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人不是过客

 遗韵斋 2012-07-29


秦人不是过客
看奥运:抽手机赢话费
首页.社科科普.书架
下章|加书签|回简介
  前言(本章免费)
  “秦”这个字眼,总是能勾起人们最强烈的情感。当它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愤怒、敬畏和赞叹会一起涌出。
  在东周初期,这个不起眼的西部附庸,通过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从卑微的藩属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又经过一次次主动或被动的学习,一次次成功或不成功的奋击,进而成为列国中实力最强、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一番大规模的外交和战争之后,秦国最终成功地统一了六国(韩、魏、楚、燕、赵、齐),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将中国历史带入新纪元。
  从战争中一路走来的秦人,对自身的制度和文化有着强烈的优越感。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其中同样蕴涵着毁灭的种子。历经几百年战争的锤炼,秦人成了战争大师,他们善于在战争中求生,却不知如何维护和平。胜利助长了他们的骄傲,他们颐指气使地对待战争中的失败者及其文化。于是,各诸侯国的王室后裔被打成平民,诸子百家只剩下法家一家。
  辛勤劳作以满足君王的各种欲求是平民生活的全部内容,稍不留神就会触犯法律,招来官府的严惩。痛苦不堪的百姓们选择了起义,大泽乡的那个雨夜奏响了秦国灭亡的序曲。公元前206年,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到了汉朝,人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对秦朝口诛笔伐,有的人甚至想抹杀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敌视秦的做法被一代代儒家王朝传承了下来,“秦”一直被刻意塑造成反面的典型。于是秦的祖先被打扮成文化落后的西戎,秦始皇嬴政被虚构成吕不韦别有用心生出的儿子……这样的丑化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甚至以尊重史实闻名于世的司马迁都无法分辨。在丑化秦的同时,后世的王朝几乎忘了,它们所沿用的典章制度大多来源于秦。直至今日,秦留下的中央集权制度仍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直到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曾经努力反对的,却是现在最需要的。当我们苍茫四顾,失望于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虚伪、怯懦和世故圆滑,却忘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正是用我们所羡慕的方式在思考和行动着。有人说我们的文化中缺乏铁与钙,其实原本是有的,只是后来流失了。
  那些快要失忆的精神元素曾是我们祖先的一部分。拂去史书上厚厚的灰尘,秦人的智慧和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其中一些典型的秦国元素,对应的是一幕幕真实的历史情景。
  一、 务实之举。面对张仪诱人的伐韩建议和司马错平实的平蜀主张,秦惠文王不动神色地选择了后者,这让张仪一度怀疑自己口才失灵;韩国水工郑国的间谍身份被揭露后,朝廷充斥着排外的喧嚣,秦王嬴政对郑国的专长和郑国渠带来的实际效益进行权衡后,将郑国留在了原位。
  二、求变之措。秦简公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佩剑的特权,又通过“初租田”承认了勤劳农民和小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秦献公废除了秦国流传已久的从死制度,又将所有秦人编入户籍,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推行变法,让先进的制度在秦国生根发芽。
  三、百折不挠。建国伊始,秦襄公就战死在伐戎的战场上。后世子孙接过襄公手中的剑继续向前,几经磨难,直至占据西戎。秦穆公为了称霸中原,与晋国长期角逐,但因决策失误和实力不济,接连在崤和彭衙两地遭受大败。但败军三将依然受到重用,直至他们在王宫之役中取得大捷。秦国数次兵临魏都大梁城下,却又铩羽而归,后来转变策略才取得新的进展。长平之战后,秦国因行动迟缓,连续被赵军和各国联军击败,将军被俘,得地复失。秦国奋力一搏,转眼间又重新夺得优势。
  四、海纳百川。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来百里奚,又连蒙带诈将来自西戎的由余留在秦国;秦康公并不介意士会不得已而留之的心态,照样予以信任;秦孝公将秦国命运交给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商鞅。口才华丽、权欲熏心的张仪受到了重用;胸怀锦绣、气量狭窄的范雎被拜为相国;唯利是图的大商人吕不韦在相国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嬴政待尉缭如长者一般,谦恭到无以复加。
  五、先进制度。秦国是一台绝佳的战争机器,所有部件全部围绕战争高效运转,不做任何无用之功。僵化的世爵世勋被取缔,代之以爵位划分的新等级。爵位不是固定的,要取决于耕战的功劳。大家没有自由可言,在机会面前却人人平等;官僚掌控了一切,却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这样的制度之下,秦人在田野上拼命劳作,在战场上奋力厮杀。
  这些特征在秦以后的历史中很难再看到。这群个性鲜明的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本书将讲述秦人从部落走向帝国的整个过程,这是一段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充满了挫折和自我突破,也不乏凯旋和苦苦求索。
  近些年来,将历史写得有趣几乎成了一股潮流。笔者在风趣地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致力于为读者展现秦人的全部精神风貌。再有趣的故事看多了也会忘,但历史之美却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记。专业写史圈中有一种说法叫“融哲理和诗意于史实之中”,笔者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秦人不是过客
看奥运:抽手机赢话费
首页.社科科普.书架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一章 早期的奋斗(1)(本章免费)
  1. 玄鸟的传说
  在中国的众多历史王朝当中,秦显得非常特殊。这不仅仅由于它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有所谓“百代都行秦制”一说也因为它有过漫长而曲折的奋斗历程。
  起初,秦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政权,首领也没有头衔;后来,秦繁衍成一个族群,开始称嬴秦,首领仍然没有头衔;经过一番奋斗,秦荣升为周朝的藩属,继续称嬴秦,首领从此有了头衔,称大夫;再后来,秦上升为诸侯国,开始称秦国,首领的头衔也变成秦公或者秦侯;到了战国后期,秦进入强国行列,首领的头衔改叫秦王;最后,秦统一了中国,被称为秦朝,首领称皇帝。
  从部落到帝国,秦爬行了千年之久,每到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新的名称。要讲述这整个过程,在名称上就不能以偏概全,所以统称其为“秦人”最好——不管是秦部落、秦诸侯国还是秦帝国,总归是秦人的事业。
  刨根问底是人类的天性。面对个性鲜明、很猛很暴力的秦王朝,人们不禁要问:它从哪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排除一个理解上的误区。
  在人们印象中,朝代是唯一的,从来都是一个朝代紧随另一个朝代,后朝只能建立在前朝的废墟之上,没有和平共处的可能。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如此,到了近现代也是如此。
  然而,大一统观念是秦之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改朝换代的游戏有着不同的规则,即轮流坐庄制。在同一时间内,华夏的大家庭里有许多相对独立的部落或诸侯国共同生活着,实力最强的被称为共主,大家都服从其领导。如果这个共主堕落了,别的成员便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共主。但新的共主必须遵守一些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约定。比如,在打败原有共主后,新共主只能将其降为一般成员,不能赶尽杀绝,否则就会招来大家的围攻。
  先秦时期的天下好比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武林门派有很多,包括峨眉、武当、少林、丐帮等,但盟主只有一个。各门派为了争夺盟主之位大开杀戒,直至决出新的盟主才会停手。所谓的统一江湖便是夺取盟主之位,但别的门派依然存在。
  统一江湖和统一天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统一天下是根本容不得其他势力存在,而江湖再怎么统一,大家也是各立山头。
