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后奥运时代 2012年7月28日(北京时间),伦敦奥运会在东区的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开幕。4年前的8月24日,奥林匹克圣火在北京夜空熄灭。随着那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渐行渐远,4年后的北京,早已步入了后奥运时代。 新金融记者 刘畅 报道 变化 “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能感觉奥运之后北京的环境一直保持得很不错。”土生土长的北京出租车司机王海告诉新金融记者。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王海的外地亲戚曾经被雇佣在街道上“捡烟屁和纸屑”。奥运会结束以后,他的亲戚仍然还在做这份工作。“本来以为结束以后,这部分人就撤了,现在这样挺好的,不但让环境更干净了,还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他说。 申办和筹办北京奥运会,大大改善了北京的环境质量,这样的情况也延续到了后奥运时代。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为新金融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申奥成功之后,北京的蓝天数从1998年的全年100天,提高到了2008年的全年274天。而奥运会后,北京持续把城市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9年全年蓝天数达到284天,2010年和2011年的蓝天数均达到286天,占到全年天数的78.4%。 除了被改善的环境,一些奥运场馆如“鸟巢”“水立方”也为北京的旅游增加了亮点。7月25日上午,“水立方”门前许多游客正排队进入。Kevin一家来自伦敦,他对新金融记者说:“现在很多人都去伦敦看奥运会了,我们正好来北京看看曾经的奥运场馆,之前只是在电视上面看到过,能来到现场还是感到很兴奋。” 陪伴Kevin一家的导游向新金融记者介绍,虽然北京奥运之前每年也有很多人到北京旅游(8.70,-0.15,-1.69%)参观,但是不得不承认奥运会让北京在世界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鸟巢’‘水立方’这样的景点一定是在线上的,虽然游客不一定是为了这两个地方才来的,但是这一定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点。” 场馆后遗症 对于任何一个奥运会主办城市来说,如何令花巨资建设的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成为最大的难题。场馆利用率不高,后期运营不到位等构成了奥运场馆的后遗症。 曾被媒体誉为“赛后运营的典范”的“水立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之一,是比较成功地被利用起来的典范。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向新金融记者介绍,“水立方”在赛后的长期运营中采取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围绕“大型室内多功能水上中心”的定位,将职业体育、群众体育、水上娱乐休闲兼容并蓄,丰富场馆功能。 进入“水立方”,是“水立方探秘馆”“水立方特许商品专卖店”“嬉水中心”以及艺术展览和小吃店等。在曾经举办奥运会游泳和跳水比赛的现场,三分之二的水面被覆盖,现场的人员介绍,“我们这里一直在承接国际赛事,比如国际性的游泳、跳水等赛事。没有比赛的时候,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表演,不需要那么多水面。” 据了解,2008年9月“水立方”便向社会公众开放,除了保留场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还建设了嬉水乐园,开放了热身池游泳业务,开设游泳培训班。另外网球场、体育教室等功能区域也向社会公众开放。 工作人员介绍, 2008年奥运会后的赛后运营中,“水立方”通过挖掘游泳项目资源、推动大型活动的举办、完成旅游配套设施的招商、拓展特许商品及广告开发等多种经营,“2011年,‘水立方’实现非旅游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8%”。 北京奥运会共有37个比赛场馆,其中北京地区有31个,包括12个新建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和8个临建场馆,京外比赛场馆为6个。 然而,能够或者已经被利用的场馆除了“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投资比较大的场馆外,其他场馆有的只是偶尔承接一些比赛,更有甚者已经被闲置。位于朝阳公园的沙滩排球场、老山小轮车赛场、皮划艇比赛场馆等已经人去楼空。 当然,截至目前还没能有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国能够在赛后百分之百地利用奥运场馆,毕竟奥运低谷效应是每届主办国都会遇到的问题。 低谷效应 所谓的奥运低谷效应也称后奥运效应,指由于奥运筹备阶段的投资和消费收入的激增与奥运会结束后投资和消费收入的相对减少,主办国在奥运会后出现的经济衰退现象。 业内普遍认为,在后奥运时期,总需求急剧下降,大量的体育设施后期的维护运营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带去财务负担的不在少数。1976年第21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9.97亿美元,成就了 “蒙特利尔陷阱”;1980年的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因为受到抵制,总耗资达90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为维护奥运场馆每年资金花费高达1亿欧元。据估算,这笔费用需要全体希腊纳税人用10年才能偿还清。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9年第8号),“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显示,至2009年3月15日的实际收支数、后续应实现收入待结算支出的统计结果,北京奥组委收入205亿元,支出将193.43亿元,收支结余将超过10亿元。 同时,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方面也表示,2008年下半年,北京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奥运会后依然保持发展势头,2009年和2010年北京经济发展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 但这些增长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北京不会经历奥运的低谷效应。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奇勇曾对媒体表示,“水立方”2011年自营收入约为8800万元,但包括场馆维护、二期资产折旧、能耗等在内的成本费用税金总计却达到了9929.9万元。他坦言,随着奥运参观热度的继续下降,水立方的赛后运营压力越来越大。 而据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的统计,奥运参观者在奥运会之后一共超过了1.2亿人次,分别是2009年4000万人次,2010年4500万人次,2011年3500万人次。 一位不具名的奥运经济研究会工作人员对新金融记者感叹,“北京这样的情况已经算是不错了,目前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在面对后奥运时代的时候,都没有特别可行见效快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