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留着络腮胡子、嘴角深深下陷的“老人家”,看上去真像个爵士乐手。事实上,他的确曾是个乐队的发起人,不过那都是更遥远的故事了。 更多的时候,就像这次出现在深秋的上海,哈特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则被当作设计界的“鼻祖”置于舞台的中央,谈论着他所创立的这间在工业设计领域最重要的公司——青蛙设计。 在过去40年间,青蛙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为诸多公司的创新实践带来变革,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索尼、德国航空公司、路易威登、宏鸉、阿迪达斯、AT&T、IBM、柯达、西门子、索尼、斯沃琪、雅虎、维珍公司等等,这些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带上了青蛙设计的DNA。苹果“白雪公主(SnowWhite)”的设计语言也缘于上世纪80年代艾斯林格的点子,苹果公司创造潮流、用户导向的品牌形象也由此确立。 “‘苹果设计语言’是不是你所设计出的最成功的产品?”我问他。 “不,是‘青蛙设计’这间公司本身。“他回答。 这的确是绝妙的回答。美国《商业周刊》曾在20年前就将他封为“第一个高科技设计的超级巨星”,而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也一度评论说,“艾斯林格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的眼光可以塑造一个产品和一间公司”。这间多元化的创新公司日后也被评价为 “结合亚洲的团队、欧洲的原则、德国的精华、美国的乐观与加州的疯狂”。 重塑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看作对一个人职业成就盖棺论定的表达。这也是众多公司对青蛙设计趋之若鹜的原因。作为重塑设计行业的关键性人物,在过去数十年间,艾斯林格不仅使青蛙设计成为全球风头最劲的设计公司,而且将其成功引导为一间咨询机构——某种意义上,青蛙设计的对手早已不是一些设计公司,而对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咨询公司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挑战。 2009年,艾斯林格发布了自传《一线之间》(Afineline),讲述了他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公司从事设计的幕后故事。所谓“一线之间”,恰是要跨越创新与模仿、卓越与平庸、利润与文化之间的细微之线。设计与商业,在青蛙的思考方式中,更像是一种化学性的渗透与反馈,而不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单打独斗。 经典之作“白苹果” 1969年,年仅25岁的艾斯林格创立了青蛙设计,当时他为自己设定的首要目标是商业上的成功,“我拒绝成为一个饥饿的艺术家”。他希望能有一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购物中心都能出售青蛙设计的产品,“当然,这个目标不出5年就实现了”,他笑着对记者回忆。 ![]() 艾斯林格成长于二战后经济动荡的德国,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笼罩在战争后遗症的阴影之中。但可贵的是,他始终对自己的创意天份充满自信,并试图以此来拯救自己的生活。“就像学会了航行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