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见柴窑色,雨过天青时

 鹿野陋室 2012-07-30
我愿化身石桥,
        受那五百年风吹 日晒,
        五百年冰霜雨淋;
        只求他从桥上经过。。。。。
        我愿化作一棵树,
        风化成石兑现等待的诺言,
        只求他在
        我茂密的枝叶下,
        片刻的安息,在轮回中,
         圆我期盼宿命的相见;
         历经 千年的孤寂,无怨无悔,
        直到他的出现; 哪怕
        生命将朽,红颜老去,
        只为千年的等待!
      
     这首诗有感于一段佛家禅悟的故事,名为《千年的等待》,意喻每一段情缘来之不易,至少要修炼千年方成正果,所以,总会有未了的姻缘擦肩而过,未尽的惆怅排徊于得失之间,永远都有遗憾沉沦于逝去的情感,心灵总是被得不到的事物所占据,得不到才越显其珍贵,情感如此,一切事物也缘于此。以收藏界为例,说道古代官窑瓷器,莫不以五代柴窑为珍贵,位尊诸窑之冠,并有“片柴值千金” 的说法,但“柴窑”及其实物、标本,在中国古陶瓷界一直是个千古之谜,现世间没有一个专家或爱好者观赏过、触摸过。几百年的追求和探索,至今也未发现柴窑的器物和窑址,甚至一片碎片。 五代柴窑就像无法揭开面纱的新娘,神秘莫测,始终令古瓷器爱好者求之不得欲罢不能,也因此才彰显柴窑的珍贵。但只要它来过,世间一定会有它的影子,总有一天它会像元青花那样,被世人发现并诠释,也许就在雨过天青云破处。。。。。。。
 

 

图片

 

        近日,因在几位网友的空间看到疑似柴窑的瓷器,便向西安学者兼瓷器收藏家王振邦老师请教,王老师研究瓷器四十余年,并倾尽毕生的精力。他向我展示了一件瓷器,说到这个话题,还有个来由;几年前,王老师去参加一个鉴宝活动,突然有工作人员兴奋地跑来,说发现了柴窑,只见一位长者小心翼翼的将一件 瓷器放在王老师面前,说此乃家传的柴窑,王老师仔细观察后说没见过这样的瓷器,主要是感觉它没有瓷器的质感,在场的其他专家也没见过,王老师建议宝主自己测一下有无瓷质,这时现场有位青年人出于好奇就用剪刀去划底部,这一剪下去,不但出现了切口,边缘还有点翻卷,显然这不是件瓷器,那位宝主由于对此物期望值 过高,无法接受 ,扬言活动方损坏柴窑并要诉诸法律。虽然王老师并不担心诉诸法律的结果,但作为一个藏家很为持宝的长者不值。鉴宝的第二天,老师外出途经古玩市场,不经意的发现了这件所谓的柴窑,居然与那位长者的“柴窑”如出一辙,为了警醒那位长者,也为了告诫其它的藏友,老师花100元买了这件“柴窑”。王老师说:“有些专家在判断柴窑时总爱用溥如纸、青如天、声如罄或以一些诗句作为依据,其实,真正的薄如纸的瓷器是没有的,这源于柴窑是御制日用瓷,处于对方便运输和使用的考虑,也不会如纸一样,这个描述不过使用了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

 

图片

 

 这件仿造柴窑其胎质使用了类似树脂的材料制作的

图片

       柴窑,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窑,如今却是无人能解读的“千古之谜”。由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开始,至今六百余年终无定论,先是极少数钟情古物的有闲文人的关注,后是专业的文物考古人士,而今,由于资讯的空前进步,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关注并加入进来。而由于柴窑的标型器始终无法认定,争论一直不断,特别是与地方或个人利益关联起来时,更是难以让一切悬疑尘埃落定。

  

     柴窑有?还是没有?可信的文字记载最早出于<<格古要论>>:“‘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足簏粗黄土,近世少见。” 
        
   

     “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什么颜色?

