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打铁的呼吁
趁火打劫的推诿
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了京津冀地区,截止目前的报道说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为119人,而我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北京地区,这几日以来,各路媒体报道的重心一直是北京死亡37人,受灾严重等等愈发铿锵有力的字眼,丝毫不提及周边各省市的灾情。为何会出现这种舆论上的偏颇? 灾难的发生可谓是突如其来的,然而紧跟其后的次生灾难却源源不断地的涌现出来,让灾难本身带给民众的打击力与劫后余生的不安全感,更加地肆无忌惮袭来。这其中不但包括灾难发生时的救援延迟与懈怠,而且包括暴雨停止后,当水位下降以后,立马有相关领导爆出的如范文一般的言论:“北京10万干部上街入户,7000交警上路救援,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子夜奔赴一线、指挥抢险,北京市民高度肯定北京政府的暴雨应对工作、预报、预警、预案非常到位。已经取得了这场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胜利。” 尤其是时隔两天后,以市政府名义就发出了“求捐款”的呼吁,此举可谓让国人都大跌眼镜吧。我们总说这些灾害属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发生概率,而北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其政府的言辞、行为肯定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示范作用,是区隔开“民间”的“官方”地位,如此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一场“会哭的娃有奶吃”的戏码,显然不仅是不够严肃、不够严谨,从程序上不合乎规矩,而且是非常忽略民众感受的愚蠢行为,换做大众的说法就是此次政府行为很不靠谱。 暴雨灾难的突发,并不代表政府行为就可以突发。求捐款这事儿总觉得有些操之过急,民众其实很善良,权贵们稍微放低些姿态,稍微走入大众,稍微谦卑诚恳一些,都能够得到来自民间的微笑与掌声,压根用不着用什么“精神”来鼓吹德政与德行。用一句话足矣概之:人在做,天在看。
拷问城市的良心

请问官场有良心吗
雨果的那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如龙应台女士所言“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开发中’的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是的,在这次被官方媒体称作遭遇到了61年以来最猛烈的一次暴雨之后,各种善举、恶举、批驳的、赞誉的言论,便接踵而来了。但是,倘若真的可以用“良心“二字来比对我国的排水系统,那么,结论再简单不过了,直接用乱七八糟、毫无章法来形容就可以了。究其根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和地上高楼广厦的发展速度,毫不匹配的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呢? 其实,现在权贵阶级的劣根性就存在于遭遇灾难不懂得自省,外加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伪道德层面。没有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就不会检讨自身的谦恭认知,把明哲保身作为官场不变的至理名言来供奉,遇事有担当的职责感早已被摒弃了,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日官场之潜规则?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越是得之不易的东西,越舍不得丢掉,越会倍加珍惜,这个官场的官位也是如此。中国的官员当之不易,并不是说责任与义务的不易,而是讲当上官员的门槛高,坐上那把办公椅、拿上国家纳税人的钱作为国家供养的人不易,也就是说这个过程要相当关乎关系学,托人情、送豪礼,正因为官位的高成本获得,才最终促使了贪污腐败的横行。因为国人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意人,收回步入官道的高成本是理所当然的认知,然后便有了广为人知的那种事实:当官等于发财。 北京一场暴雨,其实政府应该做的更好。北京市水务局介绍说,北京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可是一场暴雨,依然让下水道“现形”。 北京市气象局称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对此说法,北京三家运营商纷纷回应称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这直接将人们对气象局的不满推向了高潮。北京市民政局称应急避难场所现在已有33处,遇到自然灾害及险情发生时,居民是可以在社区内找到避难场所的,如果被困在途中,也应可以在就近的社区找到适合的“避难所”。在这次暴雨中,很遗憾这些应急场所没有开放。首发集团服务热线称,暂未有在特殊天气取消收费的管理办法。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有别于平日的“特别一丝不苟”地照常收费、那些原本被淹没的汽车水降后被贴了乱停放的罚款条等等举动。 这些服务行业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互助,他们的存在本身具有盈利性,若在平安时期,只要依法经营,是不会受到质疑的,而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丝毫不顾及应急处置措施,其行为的确是差强人意的。我们说,公共服务除了赚足钱财以外,请给大众足够的同情心与足够的援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你这一方的服务,很可能是我这一方下一道服务的开始,人人都躲不过公共服务的“服务”。
态度决定信任程度
灾难面前请慎言胜利
此次北京暴雨之所以引起舆论的焦点重视,正因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北京人儿才在生活中自始至终有种优越感,京油子向来不屑与北京以外的人群交集,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代政策面的影响,比如说北京的户口价值、房价的居高、高等教育的优先选择权等等,造成了北京这一座特殊的城市,所特有的高傲与自恃。我们不否认,7月21日特大暴雨来袭之后的这几天里,涌现出的所有善举与义举,都是值得致敬的。比如通过微博传播,有位网友告知了自己公司的具体位置,让附近躲避暴雨的朋友可以去投奔,包括有热水可以上网一应俱全。所有媒体的敬意都献给了救灾中因公殉职的派出所所长、自发去北京机场接人的爱心车队、帮助救援被困车辆的北京市民、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帮助身边人的车主和商家、不断发布信息和传递正能量的官方或民间的微博。这无疑带来了一些乐观的力量。 面对灾难,政府的态度决定着民众的信任程度。简单的“自然”灾害,就将一切责任与反思都推得那么彻底,是的,面对大自然,我们是羸弱的,同时,这种不该过分表达的软弱被官方阐释出来,不得不说有关部门非常欠考虑。比如此篇《北京政府呼吁民众向暴雨灾区捐款》的通稿中,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北京市捐赠中心已经向房山、通州、门头沟、丰台发送6批次34集装箱救灾物资,总重量达355.36吨,总价值861万元人民币。在此情况下,就公布账号大肆求捐款,我们想知道,北京作为首都这样的位置,市财政储备有多少?作为直辖市的市政府这样一个行政机关,有没有权限临危受命一般成立管理办公室,直接发出捐款这样的行政命令?进而就有了一个疑惑,国家财政难道没有专款专用,用于救灾这方面的安排吗?每年的税收除了用于“三公”费用外,难道就用于外交援助了吗?我们时常能够读到外援某些国家时,通常都是几十亿的资金支持,而内部灾难时,为何还要全民支援呢? 是,正因为我们爱国,所以心甘情愿帮扶弱者,但是,这完全源于一个人“正向”的思维与行动,而不是依靠强加的“外力”来强行从兜里掏走钞票,要知道,人活一世的不易,也是权贵阶层在没有成为权贵阶层时一直在体验的,怎么会一朝脱离群众,就要打衣食父母了呢?在暴雨初歇、救灾善后工作刚完成第一步之后,有官员立即宣告,取得了抗洪抢险的胜利。诸多同胞身殒的悲戚之事,与“胜利”这个似乎有些喜庆色彩的词语勾连到了一起,如何的丑陋,难道他们真的不顾虑脸面了吗?
在困难时期,一个良好的社会是凝聚在一起。人们之间相互关照,而不是榨取最大利益。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在危急关头剥削自己的邻居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