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陵墓建筑(图)

 茶香飘万里 2012-07-30
字号:

景陵
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 · 礼论》)。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后人根据筑墓材料的不同给这种墓室作了分类:崖墓,在山崖中穿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砖墓,在横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砖作椁室;砖室墓,用普通小砖砌筑墓室,东汉大型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画像砖墓,四川境内的砖室墓,有些在砖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画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构筑,或砖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这些墓室以居室为模仿对象,以多室对应地面上的多进房屋,用雕刻和绘画表现室内木构细节,自身也作了多处建筑处理,使用了先进工程技术,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资料。此外,从东汉到西晋,流行以陶制明器为随葬品的风俗,其中有大量的建筑模型,也同样为治建筑史学者珍视。

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自魏晋至唐前期,有一种带天井的斜坡墓道模式较为流行。在大型墓室前都设墓道和很长的隧道,隧道内开天井直通地面,两壁设龛。天井与壁龛表示着住宅的层层庭院,其数目多寡反映着墓主人的身份品级。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一种仿木结构的砖室墓最值得注意。墓室内以雕刻和壁画表现住宅的室内布置和墓主人的生活起居。雕刻忠实地模仿了木构的斗栱、柱、枋与装修。这种墓制影响到辽、金地区,至元代接近尾声。其代表作品,有河南禹县白沙镇北宋赵大翁墓、山西侯马市金代董玘坚傃墓。

陵墓的地上部分,目前所知最早遗迹属于商代。河南安阳侯家庄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发现有大型砾石,推测是房屋的础石。安阳小屯妇好墓墓坑上,也发现了础石及夯土房基。这些遗迹应是墓上享堂的遗址。

春秋晚期,统治阶级的墓室之上夯筑了坟丘,有的作方锥形,一般形制还不太清楚。墓地按血缘关系,分成公墓与邦墓两大区域,设专人管理。坟丘从此成为陵墓建筑的主要部分。

战国时期,享堂仍建在坟丘上,面积略大于墓圹。河南辉县魏国王墓王与后异穴合葬,三座坟丘上都建有享堂。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的形制与魏王相似,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兆域图”铜版,也就是王陵园规划图。从图上可知,王陵有两重宫垣,称中宫垣和内宫垣。内垣内有凸字形巨大的“丘”。丘上建五座享堂。王堂居中,后及夫人堂各二座排在两侧。中垣内享堂后,又有大匠、执旦等四宫。兆域图反映了中国陵墓建筑逐渐成熟。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骊山,是中国第一座帝陵。陵园平面作南北长的矩形,外垣周长6公里,内垣和坟丘在陵园中轴线南部,北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推测为秦始皇寝殿。坟丘可能是方形覆斗状,边长350米,现存高43米。两重垣墙均开4门。沿内垣东西南三面外侧,建有廊房。1974年,又在陵园东门大道北侧,距东垣1公里处发现了4个兵马俑坑。与真人等高的兵马俑排成军阵。但俑坑与始皇骊山的关系尚有疑问。

汉代帝陵承秦制,有5个值得注意的情况:①帝后合葬,同茔不同陵,后陵在帝陵旁,规模较小。②陵园外有众多的陪葬墓。③出现了简短的神道。④汉文帝霸陵凿山为室,为后世因山为葬开了先河。⑤自西汉惠帝至东汉明帝,曾在陵园附近建庙。后改为在坟丘前建石殿以供祭享。

汉代开始在陵墓前排列石质建筑和雕刻,主要种类有石殿,石阙,神道柱,石碑,以及各种动物、瑞兽。不少文物遗留至今。著名的有陕西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石兽;四川雅安高颐阙,山东济宁武氏阙,北京西郊秦君神道柱等。南朝帝陵继承发展了这个传统,神道加长,两侧置神道柱、石碑、神兽等石刻,是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唐代帝陵大多依山为陵。陵园以高山为倚靠,将墓室设在山南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陵前序列自北向南展开。陕西省境内的18座唐帝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依梁山为陵,山北峰海拔千余米,雄浑高大,其南有两小峰东西对峙。墓室建在北峰山腰上,位于陵园中心。陵园有两重围墙,内城周长约7公里,近方形,四面开门,均为三出阙形。城内有献殿。献殿前的神道穿过两座南峰之间,抵入口处的阙门,长达4公里。南峰脚下至内垣南门的神道两侧,排列石人石兽等百余尊。陵园西南,还有陵下宫遗址和陪葬墓群(图341)。

