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村汉墓群 左村古汉墓群位于南和县治西南约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处。 古汉墓群有三座古墓,村东南编号为一号墓,村西南编号为二号墓,村正南编号为三号墓。 一号墓:位于左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在1976年冬社员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曾出土文物有:拉链铜温酒器一个,铜镜4个,铜虎头灶一个,铜香炉一个,鎏金铜鼎一个,鎏金博山炉一个,鎏金长颈壶一个,共17件,现保存于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时,还出土了残陶片,这些文物经省级鉴定为西汉时期的遗物。 二号墓:位于左村村西南方向约150米处,1982年冬季社员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两个,两侧北端墓室未动,西侧南端墓室已被破坏,出土文物有:青铜剑两把,灯台一个,博山炉一个,玉壁三件。现已收归馆藏。 三号墓:位于左村村正南方向约200米处,该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左村古墓,历代文献均无记载,仅据一、二号墓出土的文物鉴定为西汉古墓,当地群众称之为:“土疙瘩”、“金马驹疙瘩”等等。 从一、二号墓出土文物看,此地为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较高,随葬品较贵重,系有较高价值的墓地(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三价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链铜温酒器,经河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珍品,并载入全国编印的《中华文物精华辞典》中。 此汉墓群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五年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宾墓 张宾墓位于南和县治西四公里处,张相村东南1公里处,原墓地呈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总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 张宾(?一322),字孟孙,赵郡南和县人。父亲张瑶做过中山太守,本人做过中丘王帐下都督,属于寒门出身的士人。“右侯”是石勒提拔他为右长史后对他的尊称,不是封爵,他的封爵是濮阳侯。《石勒载记》附传说他“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他的作用主要是出点子。在石勒创业过程中,张宾的贡献最重要的有三件大事,即:并王弥,灭王浚,据襄国。 消灭王弥、王浚,张滨的智取之计基本相同,即欲取先予、以柔克刚。当然二王又有不同。王弥与石勒都是前汉刘渊的部将,在反晋战争中是多次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势力强大之后,都有取天下之志,遂成为不容并存的双雄,各怀消灭对方之心。王弥要杀石勒的阴谋已被石勒抓到证据,王弥尚未发觉。张宾为石勒设计了“诱而灭之”之策。当时王弥被“乞活军”刘瑞包围,情况危急,向石勒求救。石勒不肯出兵。张宾说,这恰是诱王弥上当的好机会,劝石勒出兵斩了刘瑞,博得了王弥的信任。趁两支“友军”密切配合打了胜仗的友好气氛正浓之际,石勒请王弥赴宴,亲手砍了王弥的脑袋。 据史书记载,南和张相村原名白佛村,因张宾出生于此村,后官职做到宰相,死后葬于故里,人们为了纪念张宾,白佛村遂改名张相村。现在张相村“白佛”还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南和县最大的一尊石雕像。 张宾墓封土于1965年被拉平,原墓地已成为耕地。 在墓地上发现绳纹瓦片,瓦档等遗存物。 一九八四年七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唐墓表 南和县治西三公里孔村北街路南为高氏祠堂,该祠堂于一九四六年被群众拆毁。祠堂门口东侧留有高唐墓表一座。一九八一年祠堂院落卖给了高五月,高盖房时,将墓表拆掉,现保存在高家院内。墓表高1.5米,宽2.1米,厚0.40米,呈长方形,青石质。墓表阳面为阴刻楷书。共42行,每行201字。