  夏、商、周三朝便是夏部落、商部落、周部落各为盟主的江湖天下。秦朝正巧是争夺天下游戏的分界线,在它之前,天下是江湖;在它之后,天下就是天下。
  在夏、商、周的江湖天下时期,秦一直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存在着。随着共主一茬一茬地更换,秦的运势也起起伏伏。作为华夏大家庭的元老级成员,秦的历史同夏、商、周等王朝一样久远。
  关于秦人的历史源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地肥水美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个叫女脩的姑娘。有一天,女脩像往常一样在屋外纺织。忙了很长时间后,她觉得疲劳,便停下来活动酸痛的肩膀。抬起头时正好看见一只黑鸟从空中飞过,飞着飞着居然有一枚鸟蛋掉了下来。令人惊奇的是鸟蛋并没有摔碎,女脩毫不客气地捡起来吃到肚里。谁知吞下鸟蛋之后,她的肚子却一天天地大起来,后来竟然顺利产下一个男婴。女脩给他取名为大业,大业就是秦人的祖先。
  这个美丽的传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秦人在提及他们的祖先时,总会用庄严而骄傲的语气讲述起祖先与鸟蛋的不解之缘。但无论史书上如何记载,秦人如何信之不疑,吃鸟蛋终究生不出孩子来,可秦人就是愿意相信自己与鸟蛋有某种亲密的关系,他们自称是玄鸟的后代,就像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一样。
  从秦人起源的传说我们可以断定:其一,秦人以玄鸟为图腾。玄鸟即黑色的鸟,具体来说就是燕子。
  其二,秦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由此推断,在大业之前,秦仍是母系氏族社会。
  其三,秦人的祖先或许曾在东方居住过,因为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多出在东方。
  图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龙的传人的国度,龙的形象被奉为至尊,为最高统治者所专有,其他人不得染指。黑鸟的后人同样对黑色与鸟喜爱有加。
  秦人的真实父亲虽然迷失在历史之中,但母亲则大有来头。
  很久很久以前,英明神武的黄帝降临大地,先是收服了炎帝,后又击败蚩尤,进而统一华夏,被尊为天子。黄帝死后,其孙高阳立,高阳便是颛顼。
  颛顼同样是位了不起的头领,他的主要功绩有创置九州;建立政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使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禁民间巫教;改革历法,区别四季,划分二十四节气等。
  黄帝和颛顼都是三皇五帝荣誉殿堂中的人物。三皇五帝的全班人马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即“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即“五帝”。
  秦人的母系祖先女脩便是颛顼的后代。提起母系祖先,秦人总是充满了感激和自豪,赞颂“高阳有灵,四方以鼎”。即因为先祖高阳在天有灵,秦国才得以四方安平。
  2. 以“嬴”为姓
  在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传说。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部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传说因而流传下来;有的部落中途消失,他们的传说也就失传了。
  秦人来源的传说包含了当时的许多流行元素,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感生”和“圣人无父”。
  “感生”一词,学过物理的朋友大概不会陌生。变化的磁场能感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也能感生磁场。在原始部落的起源传说中,“感生”的意思与物理学中的解释类似。多情的上天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中间人,与人间的女子完成了造人过程,其间还显示出各种壮观的景象。
  “圣人无父”是感生的必然结果。生育后代本来需要一男一女的通力合作,可是有的后代后来发达了,成了圣人,便要给自己添光加彩,于是就努力将自己的出身和上天扯上关系。考虑到母亲十月怀胎的事实不容置疑,便将真实的父亲一笔勾销。
  古人崇拜的对象多是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在他们看来,鸟类无疑是非常神奇的,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人类却只能被束缚在地面上。
  黑燕是秦人的图腾,也是秦人的姓。姓与图腾崇拜和血缘有关,一个部落的人会共有一个姓,以区别于其他部落。而“氏”是从“姓”中分化出来的,标志着一群有共同追求和共同感情的人开始自立门户。在文字体系还不成熟的年代,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姓便是燕姓。后来统一中国的秦氏则是嬴姓的一个分支。
  在尧、舜、禹时期,秦人生活在华夏区域的东方。虽然有了姓,但长期以来秦人只是无名小卒。通过一个人的努力,“嬴”姓才获得官方(以尧、舜、禹为领导核心的华夏正宗)的认可。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业的儿子大费。大费还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名字,即伯益。他是大业与少典氏一个名叫女华的女子所生的后代。
  故事需要从头讲起。
  在尧主事的时候,黄河泛滥,民不聊生,治水成了头等大事。一开始,尧任用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用封堵法治了九年也没有成效,尧对此很生气,将鲧处死。
  到了舜时代,舜力排众议,任命鲧的儿子禹为治水总指挥。禹顶着巨大的压力踏上治水的征程。他吸取父亲用生命换来的教训,采用引导法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禹终于将洪水制伏,使华夏大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禹的成功与他的聪明和勤奋有很大关系,但也离不开属下的鼎力支持。禹有两个重量级的手下,即后稷和伯益。这二人堪称禹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禹也难成大业。
  伯益之所以能被禹看中并招致麾下,正是由于他的才干和知识。最初的秦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对山川沼泽和鱼虫鸟兽有着特殊的洞察力。作为秦人的领袖,伯益对东部地区的山川形貌了然于心,这些知识对禹来说是无价之宝。禹有的只是一套理论,而理论的真正生效离不开伯益提供的一手资料。
  禹因治水成功建立了不世功勋。舜要重赏禹,禹很谦虚地说道:“治水非一人之力,伯益出力也不少。”于是舜也重赏伯益。
  伯益收获不小,他得到的赏赐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封地。费地(今山东费县)成了伯益的封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伯益也叫“大费”。
  第二部分,赐旗。舜赐给伯益旗上的飘带是黑色的,象征伯益的等级为禹之副。这意味着秦人有了自己的专有标志。千年之后,由黑色飘带演化而来的黑色大旗将席卷天下,成为恐怖和力量的象征。
  第三部分,招亲。为了笼络人才,舜进行了大量的感情投资,将唯一的女儿玉嫁与伯益为妻。
  第四部分,赐姓。“嬴”正式成为伯益一族的姓。从此,伯益再也不是蜗居东方的无名小卒,而成了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大部落首领。
  最后,舜还由衷地说了一句祝福的话:“你的子孙将来会繁荣昌盛。”借舜吉言,嬴姓子孙后来果然大放光彩,不少分支建国裂土,成一方诸侯。其中最威猛的还属秦氏后裔,当然那是后话。
  与伯益相比,禹收获更大。治水成功不久,他就依照当时的禅让制度接了舜的班,成为天下之主。作为当年的战友,伯益也得到了能够发挥专长的官职。当时称“虞官”,负责山川原野和湖泽的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在虞官位上,伯益爱岗敬业,发挥专业优势作出了许多贡献。人们在伯益的教导下学会了开荒种地和建造房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后来,禹也老死在工作岗位上。临死之前,禹想将位置禅让给当年的战友伯益同志。可是禹的儿子夏启不满意,他早就对父亲的位置垂涎三尺。可是流传许久的禅让习俗又搁在那里,阳取不通,只能阴谋夺权。
  夏启不但有贼心,而且还有贼胆,给他贼胆的是他的势力。禹准备将位置禅让给伯益,却允许夏启长期任高层领导。这种权力配置使国家注定无法长期稳定。
  禹忽略的这个问题在他死后马上结出恶果。夏启招揽势力阴谋夺权,想不到事情败落,被拘禁。可是夏启出人意料地成功越狱,他的爪牙士气大振,向伯益发起围攻。伯益不敌,仓皇逃跑。夏启趁势夺取天下。
  伯益到底没有逃脱,被夏启抓住。本着杀敌务尽的原则,夏启很尽责地将伯益杀死。
  失去了伟大领袖的秦人,运势从高山直跌低谷。伯益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大廉,是鸟俗氏的首领;小儿子叫若木,是费氏的首领。
  有夏一代,秦人无声无息地存在,除了繁衍子孙之外,别无他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嬴姓的后代分化出许多分支来,居住地点也更加分散,有的在中原,有的跑到了边疆。
