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

 相约归渡头 2012-07-30

〖起源〗

我国人民一向重视农历新年。虽然中华民国自公元一九一二年就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但是,沿用了数千年的阴历新年,始终在民间占据了极为稳固的地位。阴历过年的盛况,决非阳历新年所能取代。

许慎(三○~一三四)的《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由此可见,年的原始意义和农事收成有关。古代的农业技术不如现代发达,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条件又只能达到一岁一熟。所以在辛苦的耕种过后,收成的季节通常也就狂欢庆祝的时机。这样一次耕耘收获的周期,就称为一年。庆祝收成时,除了慰劳自己一年来农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赐与,并祈求来年能有同样的丰收。腊祭就是这些兼具酬答及祈愿性质的岁末祭祀总称。应劭(约一七八)的的《风俗通义》“祀典”说:“腊者,猎者,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日: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至于腊祭的对象,据《礼记》“月令”:“天子……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也”。五祀指的就是门、户、中霤、行等神祇。而《礼记》“郊特牲”另外提及:“天子大蜡八”,这里的“八蜡”指的是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腊祭原本表示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一直要到历法确定以后,腊的种种祭祀才逐渐被分散并融入现在阴历年的各项习俗中。

过年时值新旧交接之际,各方面的除旧布新措施就成了这个节期的主要任务。过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灾祸,都要趁这个时机举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加以驱除,确保它们来年不再为害世间,这就是“傩”的由来。《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乡人傩,朝服而立阼阶”。孔安国注:“傩,驱逐疫鬼也”。汉朝傩仪进行的方式在《汉书》“礼仪志”中有详尽的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嚾呼,因偏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仗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腊祭及大傩都是岁末重要的祀典。民间的仪式或许比不上宫廷的盛大,但是它们酬神、驱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却是相通的。尽可以从现存的许多过年的习俗中,找出腊与傩残存的痕迹。

 

〖过年的传说〗

关于过年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以年为怪兽的说明,流传最为普遍。

相传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时常遭受一种怪兽的威胁。这只凶猛的野兽叫做“年”。年的头和狮子一样威武,身躯比大象还要粗壮。力大无穷,它只要一声怒吼,马上山摇地动。

年平时捕捉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它找不到冬眠的动物,食物短缺,它就下山骚扰民宅。一开始只是猎食牲畜,到后来甚至吃人。百姓们被年惊扰得不得安宁。

时日一久,人们逐渐发现这头年兽的弱点。原来它害怕三样东西,一是红色,二是火光,三是响声。因此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到了冬天,年也要出现时,家家户户都在门里还通宵不睡,敲敲打打的弄出各种声响。这天夜里,年正要进村猎食,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红色及火光,吓得回头就跑。人们看见年跑了,胆子一壮,更加劲的敲打器具,一路追向前去。年吓得跑进深山,再也于敢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大家高与得出门互道恭喜。还张灯结彩,杀鸡宰羊,饮酒设宴来庆祝。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色的对联在门上,并点灯燃烛,敲锣打鼓,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祝贺道喜,这些习俗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过年。

 

〖过年的习俗〗

北方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往日旧社会里,的确是喝过了腊八粥,年的脚步就近了。到了腊月廿四日送灶后,过年的气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浓。似乎空气中就可以嗅出丝丝兴奋的气息。

祭灶,在中国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祂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另一种“关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夜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

祭过灶,到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来做大扫除,俗称“扫年”。扫年的风俗也有悠的历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訧提到了十二月时“斋、馔、扫除”。旧式的家庭每年清扫之前,还要事先翻看黄历,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进行。扫除积年的尘埃,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对环境卫生、维护健康也有极大的益处。

俗传灶神上天禀秦人间一年善恶后,廿五日就是上帝下降之日。它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详。

自廿五日至除夕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无禁忌,所以民间也多在这几天内举行婚嫁。

接下来赶办年货,更是过年的要务之一。在以往的农业社会里,商业交易行为不如现代频繁,交通也不如现代发达。僻居乡村的乡民往往都趁着过年前这几天,带着秋收后盈余的粮食,到城镇里去置办年货。采买的项目不胜枚举,从吃、穿、用的日常用品。到过年应景鞭炮、春联等,总要满满装载了一车才算满意。

店家们也都准备上好货色来争取这一年当中最大的一笔进帐。顾禄的《清嘉录》(一八三○)卷十二中有一条“年市”,详细记载了年市所贩售的商品及热闹的过节伙气氛:

年夜已来,市肆贩置南北杂货,备固民岁晚人事之需,俗称“六十日头店”。熟食铺,豚蹄、鸡、鸭较常货买有加。纸马香烛铺、预印路头财马,纸糊元宝,缎疋,多浇巨蜡、束名香。街坊吟卖篝灯、灯草、挂锭、牌、帘、及箪瓢、箕帚、竹筐、磁器、罐器、鲜鱼、果蔬诸品不绝。锻磨、磨刀、杀鸡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于城市。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之属馈遗于主顾家,总谓之“年市”。

为了点染新春的喜气,在厅堂里插一盆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摆设。因此,年关一近,花市的交易也就特别热络。最常见的应景花卉有桃、李、梅、牡丹、芍药、吊钟、水仙、报岁兰等等。也有人喜欢在过年时,捧一株金橘的盆栽回去。脑筋动得快的生意人会在树干上扎起红色的爆竹及亮晶晶的元宝挂饰,名字就叫“摇钱树”。