表文记叙了高氏祖的变迁: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永乐年间迁居到此。同时也记叙了高唐生平、官职及家庭情况。 附:四川酉阳州牧高公墓表 公讳崕,姓高氏,字,镇澧,号梅亭。世本山西洪洞人。始祖仲芳公迁于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之孔村。二世祖中宪大夫宗文公,任中州南阳郡守,九至祖调霖公,配梁太宜人,继配程太宜人。父博士公,配李太宜人,皆以贵赠授大夫、宜人焉。家世以儒闻。公终鲜兄弟,十二龄博士公即弃世,是时,程太宜人、李太宜人俱在堂,两世孀居,系传若线,家无担石,壁立萧然。而李太宜人兼奉足下之艰,慈严并济,谓非读书无以继先志。公性至孝,禀太宜人教不敢少,背悟过人,过目即不忘,又务求根底,不屑屑于雕琢,是以下笔千言立就,而器宇蜀不凡,识者知其义达。年十六补弟子员,十七食饩,是时蜚声黉序,四方问字者无虚日焉。 二十七岁庚辰,恩科领乡荐出试进相国门下。丙戍会试后,奉旨选一等,以知县用籖韧四川,以程太宜人、李太宜人在堂,呈请改近发山西省,历经委署沁源屯、留寺县。公虽初登仕版,而所断如老吏,盖才识本夙具也。旧例凡在省试用人员,准告假省亲,公即呈请回籍省亲,越一岁犹家居,李太宜人谓之曰:“尔方壮岁,正宜驰驱皇路,报效国家,若仅以膝下养为事,非吾所望于尔也。公不得已,仍赴晋省。随奉委護首郡司马,督理矿局兼管磺厂,凡在弊端廊然厘剔,会程太宜人卒于家,讣闻以丞重奔丧回籍,每以不得亲视入殓为憾。服阕后,仍赴省候补。旋署猗氏县,县临川甘孔道,差务繁剧,公应付裕如。至于听讼,邑中有“神君”之号。五月间,旱魃为害,公虔诚步行祈祷,甘雨随注,民困以苏。由猗氏县补沁源县,迎养李太宜人于任所,朝夕承欢,称乐事焉。且建榖远书院,以教士子。修桥梁以济行旅。凡有便于民者,靡不整顿。至于审办採生折割大案,尤明捷,称上宪意。嗣调祁县,办理凯旋大差,以军功一级甄别一等。调繁临汾、临汾平阳附郭首邑,素称难治,公则游刃有余。又捐设平水书院,延师课士,文风浸浸。曰四十一年,丙申恭奉皇太后八旬万寿,覃恩赠调霖公博士皆文林郎。梁太君、程太君皆孺人,母李太君孺人。是年以计典恭膺、卓存、奉旨准其候升。四十四年已亥李太孺人没于官署,公扶柩归里,哀思弥至,归葬时备极周详。每逢忌日,必素服泣涕祭奠,里党称纯孝焉。居家犹以奖进后学为任,本县文庙久岁倾圯,公捐资修葺,真盛举也。四十六年辛丑服阕,照例赴省候补,奉宪委審啯噜,词供闪烁,公悉心研鞠,尽得实情,冬委署崇庆州,州士民素好讼,积案颇多,公抵任后,逐件清理,治其首,旋释其株连氏,畏威怀德焉。又于州境与灌县接壤处倡修水利,民田资灌溉者不可以亩计。四十七年题补江津令,沿江一带匪窃出入,颇为往来商贾患。公则选役搜捕,悬赏购置,萑茷之风频清,遂由江津寿摺题奏特升酉阳州直隶州知州。前牧吴公解任后,公私负欠不能回籍,公竭力佽助,始得归里。同官咸义之州属,秀山黔江彭水,地方辽阔,溪洞杂居,旧产黑白两铅,每岁题报开采应办,解司铅觔一千二百余万,商民赔累,公竭力详请封闭,咨部奏准。五十五年,高宗纯皇帝八旬万寿,晋赠调霖公、博士公奉政大夫,梁太孺人、程太孺人并李太孺人晋赠宜人。公体貌魁梧,精神焕发,到处恒以书簏自随,政治之暇,则披览释,未尝稍懈。于五十四年忽患大血症,亲友咸谓公不惜精力所致,公则曰:“此吾性所乐为,何可稍辍?”于是刊刻所阅定古文十种,《明文钞》六编,《国朝文钞》五编,《嘉懿集》等书,藏于家塾,并寄嘱家人筑书舍于梅亭别墅,拟归田后率族党子弟诵读其中,以遂初志焉。无何,病势日增。因请告就医于秀山,调治少痊,即促装归。至龙潭病复作,竟至不起。公生于雍正甲寅,卒于乾隆庚戌,年五十七。配马氏,本邑路家庄处士马祥麟女,仁贤能内助,封宜人,后公五年卒。子钖福,副室袁氏,生性忠厚,族党多倚赖之。娶张氏,邑贡生张士铭女。孙二人,绳武、宪武。今将下葬于村北之阳,请余表其墓,余于五十六年任南和,不及见公之行事,然邑绅士啧啧称公之贤,故得备闻其详。余尝谓:士生斯世小得志,则为亲民之官,以自行其政教,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居林下则节伦纪正学术,以倡家乡,力所能及者,无不悉焉。公得兼有之,其可谓有立于世矣。 勅授文林郎知南和县事年家眷弟仁和陈 癸酉科选拔邑后学王廷襄书 嘉靖二十年岁次乙亥孟夏上澣谷旦泐石 国家一级文物-----温酒器 在南和县左村东南,有三个土疙瘩,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只叫它“土疙瘩”或“金马驹疙瘩”。1976年冬天,左村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将村东南200米处的一个土疙瘩拉去,无意中发现是一座古墓葬,并且用砖发券,古墓坑中积满清水,人们从古墓坑中出土了:拉链铜温酒器一个,铜镜4个,铜虎头灶一个,铜香炉一个,鎏金铜鼎一个,鎏金博山炉一个,鎏金长颈壶一个,共17件,现保存于邢台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时,还出土了残陶片,这些文物经省级鉴定为西汉时期的遗物。