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其传奇经历家喻户晓不再赘述,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
在《三国演义》里,蔡文姬的生平只被一笔带过,她的父亲蔡邕倒是名噪一时,甫一登场便令人记忆深刻。只是至今仍不明白他为何要在抚着董卓的尸体痛哭。
蔡 文姬几时被胡人掠去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版本是她在胡地生儿育女后被曹操赎回,因思念留在胡地的亲人,作出《胡笳十八拍》的哀音。这就是才女与平凡女子的 不同之处吧。平常女子伤心时,往往诉诸眼泪,大珠小珠落玉盘,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蔡文姬她不,熟谙音律的她将一腔无名的愁怨倾注于乐音之中,从此, 她的眼泪与悲哀就沉沉地落在后人的心上。
然而,后世的几声叹息、几滴眼泪对于千年前的蔡文姬又能有何补益呢?纵观蔡文姬多蹇的一生,战乱的生活已将一介才女的尊严与骄傲打磨得薄如纸片,那是连愤怒都难以郁积的人生。
据说在胡地,蔡文姬被献给匈奴的左贤王,做了王妃。然而,她终究是被“掳”去的,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因此,这桩婚姻也就少了许多的温存与浪漫。身处蛮荒的胡地,那时的文姬心中想必有过强烈的幻灭感吧。
蔡文姬在胡地历经磨难是曹操大善之举,将蔡文姬赎了回来。此时的她,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重返中原。
然而,屈辱是不会自行了结的,除非你选择退出,抛弃这个乱世。人过中年的她又被指婚给董祀--一个小她许多岁的年轻男子。那一年,她三十五岁。老妻少夫的 婚姻令董祀的心理严重失衡,我想,他对文姬多半是嫌弃的,可这个懦夫又不敢违背曹操的旨意。此时的文姬再次拿出在胡地炼就的适者生存的勇气,虔诚地将一生系在董祀的肩头。董祀的不爱,冰雪聪明的她怎会不知?美人迟暮,秋风拂过她不再丰润的容颜。
董祀因事犯在曹操手里,论罪当斩。文姬闻讯蓬首跣足地赶往丞相府求情,这一幕看得我何其心酸! 女人不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是一味地对环境逆来顺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生存的大智慧,但我宁愿她在绮年玉貌之时香消玉殒,而不愿让她去经历如许多的苦难。我不要看到她饱经沧桑的面容,伤痕累累的灵魂,是因为一想到最初她曾有过怎样晶莹剔透的心、不谙世故的眼神,我便到感揪心。
当 一个人渺小得无力支撑起自己的尊严时,不要再和我谈什么马革裹尸的悲壮,什么逸兴遄飞的豪爽。战争带给一部分人的是荣耀与勋章,而给绝大多数的另一部分人的却是无情的扼丨杀,卑微如蝼蚁的人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文姬的故事便是战时人民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出身名门的她尚且如此,布衣百姓的遭遇更是可想而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