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魏征

 黑老赵 2012-07-29
魏征

  给皇帝挑毛病的人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群臣集体的功劳,而唐太宗本人对手下众多的文臣武将,给予最高评价的,是并未立下任何战功的魏征。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谏官的最佳榜样,成为君主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有时还具有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魏征前后为唐太宗提出了两百多条意见,总共达"数十万言",上到国家政策,下到皇帝的私生活,无所不包,为贞观朝起了良好的监察匡正作用,李世民最后成为历史上少见的明君,魏征功不可没。

  魏征少年时当过道士,参加了瓦岗军,初始并未受到李密的重视。后随李密归降唐朝,因成功劝说李勋降唐,才逐渐有了名气。后来被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器重,做了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为自己提意见。魏征生性耿直,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得到了太宗的信任和倚重,升为尚书左丞。他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为后世重视的先进观点,他撰写的《谏太宗十思疏》,据说是现在韩国企业家的必读书。

  四十六岁才遇到真命天子

  魏征,字玄成,出生于北周静帝二年(公元580年),他的父亲魏长贤曾担任过北周的县令。魏征出生后一年,杨坚就篡周称帝,建立了隋朝,不久后魏长贤就过世了。魏征幼年丧父,因此生活相当穷困,但他志向远大,极好读书,什么类型的书都喜欢读。由于家里没什么资产,又不愿去种地,他就出家当了道士。

  解决了生活问题后,魏征借助道士身分作掩护,结交了许多江湖中人,眼界渐开,开始特别注意学习纵横家的学说。他的朋友元宝藏是隋朝武阳郡丞,在隋末大乱中举兵起义,邀请魏征担任机要秘书,掌管文书。元宝藏写给李密的往来信件,都出自魏征之手,李密每次收到元宝藏的信都赞不绝口,知道是魏征写的以后,马上把他召了过去。魏征胸怀大志,向李密提出十条建议,但此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志满意得,虽觉得魏征的建议还不错,却没有采用。

  后来掌握隋朝大权的王世充进攻李密瓦岗军,地位还较低的魏征,主动对长史(秘书长)郑颐提出一些重要建议,被讥笑为老生常谈,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李密果然兵败,魏征跟随李密降唐。李密并没受到唐高祖李渊的重视,魏征作为李密的二、三线手下,自然也没被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的大唐朝放在眼里。于是魏征又一次主动出击,自己要求去和平劝降李密的老部下、拥有大片土地和兵力的李勋。魏征果然像他崇拜的纵横家们一样,不费一兵一卒,仅仅用唇舌笔墨就帮唐朝得到了大片疆域,初步打响了知名度。不过人怕出名,另一个军阀窦建德听说了魏征的才干,马上抓走魏征,让他担任自己的起居舍人(为上司记录言行举止的秘书)。两年后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魏征终于回到首都长安。

  太子李建成久闻魏征的才名,任命他为太子洗马(秘书主任)。当时秦王李世民的功业蒸蒸日上,严重威胁李建成的皇位继承人地位,魏征经常劝太子要早点建立军功,缩小和李世民之间的差距。不过天命所归,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终被李世民杀死。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叫了过来质问说:"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捏了把汗,然魏征神情自若地说:"皇太子要是听了我的话,哪至于有今天的祸事?"如果一个心胸狭隘的主子听了这种回答,肯定把魏征推出去斩了,不过李世民到底是不世出的明主,不但没责罚他,反而礼遇有加,任命他为自己的詹事主簿(机要秘书)。

  从此,换过好几个主子、年届四十六岁的魏征才算是遇到了真命天子,他的事业在中年以后,终于进入了正途。

  为皇帝挑毛病的终身事业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这是专门为皇帝提意见的职位,魏征从此老实不客气地开始了为皇帝挑毛病的事业,成为这一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出色人才,为中国历史树立了一个谏官的典范。

  唐太宗初登基,踌躇满志,励精图治,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跟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魏征本就有经国济世的大才,性子又耿直,无所顾虑,有什么说什么,唐太宗这会儿努力要当好皇帝,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魏征自觉遇到了知己之主,愈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这个时期的确是个从谏如流的明君,还特意消除魏征的顾虑说:"你前后劝谏了我两百多件事,如果不是至诚为国,哪里做得到呢?"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二百多条意见,严格监督君主的言行,这是为后世大大称道的。试想,谁敢向上司提出十条以上的意见呢,更何况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

  这一年,魏征被升为尚书省左丞(四品),由于他未在李世民平定天下、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做过任何贡献,又恰恰是敌对阵营里的重要人物,却得到太宗如此的信任,升官快速,难免遭到一些人的妒忌,诬蔑他跟亲戚结党营私。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查无证据,不过仍对太宗提出:"魏征作为国家官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他自己不检点,所以才遭到别人的诽谤,应该受到谴责。"

