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宝宝学乐器的最佳年龄
2012-07-30 | 阅:  转:  |  分享 
  
宝宝学乐器的最佳年龄

三岁内孩子最好不学乐器“3岁以内的孩子,最好先不要接触乐器,其实,像我自己也是等到了5岁半才开始学钢琴的。”世界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先生告诉记者:“弹钢琴的时候,孩子眼看、耳听,脚踩踏板,手脑并用,对培养儿童的早期协调能力很有帮助。科学研究也发现,协调性好的孩子将来背课文、背英语单词都快,记忆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孩子。但我并不提倡3岁以内的孩子过早地接触钢琴!”根据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项调查,60%—70%钢琴大赛获奖者的初次学琴年龄在6—8岁,而其中只有一人年龄最小在3岁半,其中少部分在10岁左右。因此,大师们认为,在3至6岁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是最佳时期。两三岁可感受节拍和旋律“通过各种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比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五线谱等基本的乐理知识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游戏活动中。”孔祥东音乐机构教学总监王磊先生告诉记者:“幼儿在2岁半至3岁半的时候,是音乐启蒙的最佳年龄。期间完全可以不通过乐器学习,而仅仅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各种音乐游戏,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在儿童诗歌、舞蹈和绘画等“玩”中渗透听音乐,同时伴随着音乐而挥挥小手、跺跺小脚,跟着节拍跳舞;而等到幼儿3岁半以后,才开始学习乐器、认识五线谱;待到4岁半时,逐步增加乐器技能和乐理知识;到了大班,就可以直接参加各种乐器的考级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方法一、营造健康和谐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

孩子学习语言首先从家庭开始。常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幼儿学习语言首先靠听,然后是模仿。从这个意义上看,孩子又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语言表达很差,反映了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语言很粗俗,显示出家长语言不健康。要做好第一任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

1.家长自身的语言要文明、规范。

家里有了幼儿,家长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老师”角色和地位,因此在讲话时就不能太随便,不能经常说粗话,尤其不能“带渣子”、骂人,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两口子发生矛盾,谈话要尽量避开孩子,特别是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与孩子谈话,要尽量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既不能把孩子不健全的发音和不准确的表达当笑料,也不能迁就孩子的“错误”去交流。比如当面笑孩子结结巴巴或不当表述,或者在客人面前当笑话模仿;也不能迁就幼儿这方面的不当,如叫孩子“来吃换换(饭)”,说“老西(师)来了”等,有的幼儿开始“你”、“我”分不清楚,妈妈问:“你是不是要喝水?”孩子说:“你是要喝水。”妈妈以后就问:“我是不是要吃糖?”孩子回答“我要吃糖。”这样好象孩子表达对了,其实更引起了他概念上的混乱。

?

2.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与孩子交流既是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这里不讨论“情商”问题),也是给孩子创造语言表达机会的重要途径。

?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什么交流的;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忙,哪有时间和这么小的孩子搞什么交流;也有的家长以为问问“在幼儿园吃饱了没有?有没有和别人吵架?”或者“今天学了什么歌,什么舞?学会了没有?”,这就是交流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不全面的。所谓交流,是双方交谈。首先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要想好话题,能谈得起来,谈得下去。比如谈幼儿园的话题,决不只是“吃了什么,吃饱了没有”这类简单问话,这不仅谈不下去,问多了次数反而失去了交谈兴趣。家长可问问班上有多少同学,有几个好朋友,班上有没有“新闻”,家长不仅要问,而且要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甚至可以谈自己上幼儿园或小时候发生的趣事等等。老师要备课,我们“第一任师”虽不必写什么教案,但经常设计一些小话题与孩子谈心却是很必要的,否则就不是称职的“老师”。

?