贩卖春联,年画的担子也陆续出现。“春联”是以红纸为底的对联,用墨汁或金粉写上吉祥的对句,在新年期间贴在大门、墙壁、房门、仓、厨等地。春联的内容要讲求对句工整,含意吉祥,可算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文体。据说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是由蜀主孟昶(九一九~九六五)创作的。五代以前,过年时人家都在门上挂驱邪的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有一年过年,孟昶命令宫中大学士辛寅逊题词在桃符上,但“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另一对同样着的春联,据说出自明太祖之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某年除夕微服出巡,看到家家户户贴出了红色的春联,一派升平景象,心中十分喜悦。偶然间看到一户人家尚未贴春联,经过询问,原来此户主以阉猪为业,自己不识字不会写春联,也没有请人代写。朱元璋一时诗兴大发,要过笔墨,便写入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然后投笔而去。后来这户人家知道这是御笔亲书的对联,就裱背起来,挂在中堂上,烧香敬奉。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引《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佞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因此汉代县官多在腊日或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以抵御邪崇的进入。到了南北朝时,干脆就将神荼、郁垒直接画在桃板上。《荆楚岁时记》:“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右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也有人直接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省去了绘画的麻烦。桃符发展到后来,渐渐分化成春联及门画,其中的门画就是年画的前身。

年画的种类约可分为“版画”、“刻纸”、“纸绘”三种。版画是以木刻图案,再按图上色而成。这一类的年画以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河南的朱仙镇、苏州的桃花坞及广东的佛山镇最为着名。年画的特色因地而异,但是它们的用色活泼大胆、含意吉祥讨却是一致的。“刻纸”是用刻刀在纸上雕镂图案,画面的设计极具巧思。雕工细腻处,可以传达出极生动的姿态。“纸绘”的年画内容以神像为主。神荼、郁垒、钟馗、财神、天官赐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题材。

俗传除夕也是天神下降之日,所以“接神”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任务。诸神当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财神爷。到了除夕这天下午,“送财神爷”成了小男孩间最热门的临时行业。他们以低价买来一叠财神爷画,然后大街小巷的去喊“送财神爷”、“送财神爷”。通常送财神爷的来到家门口,家主人一定会花几个铜板,“请”一尊进来。就算家中己经有了,也要回答“请过了”,绝不能说“不要”,以免组断财路。

在除夕晚上,许多农家会在院子里以松柏燃起一堆柴火,称为“烧松盆”,据说可除崇。另有一种“踩岁”的风俗。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撒之,谓之踩岁”。因为“岁”与“崇”发音相同,这些习俗或多或少都带有驱邪的含意。

过年的高潮,就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了。年夜饭,又称团年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全家团聚。不管平日是在什么地方为生活奋斗,到了除夕这一天,分散各地的游子一定会风尘仆仆的赶回家来团聚。在家的成员也一定要等会全家都到齐了,才能开动。有些地方习俗,即使家未能赶回家吃团年饭,也要在桌上为他摆一副碗筷,并且夹一些菜肴在碗里,表示家人仍等待他回家团圆。习惯上,年夜饭吃得愈久愈好,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深夜。

吃过年夜饭,子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就来临了。通常这个时候,长辈们会端坐堂上,接受晚辈的叩拜辞岁。辞岁时,小孩子要说吉祥话祝福长辈,长辈们就会拿出事准备的红色赏给儿孙。“红包”就是“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始见于清朝。《清嘉录》卷十二上记载:“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从前旳硬币是内方外圆的铜钱,讲究一点的人家,会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挂在小孩的床脚,或者是挂在床帐上,据说可以镇压邪崇。除夕夜,大部分的人都不睡觉,熬夜到天亮。这个习俗,最早见于《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相传守岁可以使自己或者父母长寿。所以除夕夜通常是家家灯火辉煌、通宵不眠。等子时一到,鞭炮声此起彼落,新的一年就来临了。

 

〖过年食俗〗

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我国皂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着名。腊味的种类繁多,举凡腊肠、腊肉、腊鸭、腊鱼、风鸡、风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没有腌制,也一定要买上一两样来应应。景腊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后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节里,腊味是最简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从前的年糕制作全凭手工,前一天就要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再用石磨磨成米浆,装进布袋后,在袋上放石头重压,等水份沥干后,再将米团取出,加上配料,调味,然后在蒸笼中以炭火慢慢蒸熟。想蒸出色、香、味俱全的年糕,就丝毫马虎不得。巧手的主妇们往往可以凭着多年的经验,在每一个步骤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东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类,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片炒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则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广东的萝卜糕、芋头糕、制法与众不同;先将萝卜或芋头切碎,混合炒香的腊肉、虾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团后蒸成。马蹄(荸荠)糕也是广东名产,作法是荸荠去皮磨成粉,加米粉和白糖蒸成。

传统的观念认为,蒸制年糕的成败,关系着来年运气的好坏,所以蒸年糕时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说不吉祥的话,不准大声吵闹等等。

北方的许多省份,过年时还要包饺子。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又因为此刻正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尤其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以面粉为皮,馅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传统的作法是以猪、牛、羊肉为馅,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及萝卜、瓜类等蔬菜。新式的作法,则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馅,例如鸡、鸭肉、鲤鱼、蟹黄、蟹肉、鱿鱼、鲍鱼、虾仁'海参、鱼翅、鱼肚、干贝、猴头菇等,均可入馅。最“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河南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多将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内蒙及东北一带,还有人将饺子放进白肉酸菜火锅中煮食,别有一番风味。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过年应节食品外,每位家庭主妇都还要挖空心思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年菜除了讲究精致、丰盛外,好的口彩也是必备的条件。如北京人的年饭,以黄、白两色米煮成,称为“金银米”,上面插有松柏枝,并以金钱、枣、栗、龙眼等为装饰。江南人以风干茄蒂、混合果蔬,煮成“安乐菜”。吃年夜饭时,一定先挟一口安乐菜。鱼因为谐音“余”,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就连不产鱼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摆一条木刻的鱼应景,以示“年年有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