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史考试注意事项
2012-07-26 | 阅:  转:  |  分享 
  
历史考试注意事项

“二明”:一是明确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把握主干知识;二是明晰变化。针对高考年年有“新花样”,在诸如创新题型结构、试题立意等方面每年都有所区别,我们要“以多变应万变”。在高考复习最后阶段,可以回头再看看市里的三次“模拟试卷”,把握一下考纲中考点的变化和命题的走向。

“三化”:一是简化。考前三天,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乱了复习的方寸,要以《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力求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研究。二是生活化。分析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这就要求考生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把握时代脉搏。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三是规范化。为应对高考网上阅卷,一定要求答案组织的规范化,力求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考前可以研究一两份模拟试卷的评分标准,细细揣摩试题的设问与得分点间的关系,形成经验和能力。

解题策略和技巧(历史)?一、选择题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的特点,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1)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第一,读懂主题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试题也都是受该主题调控的。主题对考生驾驭材料和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要重视对引导材料的解读,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查的主旨等。第二,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第三,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第四,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第五,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第六,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七,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二、材料题材料解析题的解答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1.读:解题的基础(1)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2)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①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如1995年第39题,要求把继昌隆缫丝厂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逐条列出,如果不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来阅读,就会眼花缭乱,不解其大意。②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③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如:2001年春季高考3l题“阅读以下关于隋末、南宋、明末人民反抗斗争的材料”,这就提示了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性质和时代。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2.找:解题的关键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1)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如1997年第46题,要求考生谈谈对西进运动的认识,虽然教材上讲“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如果考生将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考虑,就不难发现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考生从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谈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否则,脱离材料,一味照搬课本.盲目的否定,则会离题甚远。(4)审读设问,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层层推进。如1997年第45题“雍正帝论农工商关系”。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如1995年第39题“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便是此类题的典型。三是1997年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1997年第44题“李升治国方针评论”题,1998年“巴黎和会”题等。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解答过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误。3.答:解题的落脚点(1)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①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却有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②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有时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创新能力,如1997年“西进运动”题。因此,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所引用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带有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色彩。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对史料进行辨析。三、问答题1.细心审题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审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别和基本结构,要正确地找出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和要求。第二,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答题基本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第三,挖掘题意。根据要求,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如1995年“建国后生产关系”题,题目涉及回答的内容有:有生产关系变革的步骤、每次变革的原因和内容及结果、理论依据等三方面。考生必须综合建国以来生产关系的三次变革来回答,但有不少考生仅答出一、二次变革。对材料问答题,要明确有材料的观点,并搞清观点与试题论证的关系。针对一题多问和分值分布的规定,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第四,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要搞清所引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有关材料类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考生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及意,离题万里了。2.筛选要点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确定住观点。但是,问答题的特性,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3.简列提纲高考命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自己明了即可。如2001年高考“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题可列下列提纲:(1)方针政策:主要矛盾认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2)意义:成功探索、提供经验。短短数字,基本概括了答案要点,反映了层次关系,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组织好答案奠定了基础。4.规范准确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5.问答题解答示例(1)高度概括的题目。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对此应按照题目指向和要求,可把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筛选、提炼,运用将史实浓缩的提炼式概括法,或采用以时间顺序为纲的概括法,还可以用逻辑关系为主的概括法,进行概括时,力求语言概括精练、全面、准确。(2)评论性的题目。通过提出观点和提供材料,要求给予评论。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按照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原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进行空洞评价。一般情况下,根据题目要求和历史要素,运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对材料式问答题,首先据题目的有效信息,从隐含的观点进行评论。(3)理论认识方面的题目。这方面的要求主要包含在问答题的最高层次“说明了什么”中。目前来说,多数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隐含在题目之中。可紧扣题目要求,运用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史论结合,去论证、揭示题目的结论。(4)材料型问答题。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有互补的作用,所引用的材料是设问和答案的依据。这类问答题的解答,要综合运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方法与技巧。如"2000年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比较”题,必须正确理解题干中材料所揭示的信息:维新派所说的“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表明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及国家贫弱,是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原因这一观点。而对义和团的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则表明了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这些要点,都涵包在题干之中。在提炼出题干的有效信息后,再运用一般问答题的方法进行解答。(5)比较型问答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通过揭示历史事物间的异同关系来考查分析、比较和应用能力。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根据题目的要求,批准对比的事项,揭示历史对象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此外,在复习中搞好专题归纳,搞好知识综合,既要关注同类知识的比较,又要注意不同知识的联系,从本质上揭示其异同及造成差异的原因。(6)图表材料型问答题。这类问答题,实则是材料型问答题的特例,充当材料的是图表而不是文字。1999年的“德国版图历史变化”题、2001年文综“非洲殖民地历史变化”题都属这种类型。正确提取图表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如“非洲”题,首先运用地理的读图方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正确解读地图。第一幅是西方殖民者大规模入侵前的非洲,第二幅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幅是独立浪潮中的非洲。三幅图实则是非洲300年殖民体系的兴衰史。在搞清图示的内涵后,再结合相关历史、政治知识进行回答。总之,正确解读图示材料并综合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这类问答题的关键。





献花(0)
+1
(本文系遥枫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