3.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国外对此很重视,日本现在研究也比较多。他们提出了少用“你语言”,多用“我语言”的问题。就是说,与孩子谈话少用“你”作主语的语言,多用以“我”作主语的语言,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命令、斥责乃至伤害性的语言,而代之以商量、启发、感染的表达方式。象“你怎样老坐不住!”“你又把衣服搞脏了!”“你不要吵好不好,真烦人!”等等都是你语言。同样是制止一件事,两种表达的效果可能绝然不同。比如孩子把地板弄脏了,说“你怎么搞的,又把地弄脏了!”就不好说“地板脏了,妈妈又得再拖一遍,妈妈会很累的!”当孩子拿水瓶想倒水喝时,妈妈大叫:“你快住手!真不听话,这怎么能拿!”孩子可能被吓住,也可能很不满,结果可能是缩手缩脚,也可能走向反面,趁你不在偏要去拿一拿。但如果你说:“要是把宝宝的手烫坏了,妈妈真不知会多么难过,多么伤心!”亲情的感染对单纯孩子是很有份量的。比如妈妈回家,三岁的宝宝跑过来踢了你一下。妈妈很生气:“真是坏东西,干嘛踢妈妈,以后不准再踢人!”如果他此举是为表示亲热,就会很委屈;如果他是对你回来没注意他有意见,结果会更反感,说不定会再来一脚。但如果妈妈摸着被踢的小腿说“哎哟,好疼,妈妈还从来没被人踢过。”孩子会很感意外,会惶恐地看着你,幼稚的他甚至还会过来帮着摸:“妈妈不疼,宝宝再不踢人了。”同样一个问题,两种表达方式,对孩子思维方向的引导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

4.帮助孩子积累词语、表达完整。

重视一般交谈还不够,还必须有意识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帮他表达连贯、完整。增加词汇不是学生那样教生字词,而是将有意教他的词反复出现在交流的语言中,如要他掌握“非常”这个词,就在各种场合有意使用,出现频率高了,他自然也模仿起来。当你一听到他使用时就要及时肯定,如果不准确要在鼓励中矫正,帮他说正确。如果有计划地每天或每周增加一些新词,从具体到抽象,再到事物关系的表达,如“一边……一边”、“因为……所以”等等,逐渐到一些成语、短语的使用,坚持数年,必大有好处,孩子将一辈子受益。

?

二、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两岁以后的孩子常常爱问“为什么”,这是他们求知欲望的表现,是非常可贵的。据科学统计,每个2至5岁的幼儿平均可能问到4000个问题。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想了解,因此他们的问题是没有范围、没有规律的,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花鸟虫鱼,直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问。正因为有时问得幼稚,有时问得荒诞,就往往会受到压制,而孩子并不能分辨哪该问哪不该问,一旦遇到几次压制甚至打击,可能就不敢再问问题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

1.要认真回答,不能置之不理。

对于孩子的一般问题,要耐心回答,不能随便说声“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也不能借口忙就说“就你话多,我哪有时间回答哪么多问题。”碰几次壁以后,孩子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逐渐消沉下去。有位家长做得很好,当孩子问“天为什么会下雨时”,她不仅用通俗的语言正确回答,而且帮他做了个小实验:把开水瓶盖打开,拿一面小镜子平放在上边,热水冒了一阵后,镜子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后来直往下掉。这位妈妈说“这飘上去的气就象天上的云,当它越来越多,而又遇上了冷东西(这里是镜子,天上是冷气流)就会结成水珠,多了就会降下来,天就下雨了。”孩子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成了理科状元。当然这里面有后来的努力,但他回忆这第一个小实验对他的启发教育是终生难忘的。

?

2.要耐心诱导,不能哄骗压制。

对孩子的问题不能采取哄骗的办法对付。如问“为什么会打雷”,就不能说是“雷公发了脾气”;孩子晚上要出去玩,妈妈回答:“天黑了,不能出去!”,孩子又问“为什么呢”,妈妈说:“外面有大灰狼!”这样哄骗的结果可能有两个,一是内心胆小的孩子以后天黑不敢出门;一是胆大的孩子知道妈妈骗人,次数多了,他也可能撒谎:你老是骗我,我就不能骗你们?可见后果都是很不好的。

?

孩子如果问了些不该问或是难以回答的荒诞问题,也要耐心引导,切不可呵斥压制。特别是有关生理和性的问题,常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甚至打骂,视为下流话、不正经。其实这是很冤枉的,他完全不懂,只是听到别人说或某种情境引起好奇。如结婚、生孩子等问题,一定要耐心、科学地解释,即使难说出的问题也要艺术地避开,以不挫伤孩子求知欲望为原则。对一般幼稚问题则要启发引导其正确追求。有位美术老师四岁的儿子在阳台上学画时,突然问父亲“太阳吃什么”,这位爸爸一时答不上来,就对着太阳出神,突然发现一些云彩飘到太阳边就看不见了,他便叫孩子观察,孩子看了一会,高兴地说:“爸爸,我知道了,太阳吃云彩!”爸爸表扬了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就要求他据此画一幅画,结果以“太阳吃什么”为题的创作产生了,获得了省少儿美术一等奖。孩子的创作愿望和自信心都增强了,以后连续发表了好几幅作品,成了一个“小画家”。如果当初他爸爸很不耐烦,甚至觉得他胡说而呵斥责打,那么很可能一巴掌就失去了一位未来的画家,可见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是多么的重要。

?

