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选择性的陈述

 zengps 2012-07-29

许锡良

在大学时,我第一次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作品,就听到有人介绍说,卢梭的《忏悔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真诚表白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的,阅读后感觉也确实如此,文字真诚、哀婉、忧郁,甚至有点凄美。世界上曾经有过三大《忏悔录》,在卢梭之前是奥古斯汀的《忏悔录》,在卢梭之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但是,都没有让人感觉如卢梭这样真诚坦白细腻。因为之前,但凡写自传,多少都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即使谈缺点,也是以瑕不掩瑜为底线,而像卢梭这样对于自己不雅的一些言行举止,也给予暴露的,确实还没有过。因此,卢梭的《忏悔录》,是人类第一次以如此真诚的态度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自传。

然而卢梭的《忏悔录》也仍然是有选择性的陈述。他的真话,也仍然不是充分的,在涉及根本性的人格问题上,他仍然是选择性的陈述,而不是充分的暴露自己,卢梭只是说了卢梭式的真话,他的真话,因为卢梭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没有提及,而这些故事显然不利于卢梭的声誉。

卢梭与女仆秦蕾兹·勒瓦瑟长期同居,她为卢梭生育了五个孩子,但一个都没有留下,全部都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对秦蕾兹,卢梭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她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但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她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卢梭后来也算是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对于他一生没有结婚,却有一大堆孩子,而且这些孩子,作为父亲的他却一个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他的孩子们几乎全部被送到孤儿院去了,而他自己却有一部非常美妙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并且这部教育著作成为世界上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卢梭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可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但是,卢梭作为父亲,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罪过的。这种思想上的辉煌,行动上的苍白,曾经激怒了与卢梭同时代的一个泰斗式的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的《一个公民的感触》记录了卢梭抛弃其亲生孩子的事实,自然触痛了卢梭的神经,让他大为光火。然而卢梭终究没有能够在《忏悔录》里正面回答伏尔泰提出的弃婴问题。卢梭将自己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寄给伏尔泰时,伏尔泰阅读后给卢梭的信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伏尔泰接着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显然卢梭的身上充满性格缺陷,然而,伏尔泰作为当时法国思想界的泰斗式的领袖人物,对卢梭沤心沥血写出来的划时代的著作,如此讽刺挖苦,也是有失大家风范的。

凡人,都有伪善的一面,即使是最真诚的人,也有伪善的一面。因为,人都有趋向肯定自己的倾向,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人与一切动物一样,所有的活动,无非是肯定自己的生存。一切动物的活动目标无非是两个,一是食物,二是交配对象。前者是维持自己生命生存的活动,后者是延续自己生命的活动。而人类,还有多一层意思,就是人类社会是有历史的社会,人的生存会有历史感,有历史感,就有一种追求永恒的冲动,因此,人有所谓的美德以及智慧需要留传下来,人对于死了数千年的前人还经常念念不忘,因此,成王成贤成圣的情结,常常是难免的。人为了达到良好美誉度的目的,每当讲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是有选择性的陈术。即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些事情与品质来表达,虽然这些表达出来的事情与品质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有选择性的呈现显然是不完全的。所谓一个真诚的人,常常主要是指他讲出来的事情是真的,对于不利于他声誉的事情选择回避或者隐瞒,所谓不真诚的人,不仅有许多重大的隐情没有讲出来,而且,连讲出来的也基本上是假的。所谓选择性的陈述自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伪善,是一种生存需要。

在西方法律上有一个著名的米兰达警告,即:“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做为成堂供词。”这也说明让人做有选择性的陈述也是符合法律精神的。所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其实就是在逼迫人去做自证其罪。一个社会,一旦形成用强力逼迫人自证其罪的时候,这个社会就非常黑暗。《论语》中关于亲亲相隐的故事,常常是儒家非常得意的经典,是这样的: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其实,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处理类似的事情有一个原则就是嫌疑之下,需要回避。既不需要你去自证其罪,也不需要这样的严重嫌疑人去自证无罪。显然,在法律上,每个人都有权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性的陈述,然而,司法侦探机关可以通过严密的侦探技术将事情补充完整,还原真相。

做学术研究,常常强调客观、理性、准确,不偏不倚,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上帝才能够做到而非人所能为的。人的思想观点与价值取向,是一定会影响到他对事实材料的取舍的。所以做学术研究其实许多时候也是在做有选择性的陈述。所谓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作出梳理出一条线索,其实就是用某种思想观点对材料作有选择性的陈述与呈现。陈述与呈现都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我对此事的判断是积极的,则呈现的材料选择标准就是积极的与正义的,反之,就选择那些阴暗的消极的材料来呈现。因为这个原因,学术流派多样性,防止一家独大,特别是一家独尊,形成垄断之势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你可以有选择性的陈述与呈现,但是,其他流派可以可以另辟蹊径,采用其他的视角,或者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一个人由于视界、价值立场、思维水平以及事物发生的过程等原因,不可能将问题完全看透,这就是一个社会为什么一定要有独立思想,自由表达的空间的原因。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你可以有选择性表述与呈现,其他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这样就不怕你偏心,不怕你的选择性的陈述。只有要没有思想言论自由的环境里,才需要每一个人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而所谓的客观、全面与辩证地看问题,其实就是要大家服从一种判断,听从一种声音。

所谓众声喧哗,就是黄钟大铝与瓦釜雷鸣同样重要,真知灼见,只能够在思想言论的互相博弈中自然呈现,真正权威只能够是在思想言论的自由市场中自然涌现,正如名牌商品只能够在市场自由竞争中自然出现一样。名牌不是永久性的概念,权威也只是暂时性的荣誉。需要在竞争中得以保持。学术权威有如职业拳击手获得的金腰带,只是说明此次你的拳头最厉害,下次就未必。同时能够获得金腰带的拳击手,说明实力所在。学术权威,也说明他确实有两把刷子,确实比一般人要多一把。但是,这两把刷子不能够禁止别人的刷子与你的刷子比拼。一个权威,如果道理讲不过人家,就给人家扣一顶帽子“巧言令色鲜矣仁”或者“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罪名,那是可怕的。大凡在自由选择与言论自由中成长起来的大众,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蛊惑的。只有长期在一种唯一正确的声音之下,听到不同的声音,才会容易被蛊惑。国外的报纸每天都在互相打架,看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声音,看不同的电视台,也有不同的表述,民众就不会盲目,就会学会判断,就会客观、理性和包容,不会听风就是雨。因此,选择性陈述与选择性信仰都是很重要的,这是训练国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因此罗素所说的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是一点也没有错的。

2012729日星期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