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 寇准

 黑老赵 2012-07-29
寇准

  越老越倔强的宰相

  寇准是北宋的传奇人物,他的刚直机敏,他的一贬再贬、几起几落,现在都是个话题,可以算是风头甚劲,匹世无双。许多文学作品戏称他为"寇老西儿",但与文学、戏剧中那个诙谐、幽默的搞笑形象相比,真实的寇准其实命运坎坷。

  寇准前半生顺遂平安,进入政治集团核心后,其命运也如同当时内忧外患的北宋王朝一样,起伏不定、风雨飘摇;加上皇帝软弱,奸人层出不穷,导致寇准几次遭罢贬,最后亦潦倒而终。作为宋朝有作为的名相,他对宋辽关系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甚至可说因为有了寇准,才保住了宋辽百年和平。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由此可见他在大宋智囊团中占有的地位。但是寇准相当于魏征,宋太宗却非唐太宗。寇准生活在一个软弱无能的朝代,注定其无法大展拳脚、全面发挥才能。

  用实力说话

  少年寇准聪明好学,年仅十九岁就考上了进士,接着便当了巴东县令(四川奉节),年少得志,春风得意,这不仅在当时,在此后也是少见的。十九岁就要管理两个偏远荒僻的县城,不啻是个重大考验。但事实上,这个书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善于调查研究,在巴东一代做了不少好事,至今当地还遗有不少纪念寇准的亭碑。当时宋太宗虽然皇位得的不怎么光明磊落,但在延揽人才方面做得倒还可以,于是被称为"寇巴东"的寇准不久便上调东京(河南开封),在中央任职,开始了京官生涯。

  二十八岁的寇准真是书生意气,勇往直前。史书曾记载,有一次他报告一件事给皇帝,陈述厉害。由于忠言逆耳,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身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太宗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竟敢在大老板发怒离开时,拉着他衣服不让走,直到问题解决。当时,这可是冒着杀头的危险,现在又何尝不是以身犯险。所以,寇准三十一岁就担任了同知枢密院事(即副宰相),真正是青年才俊了。

  成也刚直,败也刚直

  性格决定命运,寇准的"刚直"和"坚持"在皇帝高兴的时候可算是优点,但不高兴时就面临着危险,这是集权统治的悲哀。

  公元996年,宋太宗和寇准争论一件事情,寇准力争不已,直到第二天依然没有休止。这一次,宋太宗火了,辱骂寇准:"麻雀和老鼠尚且懂得人意,你怎么不懂呢?"加上被宋太宗称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对皇帝说什么寇准"性刚自任",宋太宗终于将寇准逐出中央,调到邓州(河南邓县)去当个小小知州。

  这是寇准仕途上的初次失利。其实深究起来,太宗深知寇准的才干和秉性,外放的目的,只是想让他收敛老道一些。但是寇准一走,周围很多大臣是很开心的。原因很简单,寇准当时负责人事管理,也就是各级官员的考核、奖惩、罢免,要做好这些选拔任命工作,须从高官重臣做起,而皇帝身边的人就是突破口,难就难在这里。这项工作做好了得罪人,做不好则没有业绩。这个"刺儿头"一走,自然皆大欢喜。

  但寇准走了,皇帝又开始想念他,有时会问左右的侍从:"不知寇准在青州过得如何?"而侍从的回答也很有趣:"寇准在那里过得好着呢,不烦皇上担心。"看来不仅大臣,连宦官们也不喜欢寇准。

  寇准更厉害的一点在于,他从不利用姻亲关系说事。其妻宋氏是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即便这样一个名门之后,对寇准的仕途也没有影响。所谓恃才傲物,说的就是寇准这种典型。

  力主抗辽第一人

  公元1004年,寇准再次进京,被任命为宰相。这是他第一次担负这个重任。此时已非宋太宗当政,而是其子真宗。真宗之所以任用寇准,是因当时辽国大举南侵,战火迫在眉睫,宋朝江山动摇,只能任用刚性之臣。寇准当时几乎是孤军奋战,当时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坚决支持抗敌,最终以少数压倒多数。