  秦人要等到另一个时代的来临才能重现辉煌,现在要做的是慢慢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段时间并不太长,只有不到五百年。
  3. 商朝显宦
  在夏朝统治时期,作为被统治者的秦人一直被踩在脚下,日子过得很辛苦。这种情况在近五百年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变化。但五百年没变化,不等于以后不变化。变与不变全在于一个机会。
  一般来说,从奴隶到将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在稳定时期追随现有的主子,另一条是在洗牌时期追随新的主子。留给秦人的只有第二条路。
  夏朝末代君主桀开创了中国无道昏君之先河,为后世难以计数的昏君群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桀是个建筑迷,同时又是唯美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他的宫殿高大宏伟,楼台华丽精美,房室晶莹剔透,连大门也洁白无瑕。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片璀璨的白,在桀看来,这种感觉实在是好。
  桀爱酒,并且善于酒中作乐。他喜欢将酒倾入池中,然后与众人开怀畅饮。有一次,他竟然组织了一个三千人的饮酒大会,与会者个个喝得肚皮滚圆。
  一个追求享受的君主自然不会放过女人。各地的美女都被桀收罗在后宫,全方位地为他的享乐生活服务。
  这些做派只能用“败家”一个词来形容。
  可是桀并不承认这一点,任何敢于向他说“不”的大臣都要被杀掉。长此以往,贤臣不是被杀就是学会了缄默,而老百姓在生死线上艰难地挣扎。上下臣民对桀只有痛恨。
  商部落的首领汤看到了机会,联络四方部落谴责夏桀的罪过,竖起讨逆的义旗。四方部落群起响应,鸟俗氏大廉的长子费昌也率领一支秦人前来助战,商汤势力大增。
  决战发生在鸣条(今山西夏县以西),商汤一举推翻了腐朽的夏桀。
  费昌在决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夏朝,秦人非但没有丢掉他们原本的专业优势,更扩展了业务范围,学会驾驶战车。部落中涌现出一大批驾车高手,头领费昌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战斗中,商汤乘坐着费昌驾驶的战车,采用大迂回战略,绕一大圈从夏都的西面发起进攻。夏桀猝不及防,仓促之中从西门应战,结果在鸣条遭遇毁灭性打击。
  费昌的杰出表现受到了商汤的高度肯定。成功推翻夏桀之后,费昌顺利跻身于权贵行列。秦人长出一口气,从此吃香喝辣,日子过得好不滋润。
  夏桀失败后,率领极少数残部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长期花天酒地的生活淘空了他的身体,政治上的失败又摧毁了他的精神,不久就病死在当地,为其爱美、享乐的一生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
  商汤以胜利者的姿态在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举行隆重的就职典礼,获得出席人员的一致拥护。新的共主就此产生,历史进入了商朝阶段。
  整个商朝时期,秦人一直被商朝王族视作可靠的同盟力量,享受着第一等的待遇。秦人的专业技术在商朝屡屡出彩,一些首领也因而流传青史。
  相比较而言,大廉一支的后代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不但善于驾驶,还精通占卜。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和自身缺乏了解,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有问题没有专家可问,有困难没有警察可找,心情压抑了也没有心理专家可以咨询,唯一能帮上忙的是占卜师。占卜师被视作上天的传话人,有着神秘的力量,他们的社会地位崇高,全面干预人们的生产生活。
  大廉的后代有一对兄弟,即孟戏和中衍。这小哥俩勤学苦练,将祖传的占卜术发扬光大。开展业务的时候,两人一身鸟装,身形飘摇生姿,好不神奇,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他们和上天的特殊关系。
  商朝第十代领导人太戊闻讯后,专程找哥俩卜了一卦,十分满意。太戊一高兴,便提拔二人当自己的司机。没想到这哥俩驾驶技术好得要命,太戊更是满意,一人赐了一个女儿,这对秦人来说绝对是大利好消息。
  此后,秦人的生活步入坦途,出了不少达官显宦。好日子总是过得飞速,时光一不小心就到了商朝中后期。
  一向稳定的商朝边境暗潮涌动,一个强大的部落崛起于边界的西部,其祖先便是前文提到的和伯益一起帮禹治水的后稷。后稷的后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周朝。
  周人部落在古公和公季父子二人的经营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为人厚道,让大家觉得跟他们在一起心里踏实、有前途。于是,周围的部落竞相投奔过来。
  这对商朝统治者来说不是个好兆头。他们提高警惕,也采取了防范措施。秦人的头领之一、中衍的玄孙中潏受命率领一支秦人穿过商朝腹地,到达西部边境驻防,首要任务是监视周人。正是这次不经意的分流,一部分秦人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一代代的磨砺,逐渐培养出一股强悍的狼性,并以此征服了自己的对手。
  这支秦人生活的环境非常复杂,邻居不但有周人部落,还有无数西戎部落。大家生活在一起,交流和冲突在所难免。秦人的血统虽然高贵,但数量毕竟不多,要想在当地长期扎根,本土化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适应形势需要,大量吸收周围的人口和文化,实力迅速增长,初次呈现出了秦文化特有的熔炉本色。
  如果将商末周初的秦人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在东方,枝叶来源于商朝西部边陲。树根和枝叶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来自东方的秦人在部落中地位较高,他们见识过先进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这也体现在他们的墓穴上。“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们死后,大多以头朝东、脚朝西的方式安息在墓穴之下。据说只有这样,灵魂才能从天灵盖飞出,穿越千山万水,回到玄鸟所在的东方。
  4. 漫漫西行路
  商朝边疆本来就不太平,到后来,更突然掉下个空前的灾星——纣做了君主。纣登基之后,发挥出巨大的破坏能量。这是个绝顶聪明又精力充沛的家伙,他的智力和体力用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做出一番成就。可惜的是,纣将它们全用在了寻欢作乐上。
  有了雄厚的智力和体力做保障,纣王在享乐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先前的任何君主。他为后世昏君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榜样,极大地丰富了享乐的内涵和外延,一系列恶例流传至今。比如,宠信妲己;修建豪华游乐场所;创作伤风败俗歌舞;收集狗马奇物和飞鸟野兽;聚酒成池,悬肉为林,让男女光着身子在里面游荡。
  极端的享乐必然伴随着极端的残酷。纣王以极端的残忍为他无边的享乐保驾护航,面对百姓的不满、朝臣的不服,纣王却一点儿也不着急,稍微开动脑筋便发明了“炮烙之刑”。
  炮烙是一种惨绝人寰的酷刑,具体做法是在铜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起炭火,让犯人赤足从铜柱上走过。行走过程中,犯人不堪忍受疼痛,站立不稳,必然会滑落下去,最后掉到火炭上活活烧死。
  在纣王看来,摔倒的过程很有趣,烧死的过程很刺激。这样的酷刑用过几次后,没有人再敢反抗他的暴政。纣王耳根子清净,继续寻欢作乐。
  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纣王听说后便弄来临幸,一试之下却毫无快感。这也怪不得人家,本来就是名门闺秀,怎能和妲己相比?纣王不管这些,却责怪九侯教女无方,一气之下将他剁成肉酱。这种刑罚在古代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醢刑。九侯有个哥们儿鄂侯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遭到同样下场。
  大臣微子数次进谏,纣王就是不听。微子很失望,便联络一帮人跑了,纣王也懒得管。
  王叔比干再次规劝纣王,纣王怀恨在心,下令将他的心挖了出来,美其名曰要验验比干的圣人成色。因为在传说中,圣人级别的贤臣长有九颗心。
  大臣箕子很害怕,化装成下人准备开溜,结果被纣王扔进大牢。
  经过这番恐怖打压,朝廷上再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过得滋润的都是那些能够想纣王之所想、急纣王之所急的奸佞之臣。小有名气的费仲算其中一个,据说他还是大费的后代。秦人的头领蜚廉和恶来父子二人也坚定不移地站在了纣王一边,助纣为虐的事情也干了不少,实在是有辱族风。
  蜚廉和恶来父子都有特殊技能。蜚廉善于奔跑,速度耐力俱佳;恶来力气大,挺举抓举无敌。两人一身本事,到哪里都是人才,却为了既得利益不惜助纣为虐。
  周文王广施恩德,笼络四方诸侯。周武王子承父业举起义旗,召集天下诸侯向商朝发难,牧野一战击败了纣王。
  纣王失败后,在鹿台玩起了自焚。这个彻底的享乐主义者,连死都要特立独行。
