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贾谊

 黑老赵 2012-07-29
贾谊

  失败的文士、政治大家

  洛阳人贾谊,是著名的政论家,也是文采飞扬的才子,常被称为"贾生"。贾谊在汉文帝初年便成为博士,短短的时间内,提出了不少极具见解的建议。因为朝中老一代元老的抵制,他被贬到长沙。尽管如此,贾谊一直不断地上书,提出相关的政见。

  贾谊虽然有卓越政治家的才华,却有一颗诗人的心脏,同时身体又不好,因为自己的学生---梁怀王刘揖骑马摔死,他经常自责痛哭、心情忧郁,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成为后世许多诗人缅怀的对象。司马迁也把他与战国时代的屈原一同看待。

  最年轻的博士

  贾谊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逃脱的博士也不少。贾谊少年时师从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同时对庄老学说、诗词歌赋也有一番涉猎。十八岁时,他的文学天赋就在河南郡名震一时。

  河南郡守吴公对贾谊很是看重,让他拜到自己名下。吴公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同乡,治理政事十分在行,政绩全国第一,不久就到朝廷担任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吴公欣赏贾谊的才华,便把他带到长安,推荐给了汉文帝,贾谊因此被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年仅二十一岁,是最年轻的博士。

  汉代的博士相当于后世的大学士,类似今天政府设置的各个研究院的研究员,一方面研究文化,一方面可以为政府提供咨询。古代的博士比今日的研究员更有参政意识。

  西汉初年,政府官员多数是凭借战功或家族势力而任命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国家管理没有什么概念,基本上沿袭萧何等人的老路。朝廷征召的博士,有很多是秦朝时候的老博士,大多年纪老迈,不愿意出风头。年轻的贾谊有学识、敢表达,很快便引起了汉文帝的注意,把他升为太中大夫,进入士大夫阶层。

  忽略老先生的代价

  春风得意的贾谊很快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理想。根据五德终始说---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服的学说,他认为秦朝既是"水"德,那么汉朝就应该是"土"德,按照这些规律,再改变相应的礼仪、法制等。

  贾谊的设想很完美,但是他忽略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帝当时刚刚继位,权力还不稳固,再加上当时刚清理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很多事情皇帝还需要依靠拥立自己的周勃等老一代的官员。

  周勃出身低贱,为人木讷,以他为首的一大群官员,比如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都出身于农村,面对贾谊这样的少年天才,又是大城市洛阳人,他们自卑而敏感。偏偏贾谊又很骄傲,没有与他们好好沟通,在他们眼中,洛阳小儿贾谊是不能独得朝廷大用的。

  汉文帝对待老功臣,有依赖也有担忧,怕他们谋反,贾谊提出让列侯都回到封地,文帝很快就采纳了。很多老臣喜欢京城的繁华,离开之后心里难免感到失落,因此对贾谊愤恨不已。

  汉文帝因贾谊才华出众,想任命他为公卿,这个议案刚刚提出,便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不但大力反对,还一再诋毁贾谊。文帝是个很注意把握平衡的皇帝,便因此逐渐冷落贾谊,以笼络老臣。

  诗人气质要不得

  贾谊之所以得不到重用,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太敏感自傲,诗人气质太重。

  文帝有个宠臣叫邓通,没什么学识,却幸运地得到了文帝的欣赏。文帝做梦梦到一个"黄头朗"的人帮助自己升了天,醒来之后暗中寻访,发觉邓通就是这个人,文帝便让他跟随在自己左右。贾谊对邓通十分鄙视,这是很多文人的势利眼,不拉拢后者,还经常讽刺对方,邓通当然也不客气,同样说贾谊的不是。

