄。如徒有大志,而无良谋,也不能成气候,有志有智是英雄应具有的素质,如不能从实际出发和有应变之才,也将会遭到挫折或失败。袁术据淮南,兵粮足备,称霸一方,他虽有大志,僭称帝号,但无智无谋,不自量力,不识时务,终以兵败粮尽饿死,操称为“人家冢骨”,确是适评。袁绍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谋之士多归之,兵多粮足,是当时中国最强者;他他有吞天之志,但好谋无断,致屡次失去图天下的良机,是时操虽比他势弱,却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视为英雄。后来,袁绍军被曹操打败。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既无大志,又缺良谋,所以曹操说他是“徒有虚名”。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对刘备既非过誉,对曹操也非自夸。因他俩都有大志,有良谋,有应变之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是扶汉室以达己志。曹、刘之志都是”取而代之”,只是巧妙有所不同!操为离间刘备和吕布的关系,用”两虎竞食”之计,使他两人火拚;刘备心知其谋,表面许之,暗中却告知吕布。彼此计谋,堪称棋逢敌手!刘备听曹操说他是“英雄”,吓得不觉筷落于地下,后借雷声巧妙地掩饰过去,操征张绣,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操以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两人应变之才,确是半斤八两!曹操的英雄之论,不仅是识英雄的标准,也是英雄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许劭评曹操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未达时往求见之,问:”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操闻言大喜。如果许劭只赞操是“能臣”,大喜还可理解;而说他是“奸雄”,却也大喜,确令人费解。其实,曹操并不以“奸 雄”为可耻,因奸雄亦雄也。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英雄无不奸,不奸亦难成为英雄。刘表人不奸,一派名士气,故不能称“雄”。刘璋人较老实,心地仁慈,也不成“雄”。而董卓夺汉廷大权,无恶不作,能否称为奸雄?董卓只能称为强盗,配不上奸雄之称。因奸雄也能行仁义,董卓却一味杀人放火。倒是曹操和刘备才能称“雄”。虽操被称为奸雄,刘备被赞为英雄,但既都是“雄”,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图天下,必须讲究权谋于略,而权谋干略和“奸”字往往混淆不清,难于严格区别,如刘备的摔阿斗、遣众将、要“投江”、托孤话,曹操的“三笑一哭”、焚书信、割发代首,都是弄诈,而这些诈又何其相似乃尔!英雄与奸雄有相通之处,金圣叹早就指出:”夫豪杰必有奸雄之才,奸雄必有豪杰之气。”一个人往往能”以豪杰兼奸雄,以奸雄兼豪杰。”(《水浒》第五十五回回评)叶昼评点曹、刘时,也运用这个观点。他既大骂曹操是“大奸雄”,又多次说“老曹是个豪杰。”(第十二回回评)他在肯定刘备“仁厚”、“英雄”的同时,也常说他“奸雄”、“大奸大诈”。毛宗岗的评点,对奸雄曹操屡次说他“奸得可爱”,赞他雄才大略,也是说他有英雄本色,对仁君刘备也多次揭其诈处,说他假得不为人所知,其假处也是其好处。刘备和曹操虽有共同之点,但两人并非一个样,就是说英雄和奸雄还是有区别的。叶昼在第十三回回评中则指出:“刘备似奸雄,非真奸雄也。”在第一回回评中则明确指出曹操的”本性”是“奸滑”。毛宗岗也指出,曹操”暴处多是真,其仁处多是假”(第三十三回回评)奸诈是其主要的一面。但刘备有时虚伪却怀有长者的心肠,仁义是其主要的一面。评价是英雄或奸雄,当然以其主要的一面来论定。

许劭说曹操“乱世之奸雄”并非尽是贬语,弄清楚英雄和奸雄异同之处,有助于正确评价曹操。评价人物,决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而是既要有两点论又要有重点论,评价曹操如此,评价其他人物也如此。

 

刘备谈马谡

 

刘备临危,孔明等入宫探病。刘备以目遗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刘备令且退。谡退出,刘备问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在垂危之际,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见是非等闲视之。因马谡亦荆州学派,与孔明等一起随刘备入蜀。谡才器过人,好谈兵,孔明深加器异,视之如子,他亦视孔明如父。刘备担心孔明将重用马谡,故郑重告诫之。

刘备认为马谡“不可大用”,是因其”言过其实”。马谡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故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刘备是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知道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到随机应变:如拘守兵书的片言只语,轻于言兵,未有不栽筋斗的。赵奢之子赵括因纸上谈兵招致失败的教训,刘备是不会忘记的,放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孔明重视马谡也不是盲目的,马谡曾给他出过一些好计谋。孔明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之计,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不复反,正是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是,马谡作为参谋则可,因其未有战争实践,让他独当一面则难于胜任。孔明委之以守街亭重任,这是扎明用人不当。

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过其实”上。对于如何防守街亭,马谡与其副将王平看法大异:马谡以兵书为由,王平以实践为据。王平主张”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棚,以图久计”。谡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说:“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一军以保?”谡大笑说:”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若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说:“今处此山,是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说:“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当百可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街亭地形、来犯敌人是谁都不考虑,这是典型的教条式理解兵法。王平恰恰与之相反,他因富于实战经验,能根据地形布置防守:他坚决反对弃守当道而屯兵于孤山下,是因他预料到如“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再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通过描述马、王两人的争论,突出了马谡这个纸上谈兵的形象,也指出他致败之由。

马谡的错误是严重的,因失街亭,蜀军处境极危,如果孔明不用“空城计”,必被司马懿所擒。街亭之败,孔明深悔错用马谡,更服刘备有知人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