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霞山志

 寒江读舟 2012-07-30

(清)陳世英 陶煊 等修撰 釋古如增補
    仇江 李福標 點校

前 言

  廣東仁化縣丹霞山,峻壁森羅,岩谷幽邃,擅山川之勝。山上別傳古寺,夙號名刹,與附近之曲江南華、乳源雲門諸寺,並稱粵北三大叢林,為各方人士瞻崇,歷久不替。

  明末清初,嶺南許多志士仁人眼見複國無望,又不願與新朝合作,乃剃度出家,託跡緇流,以貞厥志。南明禮部尚書何吾騶之子、愛國詩人何鞏道形容當時的景況:十年王謝半為僧。正是其真實寫照。而此時的禪門尊宿、曹洞宗三十四世傳人函昰天然和尚,道行高深,門風清峻,先後投到他門下的有數千人。天然與他的弟子所主持的海雲寺、海幢寺、華首台寺、芥庵、無著庵等佛門淨地,成為明遺民安身立命之所。

  丹霞山別傳寺,就創建於這樣一個天翻地覆、風雲激變的時代。康熙元年,天然和尚的第四法嗣今釋澹歸進入丹霞開山建寺。澹歸和尚俗名金堡,崇禎進士,南明諍臣,國破出家,師從天然。五載辛勞奔波,廟宇初具規模,澹歸便迎請本師天然和尚開法丹霞,弘宣象教。數載轉輪,禪風遠播,衲眾歸心,聲徹嶺南。天然和他的本師道獨,他的法徒今無、今釋,曹洞宗華首一系三代僧人,他們的經解語錄都入藏《嘉興藏》。別傳寺的住持,繼天然、澹歸之後有今辯樂說、今遇澤萌、今??</(-)>角子、今但塵異、古梵圓音、古奘願來、古如密因等高僧,靡不道氣文心卓然並茂,各有詩文語錄傳世。在別傳寺創建之初的一百年間,其僧眾素質之高,著作之多,影響之大,在嶺南佛教史上是少有的。因此,別傳寺雖然建寺較晚、僻處深山,而聲名後起,駸駸乎與南華、雲門等千年古寺並駕而成粵北名刹。

  至乾隆一朝,號稱盛世,而文綱日密,清算愈嚴。乾隆四十年,澹歸和尚文字獄案發,澹歸雖早已圓寂近百年,亦遭椎碑剷字、毀塔揚灰之劫,所有著作焚書燬板。天然一系和尚悉數被逐離丹霞。輝煌一百多年之別傳寺從此韜光隱彩,歸於平淡。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本煥老和尚駐錫丹霞,別傳寺才元氣漸複,禪風再競。叢林煥振,指顧可期。

  別傳寺的寺志,在康熙三十八年由仁化縣知縣陳世英主修,別傳寺僧今??</(-)>角子、今遇澤萌和尚校訂,文士吳壽潛、陶煊、劉授易撰輯。廣東學政臧興祖,學者潘耒,陳世英分別作序。次年春,廣東布政使魯超亦為此志作序,估計《丹霞山志》初版成於是年。惜乎世變滄桑,初版本亦歸淪沒,今天已不可得見。

  雍正十一年,別傳寺僧古奘願來、古如密因和尚對康熙刊本《丹霞山志》作了刪訂增補,記述自康熙元年創寺起至雍正十一年止,仍為十卷,刻板重印,是為雍正增訂本。這次所印的寺志,其後因乾隆四十年澹歸和尚文字獄案的牽連,亦遭焚書毀板之災,瀕於滅絕,至今只有孤本存世。

  現今除此孤本外,《丹霞山志》還有一雍正增訂本抄本傳世。抄錄者程運南,字儀生,號素庵居士,西蜀漢平(今涪陵)人,是清末一位當幕客的文士。光緒九年,程運南的幕主向東森任仁化知縣,程氏亦隨至仁化。向東森聞丹霞有志,欲得一觀,訪之通邑,僅獲一部,不無殘缺。程氏受向東森之囑,將該志抄錄一通,並檢閱郡志邑乘,尋覓山中題壁,纂輯增入。程氏對此項工作十分認真,連殘破書頁上的字都對照位置一一抄錄下來,可說是一字不漏。可惜原書本就殘缺,故抄本遺漏之處亦複不少。可喜者是,抄本畢竟補足了刊本的某些殘缺、錯序之處,而且還增補了部分內容,如別傳寺某些僧人的生平史料,以及雍正十一年增訂本刊行後至光緒十年之間有關丹霞山、別傳寺的一些詩文,還是有一定價值的。今將抄本中增補的資料摘錄一二,附於校訂重刊本正文之後,以彰程氏抄錄增補之功。

  如前所述,由於別傳寺的開法祖師天然和尚以及今釋、今辯、古梵、古奘等都具有高深的學問修養,以他們的經解語錄、詩詞文章為主體的《丹霞山志》,無論在佛教經義或者文學藝術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在加以校點重刊,庶佛門珍籍,得以重播世間,廣為流傳,而於再振別傳,或亦有助。

  本書點校,以清陳世英修纂、釋古如增補雍正十一年《丹霞山志》為底本,參校以下諸書:清程運南《丹霞山志》抄本(光緒九——十一年)、清釋函昰《天然昰禪師語錄》(清嘉興藏本)、清釋函昰《瞎堂詩集》(清刊本)、清釋今釋《徧行堂集》、《徧行堂續集》(乾隆五十年刊本)、明郭棐撰、清陳蘭芝增輯《嶺海名勝志》(乾隆五十五年刊本)。於底本有改動者,概出校記。但本書第九卷詩集錯序甚多,現據程氏鈔本從頭理順,前後調動之處太多,就此說明,此類改動不再出校。校記附于正文之後。

  在整理《丹霞山志》過程中,潘郁文(躍雄)先生獲知其事,慨然主動出資贊助。這是潘先生繼《光孝寺志》後再次為嶺南名寺志系列叢書的整理出版捐款。《丹霞山志》的重版,保存了一種瀕臨滅絕的古籍,潘先生為嶺南文化又出了一分力,並因之引出去年別傳寺開山三四周年紀念研討會的召開,今年廣州華嚴寺佛學研究所成立,海雲叢書編委會組建及開始運作等,諸事皆就此因緣而發生。郁文先生高門世德,歷年支持嶺南文化典籍之研究與保護,不遺餘力,雅意可風,而滋溉綿遠。先生之盛德,亦將與之炳耀於無窮矣。

  本書由黃國聲老師審閱全稿,在整理過程中先後請教陳永正、馮煥珍老師、方廣琩先生、廣州光孝寺明生法師,以及仁化縣方志辦公室諸位專業人士,受益良多。丹霞山別傳寺本煥老和尚、頓林法師為本書題簽,頓林師並為寫序。在此謹向以上各位師長一併致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