  蜚廉被杀死在战场之上。恶来正守卫北方边界,回来见不到纣王,悲痛欲绝,做了一些聊以自慰的善后工作便郁郁而终。
  这下可苦了大批的秦人,由于站错了队,他们全被打成奴隶,又沦落到新王朝的最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再次降临到秦人头上,然而这还不算最坏,更坏的情况不久就要来临。
  共主更新换代剧本的最后一带是新共主对旧共主后代进行妥善安置。周武王照本宣科,将商朝遗老遗少安置在朝歌(今河南北部的淇县)附近地区,又派自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去监视。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此时的成王还是个孩子,无力处理政务,其叔周公旦摄政当国
 
 

秦人不是过客
看奥运:抽手机赢话费
首页.社科科普.书架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一章 早期的奋斗(2)(本章免费)
  主少国疑,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以为有机可乘,于是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攻倒算。原本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旦独揽大权早有不满,三人一合计,也觉得造反有理,于是加入了武庚的队伍。
  秦人在周灭商后,社会地位急转直下,心理极度不平衡,见老主人准备起事,当然是积极响应。除此之外,一些东夷部落也加入进来。几支势力一经联合便颇具规模。公元前1043年,反周联军离开朝歌向西进击,直奔周朝国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武庚以为凭借人多势众便能一举击败周朝,可事实证明他低估了新兴势力的力量。
  周公旦马上做出回应,亲率大军来会反周军队。他表现出了极高的组织天赋和指挥艺术,三下五除二就将反周军队打得如鸟兽散,最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为平民,武庚被处死。
  周公旦不作停留,继续向东推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将散落在东部的各支部落全数剪灭。秦人部落又遭到毁灭性打击,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周公旦绝不是吃素的。在打败敌人之后,他又对其逐一分解。于是,秦人被拆成难以数计的小块,散落四面八方。
  强大的秦人部落至此在历史上消亡。虽然秦人的历史出现了一段空档,但他们很快又再次崛起。因为玄鸟的后人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发展机会,哪怕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
  被分散的嬴姓子孙从此天南海北,自谋出路,演绎着各自的生存斗争。他们中有的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尘沙之中,也有的发展成小国,一直坚持到了春秋时期。
  这其中有两支秦人值得一提。一支是随中潏防守商朝西部边境的秦人,他们的居住地后来被周人占据,只好到西部寻找生存空间;另一支是来自东方的秦人部落,被周人驱除出居住地后,他们也奔向了西方。两支秦人在西进路上相遇了,他们合二为一,成为当时最大的秦人部落。
  周人不想在自家地盘上再看到秦人,而秦人也不想与戎狄为伍,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在周的西部边境生活。由于周朝前期很强大,边境线总是在不断地向外扩张,所以秦人也得时不时地向西拆迁。
  漫漫西行路,不知留下了秦人多少的辛酸和血泪。这个过程少不了牺牲和减员,当然也会伴随着融合与生育,持续的时间有数百年之久。
  终于有一天,周朝的扩张能量达到了极限,秦人的生活区也随之稳定下来。此时,秦人的生活区域已经远在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了。
  5. 嬴秦出世
  虽然蜚廉和恶来父子心甘情愿地做了商朝的殉葬品,但秦人的领导家族并没有绝种。除了恶来之外,蜚廉还有两个儿子,即季胜和恶来革。
  季胜的接班人是孟增,孟增的接班人是衡父,衡父的接班人是造父。从季胜到造父,这四代人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讨好周朝。他们明白,跟着周围的戎狄混是没有前途的,而周朝才是历史潮流之所向。
  秦人有三大传统技能,即驾车、养马和占卜。到了周代,秦人的技能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占卜成了秦人的禁区;季胜一支专攻驾车,成为驾车高手;恶来革一支专攻养马,成为养马高手。
  因为专业,所以出色。季胜和恶来革兄弟俩的后代都靠祖传的技艺得到了周朝统治者的赏识。比如,孟增就因驾车技术高超而被周成王封于皋狼(今山西离石西北)。受封虽然光荣又实惠,不过也是周成王别有用心的安排,依然是分而治之策略的运用。
  造父接过祖上传下的缰绳,继续为周王室驾车。他的驾车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被后世尊为驾车的祖师爷。他因技术好、名气大,得到了周穆王的垂青,被任命为御用驾驶员,时称“御”。驾车族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摆脱了草根的命运。
  遇到周穆王这样的老板,造父想不飞黄腾达都难。更妙的是,造父不但善驾车,相马、驯马也有一套。他选了八匹毛色各异的骏马,分别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和绿耳,调教好了献到穆王面前。穆王龙颜大悦,为这八匹骏马配备了上好的马车。
  按照当时的规矩,周穆王的车驾本应由六匹马来驱动。可是有了造父献上的八匹骏马,他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
  周穆王身上流淌着建功立业的热血,他不但要享受生活,更要追求荣誉。于是以造父为车夫,以八骏为御驾,一路西征而去。
  大军径直向西,在昆仑山(今甘肃酒泉南)前却突然停下。其中原因不是遇到了强敌,也不是粮草不济,更不是遭遇了天灾人祸,只是遇到了美丽的西王母。
  西王母在仙境般的瑶池边摆下酒席邀周穆王赴宴,穆王没有理由拒绝这个温情款款的请求,慨然应允。宴上,穆王喝下了许多中土没有的琼浆玉液,欣赏到了充满强烈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最后还与东道主发生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从此,穆王就在距离国都三千里之遥的昆仑山上住了下来,过上了连神仙都羡慕的日子,欣然忘归。
  穆王长期远离国都,淮河流域地方长官徐偃王不禁对最高权力产生了幻想。他在一番筹备之后起兵造反,大军直奔周都。周都眼看就要被围,告急信迅速传到穆王手中。
  穆王从梦中惊醒,调整调整思绪,整理整理衣冠,回头看了看娇靥如花的西王母,不舍而又决然地踏上回乡之路,那里有狂风暴雨在等着他。
  穆王撇下大部队,乘着由造父驾驶的马车一路狂奔,仅用一天一夜就返回了国都。谢天谢地,国都还没有丢。
  穆王组织军民,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徐偃王的那帮乌合之众。徐偃王恐怕到死都没想明白周穆王是怎么赶回来的。
  造父因表现突出获得一块封邑,即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造父一支以地为氏,成为最早的赵人。后来赵氏发展得非常兴旺,成为春秋时晋国最主要的家族之一,战国时又演化为赵国。
  恶来革一支的好运似乎来得稍晚一些。从恶来革、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直到非子,这一支的几世几代一直生活在犬丘。到了非子这代,才因善于养马有了点名气。而此时周朝已经在走下坡路。
  到周孝王时,在国都附近拨出一块地让非子养马。这块地因位于汧水和渭水之间,被称为汧渭之地(今陕西宝鸡附近),面积虽然不大,但水草丰厚,是一块天然的牧场。非子率领一批善于养马的秦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迅速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劳动当中。
  有了这批秦人的精湛技术,马匹繁殖得很快,官方报告上称“马大蕃息”。孝王对非子的工作很满意,想将他立为大骆的正式接班人。可是申侯不满意。
  申侯是申国的最高领导。申国在周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原属戎狄,很早就归附了周朝。
  长期以来,一代代申侯源源不断地将女儿嫁给周朝君主。女儿多的时候,也会嫁给附近的一些戎狄部落。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被周朝当戎狄对待的大骆,生下一个儿子,叫做成。
  作为成的外公,申侯有义务维护他大骆继承人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申侯对孝王说:“我们申人的祖先是来自郦山的女人,与秦人通婚,生了中潏。由于这层关系,中潏才归附于周,承担起保卫西陲的责任,西陲因而和睦。现在我又将女儿嫁给了大骆,生下成。历史的经验表明,西陲的安宁有赖于申人与秦人的稳固联盟。您身为天子,对此不能不注意。”
  不难发现,申侯篡改了历史,当初的中潏防守的并不是周人的西陲,而是商人的西陲。也就是说,中潏不是周人的盟友,而是商人的盟友。不过,申侯后面的话却是真的,作为女子输出大国,谁知道他们将多少女儿嫁给了周围的部落。