3.要以诚相待,不能马虎应付。

对孩子提出的应该回答而家长又不会的问题,要以诚相待,不能为了顾面子而胡乱应付。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爸爸也回答不了。爸爸帮你查书去。”查到了答案准确地告诉孩子以后,还应因势利导:“你看爸爸是大人,也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但是书上都有答案,如果你以后多读书,懂得的东西会比爸爸还要多。”这样的坦诚既回答了孩子的“为什么”,又启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岂不是一举两得。

?

在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后,还需要让孩子复述答案,隔一段时间再问他。这样既可以锻炼他的表达力、记忆力,也可以帮助他积累知识,拓展思维。

?

三、讲故事,复述情节

给孩子讲故事是现代家长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

1.选好读物,有计划有目的地讲故事。

不要随意抓本书就讲,更不能讲不健康的迷信的故事。要选适合孩子年龄、性别、兴趣的故事书,特别是现在众多的“卡通”图书要注意选择。能有计划、按序列给孩子讲故事更好。

?

2.讲究方法,注意开发智力

有的家长自己拿着书念给孩子听,这样效果并不好。一是书面语言不一定好懂,二是有的念得结结巴巴,三是孩子看不到精彩的图画。特别是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床后念故事,念着念着孩子睡着了,后来干脆当哄孩子睡觉的法宝把讲故事当催眠曲,那就更加不妥了。在某小学发现有的学生一上课就睡觉,老师问是不是晚上没睡好,孩子回答不是。后来了解到,原来他两岁多开始一直靠念书催眠,养成了习惯,现在一听老师念课文,他就抑制不住瞌睡了。可见这样做不仅失去了讲故事的意义,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

?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自己先读几遍故事然后让孩子看着书,家长指上面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讲的过程中也可以停下来提问题让孩子思考回答。讲完后让孩子自己看着图画,家长不看书再复述一遍。“妈妈不看书也可以讲了。宝宝能不能看着图给妈妈讲一遍。”启发复述很重要。孩子开始复述要给予帮助,复述后要给予鼓励。在适当的时候再安排他照书给全家人讲故事。这样坚持训练是可以取得很大收效的。既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思想教育。同时对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都有提高。

?

到一定时候,可以让孩子编故事结尾、开头,直到模仿编完整故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

四、针对个别问题的几种方法:

有的孩子不爱说话,想与他交流却谈不起来;有的孩子在家里爱说话,见了生人却不敢交流;也有的孩子话比较多,但却东扯西拉,不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没有中心)。对这样一些特殊问题,我们介绍几个别人采用且有效的方法,供大家试用。

?

1.“打电话”法

这不是真让孩子打电话,只是个比喻。比如妈妈要跟爸爸谈某个事,不直接说,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去传达。比如,“妈妈现在很忙,你能不能帮妈妈一下,去叫爸爸把阳台上的花浇点水,厨房里有杀鱼的水,让他浇到花里去。”孩子传话后,要问他说了没有,怎么说的,然后高兴地称赞他帮了大忙,真能干。以后再传话他更有信心、更愿意干。传达的语言可以越来越复杂,孩子说话的机会多了,就可以逐渐克服怕说话、不说话的毛病了。

?

2.“交任务”法

有的孩子怕与生人接触,见生人不敢说话,这对将来学会交际是很不利的。可以用交任务使他逐渐解除顾虑。先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孩子要吃冰棒,你可以同意并支持,马上拿出刚要买冰棒的钱给他,要他到路边老爷爷摊上去买,孩子如不愿去,就说“那就没办法了,我同意你吃,钱也给你了,不买那只好算了。”孩子在吃冰棒的强烈愿望下只好去买。第一次你可带他走到冰柜边,但要坚持让他叫“老爷爷”,说“买冰棒”。此举肯定会成功,然后马上肯定:“我说你行吧,这不是买到了。你又长大了,会自己买东西了。”孩子既吃到了冰棒,又受到了表扬,感到与生人说话并不那么可怕,至少以后买冰棒就不怕了。再逐渐引导,孩子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打破了这种心理障碍了。有位家长就是通过给邻居带报纸、送信的方法,把一个腼腆怕人的小男孩锻炼得又活泼、又善于交往的。

