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英布的淮南国到刘长的淮南国

 昵称503199 2012-07-31

从英布的淮南国到刘长的淮南国

 

1·淮南王英布之死

英布,古六国人,秦时受过黥刑,故世人称其为“黥布”,被征为骊山囚徒,后来逃亡于江湖,聚众数千自为首领。陈胜、吴广起兵时,英布也树起反秦旗帜,之后率众投奔楚人项梁,项梁死,又归属项羽。亡秦后,项羽以英布功在诸侯之上,乃以淮南、江西之地封之,立为九江王,国都建在英布的故乡(今安徽省六安市地区)。楚汉相争,英布归汉,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淮南王。

英布在淮南国,平时对刘邦极其恭敬、顺从,岁岁朝觐、纳贡,不敢违礼。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杀了功臣韩信,英布心中深感不安。刘邦又杀了彭越,并把彭越的尸体做成肉醢派人送入淮南,英布大为震怖。

英布有一个颇受宠爱的美姬,因为有病常去医家求诊。淮南国的中大夫贲赫恰巧与医家为邻,遇见美姬,便乘机向她讨好,送了一些礼物给她,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女人巴结英布。美姬得了好处,即在英布面前称赞贲赫的为人。不料这却引起了英布的不快,他怀疑这个女人可能与外人有不正当的关系,就把她抓起来,进行严厉的拷打盘问。这个情况让贲赫知道了,自是大为恐慌,他知道英布性情刚烈,不敢前去辩白,又害怕最终会祸及自身,只好逃出淮南国,跑到京城告了英布的诬状,说他在淮南有谋反之举。

刘邦招集朝中诸将,告诉他们英布也在谋反了,问他们怎么办。这些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自是个个踊跃,要求立刻发兵淮南国,活埋英布。于是,刘邦组织起讨伐大军,由他亲自统帅,杀气腾腾地扑向淮南。

自贲赫逃亡,英布也料定了淮南国必起祸端,韩信、彭越的下场在前,他当然不能象他们那样束手待擒。为了争取生存,他只能毅然起兵,奋命一搏。当时的情况是,刘邦的京城在淮南国的西北侧,两地之间还夹着荆、楚二国,此二国皆是刘邦的宗族成员充任诸侯王。英布先出兵攻打荆国,一战而击杀荆王刘贾。接着又挥戈再取楚国,把楚王刘交吓得弃国狂奔,不顾一切地逃命去了。

英布一举扫平两个宗室诸侯国,而后迎击刘邦的朝廷大军于蕲西(此地在今之湖北东部),与之列开战阵。在汉代,诸侯王所蓄之兵是受汉廷限额的,英布仓促起事,根本来不及扩充兵员,因此当时淮南兵甚少而汉兵极多。但是,淮南兵虽然很少,却显得将士精壮,军容威武,强盛的气势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队,使刘邦看了不免为之胆寒。

激战展开,英布披坚执锐奋勇冲杀,只身劈开汉军人潮直取核心,亲手击伤刘邦。然而,双方兵力悬殊毕竟太大,英布虽然骁勇,却无奈汉军人众,终不能遽然取胜。后来,淮南军且战且走,翼图在运动中寻找更好的战机和有利的地形。不料于此之间,军中混入了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此时吴芮已死)的奸细,诱导英布放弃对抗误走番阳。

公元前196年岁末,英布在番阳被人刺杀,淮南军即告瓦解。

 

 

 

刘长之死

                                     

在汉代淮南国的历史上,经历过英布、刘长、刘喜、刘安四代淮南王。英布以功立国,刘喜一时过渡,刘长、刘安在位长久。除刘喜短短几年就离开了淮南国外,其他三位皆在这个爵位上不得其死,罪名都是“谋反”。在封建皇权制度下,“谋反”为大逆不道之重罪。在后代犬儒的思想意识里,只要被君主加以“谋反”罪名的人都是不能宽宥的。千百年来,人们在谈史、论史的时候,只要言及“淮南王”,就必然想到“谋反”,大多认为英布、刘长、刘安都是可耻的谋反者,不足言道。但是,以西汉前期当时形成的史书,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个观点是有失于人云亦云、不辨是非的,是不能成立的。特别是所谓的刘长“谋反”,所有的历史资料都无法找出实质的东西。