北宋皇陵集中在河南巩县。各陵形制相同,规模不大,均背负洛水,面向嵩山少室峰。各陵均以覆斗形陵台为中心,外围陵垣,垣内部分称上宫。垣内有献殿,墙开四阙门并建四角阙。南门外为神道。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各一组,自乳台以北列石刻。上宫之外,围有兆域,以棘枳等为界。兆域西北为下宫,是日常奉飨之所。宋陵将后陵附于帝陵兆域内,放在帝陵后,规模远小于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非常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就单座建筑的形制来看,它延用了前朝的部分作法;但就群体设计来看,它取得了前朝从未取得过的巨大成功。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兴建,5年后完成了十三陵第一座、也是最主要的一座帝陵——长陵。长陵背倚天寿山,建在山脚下。明代称墓室为玄宫,玄宫上覆坟山称宝顶。宝顶夯筑为圆形,四周用团城环绕,称宝城。宝城正南置蹬道、明楼。这组建筑属于“墓葬”,只相当前朝的陵台、陵丘,置于陵园最后方。前方三进院落均为祭祀而设,其性质相当于前朝献殿而改变为宫殿建筑的形式。陵门是三个门洞的砖石大门,门前方立有“无字碑”亭。门内第一进院正中是面阔5间的祾恩门。门内第二进广庭中是中心建筑祾恩殿。殿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殿内32根直径超过1米的楠木巨柱为国内仅有的一例。祾恩殿后,穿过内红门进入后院。院内只有牌坊和石刻五供两组小品,衬托着巍峨的宝城明楼。长陵模式为后代各陵所遵循。十三座陵园各依一座山峰,以统一的风格与面貌,分布在长陵周围,隐现于山林环境中。

陵区的四野,群山环抱,南面在龙、虎两座小丘之间敞开,建陵区正门——大红门。门外约1公里处建有5间面阔的大石牌坊,其中轴线正对11公里以外的天寿山主峰。神道从这里开始。大红门北有一座巨大的神功圣德碑楼,此后夹神道列石柱和18对石兽、石人、止于棂星门。这条神道是十三陵的主神道,其后由支线通向各陵。神道的设置表现并强调了陵区的整体感,使方圆40多华里的陵区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构图,反映出了明代特大型建筑群的规划水平。
2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
3

我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但是,也有少数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从布局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月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人、石兽的雕像,给人一种肃穆、宁静之感。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即位后,便在骊山大规模修建陵墓,至他死时已修建36年;汉武帝的陵墓修建了半个世纪之久;明神宗(朱翊钧)10岁做皇帝,22岁就忙着为自己修建坟墓。

西安附近是我国皇帝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的茂陵是11个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是最多的。茂陵还有5个陪葬墓。据文献记载,当时茂陵设置了陵令、园长等官职管理陵园,仅浇树洒扫的人就有5千多。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公里,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据记载,墓内“闲丽不异人间”,说明昭陵地官的豪华和富丽。

北宋皇陵在河南省巩县境内,整个陵区南北15公里,东西10公里。北宋9个皇帝有7个皇帝葬埋在这里。其中最大的陵墓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慧陵)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共15个陵墓,占地2500平方公里。东陵宫殿及牌楼217座,建筑面积要比北京故宫大几十万平方米。陵区的北部是昌瑞山的主峰,主峰脚下是孝陵,其它诸陵分列两侧。正对孝陵是一条12米宽,6公里长的神道贯穿南北,两侧排列着石人、石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