宝宝什么时候学外语最好首先,宝宝语言体系的关键和最佳建立期应该是2-3岁,在此时期最重要的是形成完善的语言体系。



其次,外语学习的最佳期应该是在是在宝宝已经基本建立母语体系以后(外国的专家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其是建立在本国语言的具体环境下考虑的,譬如英语系的词根大多来自德法拉丁语系,学习这些反而会促进其母语的理解),对于独立于任何语言体系的汉语,是一定要首先把握好该体系语言的这一关键期。



最后,对于外语的学习,中国的宝宝在2-3岁的语言关键期要主要语言任务是建立其母语语言体系,在此前提下,接触一些简单的外语环境(主要是听力及口语)对于以后在6-7岁学前儿童期,这一语言飞速发展期的外语学习也确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宝宝学语言关键期训练法3岁以前是宝宝语言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细心的父母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宝宝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只要稍加引导,宝宝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说话时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这个时期的宝宝还非常渴望能与父母交流,对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势利导地对宝宝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

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

复述说话和故事内容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对宝宝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父母先对宝宝说一句话,然后让宝宝跟着说,开始时可从最简单的句子说起,如,“宝宝喜欢写字”、“妈妈喜欢宝宝”,待宝宝熟练掌握后,再逐渐延长句子的长度。

?

给宝宝讲故事时,也可采用这种复述的训练方法。选择故事时,可选一些情节简单但宝宝却较感兴趣的故事。父母讲完后,即可尝试让宝宝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复述出来。最初宝宝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父母一定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宝宝接着复述。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记得明天将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妹妹听”、“会讲故事的宝宝是非常棒的宝宝”,以此调动宝宝复述的积极性。

?

看图说话

很多幼儿图书都配有图画,父母可运用这些图画,训练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宝宝一起翻开书,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宝宝讲解:“母鸡带着鸡宝宝找小虫”、“小白兔在吃红萝卜”,最后再试着将这些画面连起来,让宝宝讲给父母听。开始宝宝可能讲得不完整,甚至不会讲,这很正常。父母千万不要着急,应鼓励宝宝慢慢来,大胆地讲。相信经过不断训练,宝宝会讲得越来越好。

?

教宝宝念儿歌、诗歌

儿歌、诗歌一般说来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宝宝即使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含义,也会非常乐意地大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样既可提高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又能让宝宝欣赏到优美的诗歌、学到知识,真可谓一举数得。

?

教宝宝认识玩具及生活用品

宝宝总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聪明的父母一般都会及时地满足宝宝的这种好奇心。周围环境中的一些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父母可通过教宝宝识认这些物品的名称及用途,让宝宝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同时积累新的名词,这对宝宝语言思维的发展和运用十分有益。

莫让婴儿超前锻练

宝宝来到世界后,生长发育很快,一声啼哭开始了自主呼吸,2个月就能微笑,1周岁时就能站立行走,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

?

但有些性急的家长还觉得太慢,总希望自己的宝宝动作发育快点,过早的开始了锻炼,3~4个月就让宝宝“学坐”,甚至“站立”。殊不知,这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

母体内的胎儿受到子宫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日后顺利从产道娩出,全身的许多骨骼是软骨,出生后,逐渐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最后完成。因而,婴幼儿的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容易变形;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运动。过早学坐,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引起畸形,过早学走,可能导致下肢弯曲畸形,牵手向上走路,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还可能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

有人听说患软骨病(佝偻病)的孩子走路迟,便认为早些让孩子走路就可以预防这种病。其实,软骨病是由于体内缺少维生素D和钙质所引起的,只要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适当晒太阳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鱼肝油和钙片。患软骨病的孩子,骨质更加软,站立时负重,更容易引起畸形,尤其要避免勉强多坐、多站或行走。

?

孩子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出生后3个月俯卧时,能用手臂撑住抬起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爬;1周岁时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

?

还要指出的是,尽管年龄、月份相同,由于孩子所处的环境、抚养方式等不同,有的动作发育快些,有的则慢些。冬天出生的婴儿走路迟些,因为他们1周岁左右正值冬季,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活动不方便。对于智力、骨骼和肌肉发育正常的婴儿,只要经常户外活动,到一定年龄自然会坐、会走,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当然,如果动作发育与正常婴儿相差太多的话,例如1周岁半还不会走,要注意是否发育有问题,可去医院检查。

献花(0)
+1
(本文系mgxbyhzhch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