  惹恼了申侯,就意味着周朝要得罪一大批戎狄部落。这样的风险,孝王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
  再三考虑之后,孝王做了一个折中决定:一方面将成任命为犬丘秦人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又将汧渭之地封了给非子,并将其命名为“秦”。养马族秦人也以地为氏,号为“嬴秦”,真正的秦人诞生了。
  此时的秦还不是周朝的正规编制,只是周王朝直属地区内的一个附庸。按照当时的标准,附庸不但地方小,政治权利也少得可怜,诸侯国之间的外事活动它一概无资格参加,连正式朝拜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对宗主国效忠。
  虽然只是附庸,但秦人总归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正式的名分。
  历史的天空还很广阔,足够秦人去折腾。
  6. 第一滴血
  非子成了附庸之后,秦人继续干着养马的营生,平平安安地传承了三代。
  三代的时间,对秦人而言是一段平淡无奇的岁月,但对他们的宗主周人而言,却是一段艰苦的考验。像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周朝在经历前期的上升和中期的繁荣之后,从周夷王开始,无可挽回地走了下坡道。
  其实在周夷王之前,周朝就已经显现出一丝衰败的征兆。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也就是懿王的叔叔,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
  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有许多不同等级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区域,也就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在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也最强。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理应承受处罚,但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其结果就是,当夷王再见到那些扶立自己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历任周王一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为了争夺权位,每个在位的周天子都会分发大量赏赐,册封大量官员,结果导致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将周朝的边防冲击得七零八落。周夷王组织过一些反击,耗时费力,但收效甚微。
  这么打下去总归不是办法,周夷王想到了以戎治戎。具体做法就是在京畿附近培植对周朝有好感的戎狄部落,以达到拱卫京畿之目的。
  正是由于周朝长期推行这一边防政策,被视作戎狄的秦人才得以实现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的三级跳。以戎治戎政策一开始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比如,克氏部族在周朝扶持下,成长为当地的强族,为保障周朝西部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的秦人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再后来,有些强族坐大之后开始不听使唤,反而威胁起周朝来了。
  周厉王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国家财政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厉王即位后也想做点对得起列祖列宗、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事情,只是由于过于急躁,处事有失分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打入了昏君的行列,以至于后人只记得他的愚蠢和残暴,而忘记了他当初的良苦用心。
  提到周厉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道路以目”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个成语。面对“仓中无米,手中无钱”的困境,厉王心里很慌。精明的荣夷公给出了解决方案——专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专利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将好处独占,不让别人分享。
  荣夷公提出的专利,是要将全国的山川、森林、牧场、矿产等除土地之外的资源收到周天子的直接控制之下。从理论上讲,厉王非常有资格这么做,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事实并非如此。
  长期以来,这些资源被周王、大臣和平民心照不宣地共享着,已成心理定势。周厉王若想吃独食,必然会遭到其他势力的一致反对。
  保守派大臣芮良夫提出反对意见,他提醒厉王尊重传统,并深入阐述了原有分配方案是如何保障了上下级关系的和谐。
  周厉王不为所动。结果真如芮良夫所料,招来举国上下的反对。王公大臣与黎民百姓纷纷通过合法途径向厉王表达不满。厉王勃然大怒,明令禁止议论朝政,并派专人下去监督,只要发现有人违反,一律格杀勿论。许多人因此丢掉性命。国内的空气空前紧张,老百姓在大街上见了面只能靠使眼色来传达意思。厉王终于耳根清净了,却从没想到过后果。
  三年后,民众的忍耐到了极限,一场声势浩大的倒王运动终于爆发。愤怒的平民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厉王慌忙出逃,在边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藏了起来。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周国一时群龙无首,太子静害怕受牵连,也跑出了国都。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推举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一起主持局面,史称“共和执政”或“周召共和”。这一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在国人暴动的最后关头,太子静有过即位的机会却拒绝了。在他看来,父亲周厉王虽然不得人心,但毕竟还在人世,自己做国君并不合适。
  周、召二公理解太子静的心思,没有强求,因此摄政达十三年之久。后来周厉王死去,他们才将太子静接回国都立为国君,是为周宣王。
  有周厉王这个反面教材摆在那里,周宣王无论如何也不敢胡来。何况他本来就很聪明能干,也很上进,再加上周、召二公的辅佐,周朝的实力又有反弹的迹象。只不过西北的戎狄比以前更猖獗了,这让周宣王非常头疼。
  厉王当政和国人暴动时期,周国忙于调整内部秩序,西戎屡次拜访边境,周国都无力抵抗,损失十分惨重。夹在周国和西戎之间的秦人本来有大树可靠,但那时周国无暇西顾,秦人只能独自承受戎人的冲击。结果,太子成领导的那一支“秦人主脉”最大的居住地犬丘被西戎攻占。
  周宣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夷王的以戎治戎政策。秦人背负国仇家恨,当然是最好的利用对象。宣王很大方地将秦仲的官职提了一级,由附庸升为大夫。入编后,秦仲斗志高扬,对周天子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与热爱。
  为了报答周宣王的提携之恩,秦仲率领族人向西戎发起猛攻。可秦仲去得快,死得也快。西戎并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秦仲的死还只是个开始。
  7. 再战西戎
  秦人怀着满腔热情展开了对西戎的战争,不想招来迎头一棒,他们的伟大领导秦仲死在了前进的道路上。
  秦人像被激怒的野狼,憋红了眼睛要找西戎报仇。可秦人本就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又已经随秦仲死在战场。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周宣王来了。他对秦人的斗志进行一番审察后,甚感满意,当场拨给七千兵士,并勉励秦人团结在秦仲大儿子秦庄公的周围,不要害怕失败,继续向前,完成秦仲的遗愿。
  秦庄公擦干眼泪,与众兄弟率领七千周军与西戎展开了新一轮的厮杀。同时周宣王派大臣尹吉甫率领另一支周军向西戎发起进攻。西戎首尾难顾,在两个战场上都遭到了失败。
  经过浴血奋战,秦庄公终于从西戎手中夺回了犬丘,并将犬丘和秦地之间的土地连成了一片。为了表彰秦庄公的贡献,周宣王封其为“西垂大夫”。与父亲相比,秦庄公的名号前多了“西垂”两字,这意味着秦庄公是有封地的大夫,所谓西垂就是从犬丘到秦地的长条地带。
  周宣王对自己以小博大的投资感到满意。借出去的是区区七千兵士,收获的是西部边陲的一座钢铁长城。他仅仅付出一点点,就成功地在西部边界建立起一条忠诚于自己的缓冲地带。
  有了西垂大夫,周宣王少操不少心,这样他就能集中精力完成对南方的经略。
  名正言顺之后,秦人对西戎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西戎仍然很强大,秦人对他们的仇恨也没有因先前的胜利而消解。秦庄公的法定接班人嬴世父就是一个铁杆复仇主义者,他念念不忘爷爷秦仲当年被西戎杀死一事,并立下重誓:不杀戎王,绝不回家!