  “雨过天晴”之色通常大家理解为与蓝天同色。而柴世宗想要的恰恰不是这个颜色。如果他想要天青色,直接命工匠做“雨过天晴”之色足矣,何须加上令人费解的“云破处”三字呢?其实,千百年来最关键的一个字被忽略了,就是一个“破”字。云:非青,天:非白。云“破”处:既不是云,亦不是天。“破”可谓非云、非天、非青、非白之色。柴世宗喜欢的既不是云,也不是天,这才是柴世宗为什么要命工匠做“云破处”釉色瓷器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没有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云破处”是什么颜色,只好留下这个千古之谜让后人去尽兴地发挥,去曲解、去误解,直到现在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有人 认为,“云破处”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颜色,是一种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的青白瓷的釉色。

   关于柴窑的窑址

   学术界也有各种论述,有“河南说”、“景德镇说”、“浙江说”现在还有“陕西说”

  “浙江说”

  “浙江说”从明清时期就已经提出,学者认为越窑在五代、北宋初生产的秘色瓷就是柴窑

  “景德镇说”

  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认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极有可能就是柴窑。赵自强在《柴窑与湖田窑》一书中写道,我们现今所见到的湖田窑器物,其胎骨的超薄度、釉色的光洁莹润、形制的精巧典雅,可以说达到了巧夺天工的高超水平。湖田窑与柴窑关系非常密切,其烧制贡瓷的地方应是史称柴窑的所在地。

  “河南说”

  郑州柴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田培杰翻阅文史典籍,寻找留存于文字中有关柴窑的只言片语。他查询发现,很多考古类、陶瓷类著作中都载明“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

       没有答案的结论

       关于“河南说”,另一些学者认为河南至今没有发现五代青瓷窑址,因此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河南是柴窑产地。“景德镇说”中忽略了时代,柴窑为五代产品,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是从宋代开始的。而“浙江说”,学者们认为文献记载描述柴窑器釉面有开片,而越窑秘色瓷并无开片,同时两个窑釉的透明度也不同。   陕西学者认为,关于《格古要论》中提到的“北地”,推定应该在陕西,  在西安基建工地拾集到一些“出北地”、“天青色”、“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的标本实物,它与现在已经定名的哪个窑口也对不上,而与“柴窑”的记载最为吻合。        关于柴窑的创烧: 柴荣(周世宗)在继位于显德二年二月,三次亲征江淮,收归南唐江淮十四州六十县,显德六年(即969年)大举北伐契丹入侵之敌,收复莫、雄、瀛、霸四州。正欲攻幽州,会有疾,引军还汴梁,寻卒,享年38岁,在位仅五年另六个月。可惜英年早逝。据传说, 后主周世宗正在前线指挥军队打仗, 这时,一个主管烧制瓷器的官员向他请 示御用瓷器的釉色,周世宗柴荣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 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 作将来”。所以,五代的周世宗时期的官用瓷便被钦定为天青色。瓷 器 表面应该是素面,釉色温润纯朴,胎体较薄,就像 后人形容的那样“青如天、 明如镜、 薄如纸、 声如罄”。赵匡胤是柴荣选拔的大将,但在周世宗逝世后不到几个月(公元960年),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得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在平边战略上,仍按照周世宗统一全国既定方针,荡平西蜀、南唐、吴越、破北汉辽兵于幽州。 后周为北宋平定天下,奠定基础,功不可没,这也是柴氏子孙在宋朝一直受到朝廷世袭柴王优厚待迂的理由和补偿。宋承周后,连江山都要夺取恩主孤儿寡妇之手,当然不会舍此柴窑名器,但翻遍宋太祖、太宗两朝内府密档中,用过千古最美的青瓷的柴窑瓷器也实在不多,究竟这批绝代至宝哪去了?其梦幻般的谜底,不外于还在柴窑的督陶官柴氏宗亲手中,众所周知,柴家本瓷器世家,达到雨过天青云破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征,在烧制配方工艺上, 乃高难度的技术是绝不会外传的。 他们乘两朝易帜之间, 在珍藏和转移一些柴窑至宝之后,停下窑口,而宁可世代去守护后周诸故皇陵,部份工人有去钧窑和耀州窑的, 特别是钧窑在以后的烧制产品中,可以找到柴窑的DNA, 但从来没有一个窑口能仿制出柴窑最高艺术水平的,绝代名窑从此昙花一显。到1022年后,宋仁宗朝天下初定,在汝州宝丰清凉寺村一带建窑,几十年的流散,对柴窑已无法再恢复原生产规模,只能部份继承,新定御窑名《汝窑》青如天、明如镜的特色,器型为各种仿古青铜名器款式,瓷器生产在汝窑得到进一度发展,而薄如纸,声如磬的工艺则由定窑继承而青出于蓝!对钧瓷的美丽的釉变也有承上启下的渊源,而独树一枝。
二、古文献对柴窑的四大特征的记载 ,重要文献摘要如下:
1、北宋欧阳修《归田集》(公元1007-1072):“柴氏窑色青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欧阳修生活年代,距柴窑相差不过数十年,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付使(相等于付宰相),散文学家,道德文章为一代宗师,他的话应当可信。