  这种情形很好理解,如果一个老板不时听到身边人贬低一位下属,同时公司内部大批老部下都看不惯这位下属,他会怎么想呢?即使他觉得这位下属很有能力,也会觉得他的人际关系还需要锻炼。因此,文帝便派贾谊离开长安,去当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没有受过挫折,被贬到外地让他敏感的心十分受伤,认为长沙过于偏远,气候潮湿,自己大概活不了多久了。其实将心比心,其实贾谊并没有受多大委屈,很多官员都曾在诸侯王属地任官,比如袁盎。贾谊没有检讨自己的缺点,只是一路哀叹,这说明他的人格确实有很不成熟的一面。加上学识不等同于能力,担当改革大任的官员绝对需要有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纠纷,贾谊在这方面,需要历练的还很多。

  在南行路上,贾谊一路展现其诗人气质,他在湘江写了《吊屈原赋》,把自己比作凤凰,把别人比作恶人和小人。由此可见,太纯洁的人,做不了大事。

  贾谊在长沙的时候,这种敏感的心理依然没有改变。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院子,他都要写一篇《鹏鸟赋》,发一番感慨。这样的文章是感人的歌赋,但对于改变自身却无任何帮助,相反的,还会让人陷入伤感的氛围不能自拔。

  远离朝廷的参谋

  对于一个有学识、有眼光,但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执行能力较低的人来说,参谋的职位也许更适合一些。贾谊在长沙,因为长沙王国较小,又是当时唯一的异姓王,不敢轻举妄动。贾谊没什么事情,便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贾谊在长沙发表的文章来看,他的见解确实周到,但却不像政治家。一般政治家发表政论时,都会注意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是否可以执行等,以便获取相应的权力来伸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贾谊却没这方面的心机,基本上都是就事论事,因此常常得罪人。

  周勃被人诬陷,抓入监狱,受到了狱吏的折磨,人格、肉体和尊严都受了摧残。贾谊对此也十分气愤,但他的矛头却对准了文帝,提出大臣犯罪,不应抓入监狱,而该自杀以保持朝廷的体面。这种提议很迂腐,不少遭冤枉的大臣也不得不自杀,以表现自己的勇气。大概也只有贾谊这样的书生才会这样提议,而文帝偏偏也采纳了这个建议。如果说这个建议还不至于对贾谊有什么损害的话,那么他针对货币混乱的建议,则让他得罪了更多的人。

  西汉很多诸侯王可以自己铸造货币,文帝的宠臣邓通、吴王刘濞铸造的钱就很闻名,贾谊的《谏铸钱疏》虽然正确,但文帝不愿意采纳。对于当时担任一个小诸侯王老师的贾谊来说,发表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太不明智。

  天才迂腐的一面

  灌婴、周勃等人失势以后,文帝马上把贾谊召回长安。从这件事情来看,文帝对贾谊确实是比较看重的,只是任用他需要时机,同时也得看贾谊自己的适应能力。

  贾谊回到长安,文帝马上接见他,两个人谈了大半夜。文帝对贾谊的才华感慨不禁,但仍然没有起用贾谊,仅让他担任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老师。

  以文帝对待晁错的事例来推断,文帝自身大概没有改革的行动,因此把人才储备起来,为下一代使用。另外,贾谊虽然官位不高,但他的建议文帝也采纳了不少。不过文帝没有多少进取心,他考虑的大多是自身的名声,与贾谊思考国家长治久安不同。因此,贾谊反对封谋反的淮南王儿子为王,但文帝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仍然照封不误。

  贾谊的《治安策》论述了经济、商务、诸侯王、对外关系各方面的问题,不但极有文采,也很实用。尤其关于诸侯王的论述,对汉武帝影响很大。

  贾谊确有才华,但为人过于迂腐。梁怀王刘揖骑马摔死,他便不断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另外,贾谊的身体不好,患有糖尿病,当时对此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再加上时常哭泣,一年之后贾谊便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贾谊虽然没有位列公卿,但他的政治举措被文帝采纳了不少,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实际上,贾谊官位不高,或与文帝的不作为有关,汉武帝之时,贾谊的两个孙子都做到了郡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