  世父以复仇为己任,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自己则带领一队人马常年在外与戎人作战。
  秦庄公当政四十四年后死去,襄公子承父位。戎狄的势力依然很强大,不过襄公更有政治头脑,他从一根筋学会了两头堵。见戎狄部落之间虽有关联,却山头林立,襄公便把妹妹缪嬴嫁给其中一个戎狄部落首领为妻。这一桩政治婚姻不久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秦人是主角,所以我们先讲述了秦人的复仇情绪,其实秦人的对手西戎同样有复仇情绪。他们在秦人那里吃了败仗之后,同样是要报仇的。
  秦襄公当政的第二个年头,西戎卷土再来,对犬丘展开围攻。世父一马当先,与戎人厮杀。令复仇战士世父懊恼的是,他既没有成功,也没有成仁,却成了俘虏。
  秦襄公急忙调动一切资源大力营救,缪嬴的婚姻此时派上了用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世父终于重新回到了秦人的大家庭中。世父的事迹告诉大家,消灭宿敌靠一时之勇是不行的,要取得彻底的胜利,还须从长计议。
  雄心勃勃的世父到头来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怜的角色:他对秦人的贡献与其说是复仇热情,不如说是将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襄公。正是由于世父的主动让位,秦人才避免了孤注一掷的风险,从而在襄公的领导下稳健地发展。
  正是在襄公这一代,秦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性格特征开始凸现。对待曾经给予秦人大力帮助的周朝,秦人只有忠诚;对待成分复杂的戎狄部落,秦人拉拢他们的中间派,打击强硬派。
  在襄公领导下,秦人表现得既强悍,又精明;既忠诚,又狡猾。无论秦人如何在西陲求生存、谋发展,都显得底气十足,因为有强大的周朝在给他们撑腰。
  可是当周朝陷入困境时,秦人会怎样
 
 

秦人不是过客
看奥运:抽手机赢话费
首页.社科科普.书架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第一章 早期的奋斗(3)(本章免费)
  8. 周朝在滑坡
  在周宣王当政的四十六年里,周朝一度显示出重振辉煌的迹象。事实证明,一切只不过是回光返照。
  周宣王一辈子的确打了不少胜仗,快忙到头的时候却发现,戎狄部落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他们还有很强的战斗力,依然能轻松突破周朝布置的防线。周宣王只好打起精神再战,可惜天不佑周,周朝军队在战场上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失败,远征南国的精锐部队也全部沦丧。光景又仿佛回到了周宣王即位之初。
  不错,宣王在位期间,周国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他通过改革行政体制使周朝的财政危机得到了有效缓解,从入不敷出到养得起军队、行得起赏,战争的胜利也带来了可观的财富。可是,公田经济还是不可挽回地衰败了。
  贵为天子的周宣王竟然无法举办祖上流传下来的耕田仪式,因为他手中已经没有大片的土地了。财政状况因战争失利而日渐窘迫,他只好通过普查户口的方法开扩税源,此举一出立刻招来了保守派大臣的反对。
  不料周宣王在性格上远非完善,他是一个嗜勇斗狠、意气用事的人。出于个人的喜好,他粗暴地干涉鲁国内政,强迫鲁国人废长立幼。此举造成了极坏的政治影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还因一件小事将无辜的大臣杜伯处死,致使周国君臣关系紧张。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太子姬宫湦即位,是为周幽王。幽王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而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事实证明,他对手中的权力完全没有认识,在位的十年里他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寻开心。
  与夏桀、商纣等消费派享乐主义者不同,幽王遵循的是情趣派享乐主张。他的做法要温和得多,只不过是喜欢女人,为了讨女人欢心,他还热衷玩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游戏。
  幽王算不上残酷,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败家,虽然他毫无败家的资本。他接手的基业本来就成问题,而且刚一即位,老天就降下不祥的征兆。
  那是个恐怖的十月,天狗吃掉了月亮,日头也惨淡无光,雷电从天而降,劈碎了人间的祥和。
  人们东张西望,心情极度恐慌,鸡鸭鱼犬也来凑热闹,大难就要来到。
  突然,山峦崩摧,大地颤抖,魔鬼将上下颠倒,可怜百姓把生命全抛。
  家园变成了坟场,良田变成了荒漠,连河流也不知哪里去了。
  眼泪已经哭干,死神在纵情歌唱,活着已经没有希望,而天空却依旧阴沉。
  灾难还在继续。地震走后,瘟疫来了,瘟疫过后,大旱又至。自然的灾难轮番轰炸着京畿附近的百姓。民生之凋敝显示出末世的景象。
  于是就有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大臣联想到了先前王朝覆没时景象,将自然灾难视作亡国的信号。此言一出,更是人心惶惶。
  但凡还有一点责任心的领导人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地震摧毁,都会做些抗震救灾的工作。周幽王却没有任何行动,因为他早已经心有所属,国家的诸多事务全然不放在心上。偷走他心的是一个女人,一个空前的美女——褒姒。
  说起褒姒,需从幽王的父亲宣王说起。宣王末年,周朝颓势凸现。亡国的童谣开始出现,其中有一首流传甚广,照它的说法,卖山桑弓和箕木箭袋的人,将是周朝的掘墓人。
  宣王闻言大怒,立刻采取行动,严令禁止老百姓交易这两种物品。
  一对乡下夫妻不知城里的政治风向,照旧出售这两种物品。宣王接到报告,立刻派人抓捕。夫妻俩见势不妙,夺命狂奔。
  在逃亡路上,夫妻俩听到路边有婴儿啼哭声。劳动人民总是宅心仁厚,虽然自己就有生命危险,但还是无法拒绝挽救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抱起婴儿继续逃亡,一口气跑到周国边上的褒国才收住脚步。
  夫妻俩在褒国定居下来,给婴儿取名为姒。褒姒在养父母的抚育下逐渐长大,出落成倾国倾城的美女。不幸的身世和动荡的生长环境在她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这是一个忧郁的女子,言谈举止处处显示出内心的冷漠和疏离。褒姒很少笑,偶尔露出笑容也是转瞬即逝。这样的容貌和气质令男人神魂颠倒。美的致命吸引与冷的强烈排斥结合在一起,带给男人的是煎熬。可明知是煎熬,还是有人欣然入瓮。
  因为一点小事,周国与褒国之间发生了一点摩擦。周幽王对戎狄无能为力,对震灾无动于衷,对褒国却耍起了威风,一支大军开到了褒国边境。
  褒国国君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听说幽王爱享受,便从民间大量收罗美女献给他。年轻貌美的褒姒毫无悬念地成为其中一员。幽王欣然笑纳,大军随即撤离。
  周幽王以胜利者的姿态细细打量眼前的战利品。而后,他的目光落在褒姒的身上,再也无法移开。
  在即位的第三个年头,幽王终于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褒姒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还生下一个男孩,叫伯服。为了感谢褒姒,幽王废掉原配申后和太子宜臼,将褒姒和伯服同时扶正。
  9. 乱中建国
  申后和宜臼哭着逃出镐京,回到娘家,向当家人申公哭诉其不幸遭遇。
  申公勃然大怒,但只能将仇恨埋藏心底,静静等待时机,毕竟现在的周朝还没有沦落到破鼓众人擂的地步。
  幽王的行径让那些热爱周朝的大臣痛心疾首,太史伯阳悲痛地说道:“大难将成,无可奈何!”
  幽王不顾众人反对,将朝政交到聪明伶俐的虢石父手中。虢石父没有辜负幽王的信任,果然令他不再被朝廷上的各种事烦心。
  可虢石父心术不正,将国家社稷当成谋利的工具。他贪财好货,没有好处绝不办事。臣民对他不无怨恨,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人家是周幽王面前的大红人呢?