但本人仍有疑问,南宋建国为1086年,是欧阳修死后的事,难道他生前就知道高宗赵构会成立南宋吗?所以古文献所记载的是否都准确,还应当考证。很多著书的专家学者,经常引用这段话,作为鉴定柴窑的依据,

未免武断了些。

 

图片

 

 

2、明?高濂著《遵生八笺》的论官哥窑器
   高子说:“说到窑器,不能不首先提到柴窑、汝窑、官窑、哥窑。但柴窑瓷器我未曾见过,而且众说纷纭。”有人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簿瓷。”
3、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论柴窑瓷: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荣所烧造,故谓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 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
4、明嘉靖朝严嵩父子,假天子之力,收罗几十年不过几件柴窑残件。
5、清宫亦曾收藏过几件柴窑,乾隆皇帝有咏柴窑诗数首。

     这些文字记载的信息无外乎围绕着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十二个字的民谚了。诸多专家名 人也是根据这十二字的传言来研究“柴窑”,来著书论“柴”的。众所周知;传言有它的缺失性和误导性。在我看过的论“柴窑”的文献中,无论是宋朝和明朝清代,都没有一个专家是见过真正“柴窑”的。都是根据传言来著书论“柴窑”的,于是,一代代误传到如今。 

 

     

             现在有不少人都称自己持有柴窑,其理论根据就是那四句名谚,但各有差异,各执一词,更像是盲人摸象,唐末瓷器除大量的日用瓷(包括玩具)外,还有部分礼器瓷(主要是礼佛器)和极少的陈设瓷。世宗柴荣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虽不是出身显贵,但追求正统,这可以从他命重臣王朴修定礼乐可知,因此他用的祭器应为铜玉之类无疑,而不会用瓷器替代(南宋因南渡仓促,大量铜玉礼器遗失,不得已才以瓷制品代之)。而对于礼佛,世宗相当不热心,他登位不久即大量裁减寺庙,不太可能让御窑生产礼佛器。至于陈设瓷,则更无可能。后周由郭威始就力戒奢华,郭威还当众摔碎一批珍玩以明心志,承他衣钵的世宗,“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见<<资治通鉴>>),也定不会弄些淫巧之器置于殿堂案头。所以柴窑主要品种可以肯定地说是碗、盏、盘、洗之类的日用瓷。确定柴窑是御制日用瓷,就可以进一步推测它们的大致样式。从这一时期越、定、邢、耀州黄堡等窑口的考古资料分析,柴窑器的主要样式应为仿金银器。这与其替代金银器的生产目的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都是一致的。而以瓷艺模拟金银器在唐末就渐成风尚,随着择土、炼坯、成型、施釉和烧成工艺的逐渐进步,到五代时仿金银器的瓷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结合古窑址发掘研究成果判断,柴窑器应多花口、器壁起棱,圆器圈足,施满釉或满釉擦足,烧制方法为单件匣钵,满釉支条、支钉、托珠、砂粒堆支烧、铺沙垫烧或擦足垫烧。成品廓线秀挺、釉面光洁,美观与实用并重,在盛唐的雍容朴拙至两宋的恬淡秀丽之间形成精彩的过渡。

 

   需要说明的是柴窑为宋后的称呼,后周时称为“御窑”,这是一个可信的说法。在柴皇当政之时,断不会以其姓氏呼为窑名。赵宋天下是谋夺于柴周孤儿寡妇之手,史称柴氏称帝入宋,故宋王朝对柴氏应具备起码的礼节性的尊重,即使在较不正规的场合,有可能以“柴窑”指称后周时的御用瓷,但在较正式的文献中,也当不会出柴窑之称。