从墓中出土文物看,此地为西汉时期的古墓群,墓主人身份较高,随葬品较贵重,系有较高价值的墓地(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三价值考)尤其是出土的拉链铜温酒器,经河北省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珍品,并载入全国编印的《中华文物精华辞典》中。 温酒器为西汉殉葬品,系铸件铆装,四脚铸接于铜盘中央,盘底部有四个铜轮支撑全重。盘作长方形,两端系有铜链把手。炉底部和两侧各有条形透空,利于木炭燃烧,火灰落下有盘承接,不致烧污俎案。炉上架铜耳环,拉动炉链可在席面轮换饮用热酒,既见匠人心灵手巧,又可知墓主人生活力求舒适,常举行大宴,轮有磨损痕迹,系生前使用器具,是一件罕见珍品。 张相石佛 张相石佛原为白佛庙所有,此石佛青石质。佛高2.20米,宽0.80米,为南和第一大石佛。石佛呈坐相,袍服外披袈裟,右手抚右膝,左手放于左膝上,手心向上,垂首瞑目,结跏趺坐,内束裙,面部有乳状高肉髻,外着双层下垂袈娑,敷纱披肩。 左村烈士碑 左村烈士碑位于南和县治西南十公里左村村大队部院内。 此碑由左村全体群众,为纪念本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荣勇牺牲的十四名烈士而立,刻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三日。 碑通高2.50米,宽0.71米,厚0.15米,方形石座,高0.25米,长0.90米,厚0.18米,四周有几何装饰花纹。 碑首:方形抹角,阳面刻“纪念”二字,阴面刻有“流芳”二字,碑首两面字的四周刻有云团图案。 碑阳:为阴刻楷书“英灵千古”四字。 碑阴:为阴刻楷书,书写十四位烈士的生平简历及光荣业绩。 全碑字迹清楚,保留完好,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百泉大石桥 百泉大石桥,位于南和县治西北4.5公里,河郭乡樊牌与桥西村中间,此桥始建于明,一九四五年曾进行过维修,现保存完好。 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 百泉大石桥座落在原百泉河上。东西走向,桥石上存有很多石雕和铭文。记录如下: (自东向西数) 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一块雕凤,四块雕龙。 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两块雕飞马,两块雕麒麟,一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14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 北侧: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六块,其中三块雕龙,三块雕牛、马、羊。 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四块,其中两块雕牛、马,两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9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 在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南侧壁上有一佛龛,刻有一佛二弟子。 佛龛高90公分,宽55公分。佛高66公分,二弟子高33公分。 三尊像衣纹清晰,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在第二、三、四孔,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兽面辅首六个,长45公分,宽40公分,雕刻精致,造像逼真,保存完好。 桥面两侧栏板,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修水闸时拆走。栏板柱凹形石坑尚存。 桥西端北侧,有一建桥碑,一九五八年被拉走修水闸,碑座尚存。 据《南和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明代。为百泉河上主要桥梁。是当时节制分水的重要工程。此桥下游有大小水闸32座,分水灌溉农田。后百泉河变迁,现为古道。失去节制分水作用。但目前仍是河郭、樊牌、桥西等村交通要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