  情感生活中,幽王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忧愁。他心爱的女人始终没有笑过,无论他使出什么把戏,褒姒的脸上始终一潭死水,不起半点涟漪。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幽王一狠心发出告示:“宫内宫外,能让褒姒一笑者,赏千金。”
  还是虢石父脑子好使,一见有金子顿时灵光闪现,一个创意应景而生。
  在一个风和日丽、适合郊游的好日子,幽王带着褒姒驶出国都,没有去风景区,却到了附近的一个烽火台。褒姒心中纳闷,不知幽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幽王表情神秘,命人将狼烟点起,然后引褒姒登上高台饮酒赏乐。
  滚滚狼烟直冲霄汉,周朝的军事通讯系统立刻发挥作用。
  烽火台一站站将信号传达下去,周围的诸侯一看周天子那里有了敌情,立刻整顿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前去支援。
  可当各路诸侯军辛苦跋涉、灰头土脸地来到最先燃起狼烟的地方,却没有发现任何敌情,只见幽王和褒姒完好无损地站在高台之上,貌似无辜地看着匆匆赶来的大军。
  诸侯不解,忙问何事发生,幽王戏谑地道:“没什么要紧事,寡人点烽火助酒兴而已,诸君请回。”
  一路路诸侯大军急冲冲地赶来,又丧气地返回,不识政治为何物的褒姒觉得有趣,竟然笑出声来。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幽王别提多高兴了。 虢石父因创意非凡,得到了千金之赏。一时间皆大欢喜。
  此时申公和西戎也欢喜起来。
  申公见幽王的败家大戏一出出地上演,估计着时候差不多了,便勾结西戎和缯国向周国发动了进攻。
  敌人组团来攻,气势凶猛,凭周一国之力抵抗不住,情急之下点燃烽火向四方求救。附近的诸侯以为幽王又在点火助酒兴,于是按兵不动,看着狼烟升起的地方,心中默默祝福幽王玩得开心。
  幽王等不到救兵,只得带着褒姒和伯服收拾金银珍宝,匆匆离开西都镐京奔向东北。在美丽的骊山脚下,西戎军队追上了幽王的车马,毫不留情地将幽王和伯服杀死,并将褒姒掳走。
  见报仇的目的已经达到,申侯便联合许、鲁等诸侯在申(今河南南阳北)拥戴外孙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听说平王在申即位,秦襄公立刻率本部人马前来表达忠心,然后护送平王前往洛邑(今河南洛阳)。郑武公、晋文侯同样从西周的覆亡中嗅出了机会,与秦襄公一道组成了护送大军。
  洛邑很久以前已经成为周朝的二号国都,平王到来之后,洛邑顺利升格为国都。东周时代拉开序幕。
  平王坐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赏赐功臣。秦襄公因护驾有功,升为正式的诸侯。从大夫到诸侯,秦人奋斗了五代之久,终于如愿以偿。
  一般来说,诸侯获得称号的同时也要封地,可秦襄公遇到的情况却非常奇怪。平王是这么说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说白了,所谓封地就是一张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就要看秦襄公自己的本事了。
  10. 铺路石
  秦襄公接受了周平王的无土封号,成了正式诸侯。有了诸侯的招牌,秦就可以建立国家社稷,光明正大地招徕流民,建立正式军队,名正言顺地讨伐戎狄部落,也可以挺胸抬头与诸侯搞外交了。
  秦襄公建立了秦国的第一座国家祭坛西畤,祭拜东方的白帝,还按照惯例向各诸侯国派使慰问。
  虽然就这样建国了,但秦国面临的形势很复杂。西戎在镐京抢了一通后,大部队已经撤走。残留下的诸多戎夷中,有的与秦国关系不错,而有的则必须通过战斗来解决。
  秦襄公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秦人长久以来生活在周朝文明的边缘地区,战斗装备不入流,经过秦襄公的大力整改,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除此之外,秦襄公还将战车引入军中,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锋利武器,秦人的勇士打起仗来更加得心应手。
  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率领经过长期训练的军队,自信满满地踏上了东进之路。
  秦人此时的主要居住地还在西陲(今甘肃),丰岐之地(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是他们的第一站,路程不到两百公里。
  然而,秦襄公准备得充分,设想得不错,打起来却非常辛苦,与周围的戎人反反复复打了四年,也没有打通从西陲到丰岐的道路,更别说在丰岐扎下脚跟了。最后连秦襄公也死于军中,做了前进路上的铺路石。
  但秦襄公并非毫无建树,他壮大了组织,锻炼了队伍,将百折不挠的秦国精神发扬光大,并用毕生的追求告诉下一代君主怎样的东进行不通。
  秦襄公死后,秦文公即位。他适时地调整了秦国的东进方式,改急攻为缓图,变武斗为文谋。
  11. 文公基业
  文公并不像襄公那般狂热,即位三年都不见一点动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害怕了,其实他是在修炼内功。
  三年后,文公准备完毕,开始了即位后第一次军事行动。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全军进发,只是带领七百兵马做了一次试探性攻击。表面上看像一次集体狩猎,实际上剑指“汧渭之地”。
  对秦人而言,汧渭之地意义非同一般。当年,秦人的祖先非子曾在这里为周天子放马,并受封于此,成为大夫。可以说,这里是秦人最早的根据地。
  文公花了一年时间才攻下汧渭之地。来到祖先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望着肥沃的土地、流淌的河流和茂密的绿草,文公感慨万千,不由得产生了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想法,于是命人为当地的风水占了一卦,卦象显示大吉大利。于是,汧渭之地再次成为秦人的总部。
  随后,文公又沉寂下来,而且一沉寂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文公只做了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他主持兴建了秦人发展史上第二座祭坛——鄜畤(今陕西凤翔县西南),在祭拜方式上也略作变化,改用马、牛、羊为牺牲,与周朝通行的方式更加接近。
  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文公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便向丰岐之地发起进攻。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军事行动,秦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活在此的丰戎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逃入山林。此地落入秦人手中。
  丰岐之地又称周原,曾经是周人的故居。如果说关中平原是一顶皇冠,那么周原便是皇冠上最耀眼的钻石。三百多年前,周人能从这里出发在历史上谱写辉煌,离不开周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丰戎跑走后,将周原留给了秦人。望着如画的山川,看看身边稀疏的族人,文公突然感觉很寂寞,于是广泛招徕存留在周原的周人。
  听说有周朝的正式诸侯国在这里招人,周人纷纷前来投靠,同时还带来了农具、农种和各项农业技术。
  秦人早就厌倦了四处游荡、放牧打猎的生活,对周人的到来深表欢迎。许多人放弃了从祖先传下来的马鞭,抄起了锄头,学着周人的样子耕田、播种、浇水、收割。生活安定了,心性才能安定,事业才能有大气象。
  周原遍野都是肥沃的土壤,是个天然的好农场。周人勤劳肯干,秦人踏实好学,两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的某一天,火光闪过天空,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文公见这块石头不似人间物品,便在陈仓建立祠堂,将其供奉起来。更不可思议的是,至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天空就会有流星划过,祠堂附近的野鸡也会高亢地鸣叫起来。时人以为天空的光辉和野鸡的鸣叫与祠中的石头有关,于是视石头为宝鸡。到了唐朝的时候,肃宗听说了这个传说,便将陈仓更名为宝鸡,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关于陈仓祠,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
  话说陈仓有个人在狩猎的时候捉了两只似猪非猪的动物,感觉很新鲜,准备献给秦文公。半路上却被两个小孩拦住去路,一个小孩子道:“你捉住的动物叫媦,吃人脑。”猎人顿生厌恶之心,就想把它们弄死。正待动手,那媦却说起人言:“那两小孩是宝鸡的化身,一雄一雌。得到雄的,可以称王;得到雌的,可以称霸。”猎人闻言大惊,伸手去抓小孩,不料两个小孩一抖身化作两只野鸡冲天而起,最后落在陈仓的北坡上,化作两块石头。
  这个故事一经传出,举国为之惊动,于是文公在石头附近建立祠堂,大行祭拜。