  太宗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天起,你要检点自己的言行。"魏征对唐太宗说:"君臣投契,看起来就如同一个人一样,这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要是整天讲究形式、检点行为,国家的兴亡可就难说了。"太宗改口说:"我懊悔了。"魏征趁机继续进谏说:"我希望陛下让我当良臣,不要让我当忠臣。"太宗奇怪地问:"忠和良有什么不一样啊?"魏征说:"良臣让自己获得好的名声,君主得到好的声誉,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疆。忠臣就像比干一样,自己被杀了,君主得到恶名,国破家亡,光他自己得到了一个忠臣的空名。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很对,送给他许多赏赐。魏征利用唐太宗心存愧疚的机会,表明了自身的政治抱负,说明自己并非是一味死谏的人物,而是希望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就完全消除了唐太宗的猜疑和顾虑。

  世上最强的说服术

  魏征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出名的谏官,在于他惊人的说服术。第一步,要给君主洗脑,先向唐太宗灌输纳谏的重要性。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当君主的,怎么才能做到'明'?犯了什么错会被人叫"暗"呢?"魏征马上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反复对唐太宗引用荀子的话说:"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意思就是:别以为做了皇帝就可以乱来,看看隋炀帝,百姓要反你的时候,就是皇帝也照样砍头。一番话搞得唐太宗很紧张,有了危机意识,不敢为所欲为。

  第二步,向唐太宗阐明君臣关系,君臣之间就像头和四肢,头虽然高高在上,也得有四肢才能构成人体;君主虽睿智,亦须借助大臣才能实现统治。并特别指出说:为首者,如果事事自作主张、不纳谏,是难能成功的。

  他还引用孟子的话说:如果上位者视下属为手足,下属当然把他看得重要;如果上位者视下属为犬马,下属就会把他当成普通人;如果上位者视下属为粪土,下属就会把他当成敌人。这些见解放在今天的职场和人际关系里,仍有其深远意义。唐太宗从此就乖乖地听魏征不厌其烦地提意见,还经常对大臣们说:"我要管的事情太多了,你们不为我提意见,我是处理不好的。我做错了什么,一定要指出来。我是和你们一起治理国家的。"

  洗脑成功后,魏征仍很注意提意见的方式,极有策略,绝不是像比干那样死谏,拿自己的生命撞南墙。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非常英武的鹞鹰,太宗得意洋洋地架在胳膊上玩,忽然看见魏征远远走了过来,心想这老头定要怪他玩物丧志,赶紧把心爱的鹞鹰藏到怀里。魏征假装没看见,唠唠叨叨地向他汇报了半天工作。等魏征事无巨细地汇报完了走开,太宗一看,那鹞鹰早就闷死了。

  史书上说魏征其貌不扬,但是胆识过人,每次进谏,即使搞得唐太宗大发龙威,魏征还是非常镇定,什么表情也没有。魏征不停地劝谏,到后来居然让唐太宗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开始自我约束,其威力实在非同小可。有一次唐太宗想去京城近郊打猎玩,行装都已经准备好了,却一直没去。魏征听说后,问起此事,唐太宗说:"怕你说我劳民伤财,想想还是不去了。"

  唐太宗永失一镜

  不过魏征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劝谏了那么多次,总有几次碰上皇帝心情不好,让唐太宗很受不了。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内殿,气得吹胡子瞪眼地说:"我早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皇后长孙氏非常贤德,忙问是说谁。太宗说:"魏征又当众侮辱我,让我下不了台,我哪还有皇帝的威严!"长孙皇后赶快退下,一会儿换好朝服整整齐齐地出来,隆重地向太宗行礼道贺。太宗问:"你这是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明君手下才会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那么耿直,那是因为皇上圣明啊!所以我要道贺。"

  魏征也知道自己是在刀尖上跳舞,他有一次对太宗说:"实在是陛下鼓励我有什么说什么,我才敢这样,如果陛下完全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哪里敢屡次冒着拂龙逆鳞的危险呢!"(传说龙的喉咙那儿有逆鳞,一碰就会杀人。)所以魏征自己也是很明白的,但还是直言不讳,实在非常难得。

  魏征因为敢谏,又善于修史,后来被太宗封为郑国公,知门下省,等于做了宰相之一。魏征因为年老多病,多次请求离休,太宗总是不许,对大臣们说:"我登基以前,四处征战打天下的时候,房玄龄功劳最大。贞观以后,敢不停地献上忠言、安国利民、帮我纠正过错的,只有魏征一个人啊!"魏征六十四岁去世,太宗亲自到丧礼上恸哭,并在后来临朝时当众悼念说:"以铜为镜,可以整理衣冠;以古代为镜,可以知道历代的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