        所谓欧阳修<<归田集>>中“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之句来历可疑,不应采信。 北宋之后,金、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对文化传承多有冲击,其间南宋偏安一隅,文人雅士或有昵于玩古者,多推崇三代青铜器,而对年代较近的瓷器的玩赏,主要是两类态度:一类是寄寓对故国的怀念,对北宋的汝、官相当热衷;一类是对瓷器工艺品化的追求,其时修内司官、郊坛官、龙泉等窑大量烧造陈设类瓷即为满足这一需求。当时对日用品类瓷器的关注很少。 及至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基本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从皇室到基层文人对艺术品的兴趣大增,而由唐末到明初,四百多年过去,战乱使易碎的古瓷器变得稀少而珍贵,加之制瓷工艺的巨大变化导致瓷器的风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宋时作为日用品而未被重视的器物也升华为古艺术品并被加以分类赏鉴。<<格古要论>>对古瓷器的分类,其实相当粗朴,其中如“象窑”、“董窑”并未被后来的古玩家所采用,而柴窑的概念则一直为后世所用,首倡之功,实不可没。

        这样,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后周世宗命设窑烧造御用瓷器,时或呼为“御窑”(也可能是其它称呼),后周为宋所代,“御窑”自不能再称,至金、南宋、元,“柴窑”称谓慢慢成形,到明之后,古瓷已拥有艺术品的地位,在最初的分类中,柴窑就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突出地单列出来,到了明末,其特征描述已相对固定了。我深信,以求实探索的精神去对待祖先留下的古陶瓷文化,总有一天,人们会拂去这层困扰千年的新娘的面纱!

 

看看谁更接近真相

 

1).雨过天青觚:这件器物高度29cm,宽度17cm,厚度很薄,素胎不足2 mm。颜色由紫、蓝紫色、月白、淡青混合而成,并且渗透着玄妙幽深之色。这件雨过天青觚是1998年被发现的。于2005年经英国奥克斯佛特(译音)大学的有关机构进行了加热高温探测试验检查,得出了科学的鉴定结果。珍宝确为700年至1100年前烧制的,这和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基本一致。这所英国大学的相关机构以科学鉴定的实践成果和经验著称于世。为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品进行过很多科学鉴定。这次科学鉴定的结果,对“柴窑”的推断表示了明确的支持。以下,从这件雨过天青觚的柴窑具有的特征而进行的考察。国内收藏界却对此反应冷淡。
 

据日方介绍说,大约600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

12年前,对中如云见到青百合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并疯魔了一般迷恋着它。据说每当台风过境、骤雨初霁之时,对中如云都会拿着青百合花瓶的照片或实物飞奔到室外,对着天空仔细研究。他还遍访了世界各地的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历史文献对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描述。

图片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陶瓷鉴定专家认为,它就是一个孔雀绿的康熙花觚。花觚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形古朴典雅。有4点质疑之处:一:来历,日方称,这是明朝皇帝赐给当时的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曾经派郑和出使日本,确立宗藩与册封关系,赐足利义满金印一枚,还曾先后赏赐足利义满冠服、锦绮、纱罗等礼品,但惟独没有赐瓷器的记载。二:重量,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官窑,据记载,五代的窑器最薄的达到0.15厘米,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在这一点上显然会更加出色。这件青百合花瓶高292毫米,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但日本方面并没有公布这件器皿的重量。这显然也是一个遗憾———因为重量也能从某一角度对“薄如纸”进行解读。三:声音,此次展出时,这件青百合花瓶始终被封存在一个玻璃罩中,即使是被日方请来的两位中国专家,也无缘与花瓶进行“亲密接触”。所以,除了无法了解瓷瓶的重量,专家们也无法对柴窑的另一特征———声如磬进行判定。四:颜色,据悉,在对中如云先生12年前见到这件花瓶后,就被其独一无二的青色所打动。但有记者发现,在同一角度、同样灯光下,对玻璃罩中缓慢旋转的瓷瓶进行拍照,花瓶在图片中呈现出的颜色不尽相同,有的偏青,有的偏蓝,有的偏紫。对此,日方表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图片

 

 

  2).陕西学者认为:五代北地窑天青釉剔刻花牡丹纹双流壶 就是柴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产自越窑的秘色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王振邦老师收藏的包银边影青釉碗(景德镇湖田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