  不仅如此,寇准特别要求:为了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这项过分的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未被以"犯上"论处,反被批准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真宗就是一个没有主意的人,谁表现得最强硬自信,他就会听从谁。

  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准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但统治集团内部仍有不少人对抗敌没有信心,甚至当时另一位宰相毕士安也以抱病在身、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等为借口,不愿随驾北征,还对寇准敦促真宗亲征说三道四。真宗亲征之路可谓困难重重、频生事端,一会儿要打道回府,一会儿不愿过河,寇准如同在"驱赶"真宗步步前行。

  当真宗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时,城下北宋兵民欢声雷动,气势顿生百倍。辽国大军兵临城下却难以破城,眼见续战无利,便想讲和。于是双方使节秘密往返,订立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从积极抗辽到澶渊之盟,寇准功盖群僚,有目共睹。王安石也曾在诗中歌颂:"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但功劳太大也埋下了祸端,尤其人多的主降派,更把寇准看作眼中钉。

  自古小人最难防

  战事稍平,小人就纷纷浮出水面。参知政事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一回到京城就活动起来。一次退朝之后,他对真宗说:"《春秋》一书都把城下之盟视为耻辱。而澶渊之盟实际上正是城下之盟,您难道不觉得这是一种羞耻吗?况且寇准老催您上前线,太不拿皇上当回事了!"这样的话说到了真宗的心坎里。从此,真宗对寇准就冷淡起来。没过多久,寇准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仅做了一年多宰相。

  还有一个人更不能忽略,就是丁谓。丁谓可算是寇准一手提拔起来的,曾任参政事(副宰相之职)。他的能力没有寇准强,风头也没有他足,但在做人方面却比寇准强百倍。有一次中书省聚餐,羹汤洒在寇准的胡须上,丁谓看到后非常殷勤,忙不迭地为他擦拭,寇准笑着说:"参政事是国家的大臣,竟要为长官擦拭胡须吗?"丁谓听了,心里十分羞愧。

  寇准不需要人的奉承,但有人需要,尤其是皇上。丁谓把逢迎的对象瞄准了最高统治者,以伪造所谓"天书"、大造道观及编造祥异之事等,把宋真宗抬到了神的地位。有一次,宋真宗与大臣们一起钓鱼,宋真宗钓不着鱼,丁谓竟作诗,说是"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宋真宗极吃这一套,对王钦若与丁谓的上奏及行事,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宋真宗病重,曾与寇准商量由谁继位的事。丁谓与刘皇后勾结,不仅罢了寇准的相位,且将其逐出东京,于是寇准遭到了第二次罢相。

  至刚则易折

  老子说:"至刚则易折。"这句话用在寇准身上最合适不过。当初寇准刚当宰相的时候,一个跟他相交的官员还在成都做官,此人对自己身边的人说:"寇公治国奇才,可惜他的学术和做人的修养不足。日后若没有长进,则必然命途多舛啊!"结果没过多久,寇准果然被贬。

  寇准被二次罢相时,臣僚们怕丁谓,都不敢去见寇准,只有一个叫王曙的敢以"朋友之义"去为寇准饯行。还有一个李迪,更对寇准被罢相气愤不已,坚决不与丁谓共事。

  两度为相,两度被罢,深受迫害。但寇准却不后悔、不悲观。在雷州时,他"暇则诵读,宾至笑语",毫无精神负担。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觉得贬官是奇耻大辱,但寇准却过得挺开心。雷州的日子是寇准过得较舒服的一段生活,平常草草应付完公事就吃喝玩乐。欧阳修曾批评"寇公之祸,以老不知止耳",这话有对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偌大的北宋,懦弱的朝纲,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刚性之人。

  寇准逝世后,他的夫人曾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柩。结果拨款仅够运到洛阳,他的妻子只好把灵柩运到洛阳安葬。途经湖北公安时,老百姓怀念寇准的功德,以竹子插地,挂物祭祀,最后生笋成林,以为神,故为他立祠,视其竹为"相公竹"。十一年后,真宗之子仁宗为寇准昭雪,归葬下邽,终得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