  不管传说的源头如何,反正陈仓祠被文公大肆渲染了一番,为秦国的社稷增色添彩。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其中不少被文公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秦人精神源泉的一部分。
  丰岐之地是文公的第一站,也是他的最后一战。攻下丰岐之地后,他的扩张事业就结束了。文公之所以迟迟不东进,只能说明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稳健。
  建立一个政权从来都是要文治武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武功的事情,文公的先辈已经干得够多了,文治却落下一大块,影响到了秦人的均衡发展。所以文公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秦国的文治建设上,这一干就是五十年,而且成果斐然,为后世继续向东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走出岐山
  秦文公工作没少干,身体还特别好,以至于太子死了他还没死。公元前716年,文公去世。太子的长子来继承君位,是为秦宪公。这一年宪公才十岁。
  宪公年龄太小,尚不能亲自理事,于是设立大庶长的职位,以协助君主处理政务。大庶长位高权重,可文可武,堪比后世的相国和宰相。
  宪公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秦国高层就做出了迁都的决定。经过举国上下的一致努力,国都从汧渭之地迁到了平阳(今陕西宝鸡东部阳平镇)。
  迁都不久,秦国就向附近的一支戎人发动了进攻。
  这支戎人活动在荡社(三原、兴平、长安县)附近,首领称亳王。若论起来,他们和商朝贵族还有一点联系。经过一年的反复争夺,秦国终于占领了荡社,亳王带着残余部众逃进山林。秦国取得法定封地之外的第一块土地,势力顿增。
  攻下荡社,秦国的周边环境仍是危机四伏。身处四战之地,秦国只能稳扎稳打,打下一块巩固一块,巩固一块再攻下一块。虽然推进的节奏有些缓慢,但文公和宪公祖孙二人取得的成绩还是震动了东方的诸侯,那些傲慢的老旧诸侯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群牧马人的后代。
  秦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表现在君主夫人的出身上。比如,秦宪公就有两位来自东方的夫人,一个来自周天子家族,称王姬;另一个来自鲁公家族,称鲁姬。连周朝的天子和一等诸侯都要和秦国攀亲,可见秦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
  秦人忠诚能干,很受周天子喜欢。秦宪公八年(公元前708年),秦国在周天子的授意下有幸扮演了一次国际警察的角色。教训的对象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意义却不一般。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关中地区有个姬姓的小国叫芮(今陕西大荔县东南),芮国的君主是万伯。万伯的母亲因不喜欢儿子爱玩女人的作风与之闹僵,万伯一气之下将老娘赶到黄河东岸的魏。
  这一事件引起周桓王的注意,叛臣逆子哪有不教训的道理?于是联合秦军一起向芮国发起攻击。周秦联军一战就活捉了万伯,并将其押解到洛邑。
  这一战,秦国露了脸、树了威,但仅此而已,实惠一点没有捞着,可此后秦国还是乐此不疲。
  秦宪公做了十二年的君主,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这实在是秦国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宪公也像他的爷爷文公一样,将秦国的边界又向前推进了一站。
  随着秦国由部落升到诸侯国,诸侯国与生俱来的顽症也初次发作了。宪公一死,儿子、夫人、权臣便为争夺继承权斗成一团。宪公死的时候才二十二岁,留下的三个儿子年龄都不大,争权的是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
  王姬是天子家的女人,地位高贵,本该是正夫人,可是入嫁的时间晚,只好做了小,生了个儿子叫出子。鲁姬是正夫人,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后来被人们称为武公,老二被称为德公。
  按理,武公是太子,应该由他来继承君位,但是王姬不干了。天下哪有天子家的外孙做不了君主的?于是联合弗忌、威垒和三父三位大庶长废掉太子,立出子为君主。
  秦国最高领导权落入王姬和三个大庶长的手中,但两个利益集团相处得并不愉快,六年后宣告破裂。三父派人杀死了出子,立原太子武公为君主。
  秦武公即位的时候也就十岁光景,但这孩子早熟得厉害,即位刚三年,便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弗忌、威垒和三父三个大庶长,并夷其三族。
  牢牢控制住领导权之后,武公将扩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3. 两代四主
  秦武公年龄不大,本事不小,志气则更高,最要命的是连机遇都赶得特别好。
  武公即位当年(公元前697年),秦国就向东发动了攻击,矛头对准一个叫彭戏社的戎族。秦军势如破竹,一路推进到华山脚下,彭戏社无力抵挡,只得遁入山林。华山离黄河转弯处已经很近了,东方诸侯隐约感觉到了秦国的蒸腾气象。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7年),秦国向西方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军事总指挥是秦武公,战略目标是扫平后院,讨伐对象是邽、冀戎族,交战地点在今甘肃天水附近。
  秦军呼啸而来,邽、冀戎族顿时就傻了,这不是当年一起混的嬴秦兄弟吗?怎么在外面混发达了,回来就要收拾老邻居?秦军无视邽、冀戎族的反应,见面就打,直至将他们打败。
  占领了邽、冀戎族的地盘后,秦国却为难起来。天水和阳平之间是一段不小的距离,直接管理鞭长莫及,间接管理又无经验可循,周人分封诸侯的做法在这里又完全不适用。最后,秦人异想天开地创立了“县”这个地方行政单位。
  县来源于汉字“悬”,意思是悬在边界的地盘。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直接对中央负责,与诸侯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此时的秦人还不会想到,他们的偶然之举却孕育出中央集权郡县制政治体制,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秦武公十一年,秦军兵锋由西转东,指向杜、郑、小虢等部族,照例是打败、占地和设立县。
  秦武公成熟得早,凋谢得也早。他十多岁即位,干了二十年革命工作,死时不到四十岁。留给秦人的是一个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囊括整个渭水流域的秦国。
  武公死后埋在了他生前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平阳,六十六名秦人做了武公的陪葬,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国家精英。按当时的官方说法,这些人长期侍奉主人,感情深厚,不忍心主人独自一人到另一个世界,以至于主动追随而去。
  人殉是一项愚昧残酷的习俗,对被殉葬的人而言是噩运,对国家而言是人才的浪费。直到秦献公时期,秦人才彻底摆脱人殉的折磨。
  武公死后,弟弟德公即位。武公原本是有儿子的,但出子当年的宫廷动乱给武公上了一堂生动的权力教育课,促使他放弃了传位于子的想法,转而传位于弟弟德公。
  德公比武公略小几岁,武公死的那年他才三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选。
  德公在领导岗位上仅干两年就去世了。他在这短短的两年中做了一件对秦国影响深远的事情,把秦国都城从平阳迁到了雍(今陕西凤翔)。这次搬家并没有按照先前的节拍向东推进,而是由东南向西北来了个回头,两地直线距离不足六十里。
  不要小看这区区六十里,它解决了秦国很大的问题。平阳地处渭水北岸河谷地带,夏天气温高、湿度大,蚊蚋成群。周围空间狭窄,不利于开疆扩壤,反因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敌人的攻击。
  雍却好很多,这里的土壤同样很肥沃,地势却高出了许多。托地势的福,温度降低了,湿度也降低了,更适合居住。并且,雍所在的地方正好是陇山的门户,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这么好的地方,国都就定这里了!
  德公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宣公、成公、穆公继续沿用了上一辈人兄终弟及的模式,先后成为秦国的君主。
  宣公在位十二年,成公在位四年,这十六年间秦国基本上太平无事,只是受到了黄河岸边几个小国的朝拜,还与同在上升期的晋国有过微不足道的摩擦。
  秦国的疆界依然局限在渭河流域附近地区,在河谷两岸的高原上还有大量的戎族活动着。秦国要想继续走向强大,就不能对这些戎族部落坐视不管。
  这是一桩极富挑战的事业,也是秦国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处瓶颈。谁来完成,谁来突破?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