实际上,刘长是汉文帝刘恒的亲兄弟,两人的关系一直处在良好状态。刘长既没有流露过觊觎皇位的意思,也没有表示过对刘恒有任何不满的情绪。刘长一案之所以酿成,乃是出于汉廷大臣的诬告与罗织。

一、刘长的身世

公元前196年岁末,淮南王英布在番阳被人刺杀。淮南国落到刘邦手上,遂以自己最小的儿子刘长替代为淮南王。刘长的出身与赵王张敖有关。

公元前203年,张敖子承父业袭爵为诸侯王。当时汉室粗定,刘邦需要拉拢各方势力求取稳定,见张敖年轻,就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他。公元前201年,刘邦自平城解围后经过赵国在张敖处休息。张敖卑谦地待以翁、婿之礼,而刘邦却叉腿箕踞,对张敖颖指气使,呼喝漫骂全无君臣礼仪。赵相贯高和赵午等人都是赵国老臣,对刘邦的举止行态看不下去,就在背地里说了一些气话。《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其事云:“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余,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言!’”

当时贯高等人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无举动,见张敖态度如此,其后再无他言。第二年刘邦又来赵国,张敖一如既往,还是毕恭毕敬地招待、服侍他,并把自己平时宠爱的一名姓赵的美女送给他伴宿。刘邦走后,这位赵女有了身孕,张敖再也不敢染指,就另筑宫室把她供养起来。

公元前199年,贯高被仇家检举,指控他曾与张敖策划谋杀皇帝。刘邦得报,不问青红皂白将赵国君臣一网打尽,全部投入诏狱,那位怀孕的赵女也在其中。贯高在狱中,被“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全身的皮肉被摧残得支离破碎,以致在施加刺剟之刑的时候,竟再也找不到一点完整的部位可以下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尚被如此折磨,其他被捕者的境况就毋庸描述了,有些人实在难以承受,只得以自杀求取解脱。

那位怀孕的赵女,为能活命,将自身侍奉过皇帝,并怀有皇帝骨肉之事告诉了狱吏。狱吏将此事禀报刘邦,刘邦不予理会。赵女有个弟弟名叫赵兼,找到辟阳侯审食其,将其姐身怀皇帝骨肉的事说出,央求转告皇后吕雉,再由她向皇帝说情。审食其向吕雉报告此事,吕雉断然表示不予帮忙。审食其见吕雉态度如此,对此事也就撒手一丢,不再过问。赵女在狱中盼救无望,害怕以后也会身遭酷刑,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狱吏将遗子交给刘邦,刘邦见到自己的骨肉倒是未予拒绝,他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刘长”,令吕雉收养宫中。

刘长的“长”字是“张”字的一半,刘邦之所以给孩子起了一个这样的名字,明显带有调侃的意味,这其实也正好反映了刘邦玩世不恭的性情。公元前196年,刘邦先是下诏废黜英布的王爵,同时册立刘长为淮南王,而后发兵征讨英布。待英布遇刺身死,淮南国的土地就全部赐给了刘长,是时刘长年仅三岁。

二、刘长的事迹

在刘长的时代,淮南国的国都称之为寿春邑,所辖之地依然是以前英布时期的疆域,即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五十县,北起安徽的淮河,南至江西的赣江,西起湖北的汉水,东至江苏的高邮,版图覆盖了安徽、江西、湖北的大部分地区,边缘涉及河南、湖南、江苏诸省。境内广布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泱泱一片、纵横千里,疆域之辽阔在汉初的诸侯国中首屈一指。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

南越国在淮南国之南,其疆域主要在今之广东地区,乃为秦王朝遗留的一支南征军自建,在公元前二世纪前期异常强盛。国主名叫赵佗,刘邦曾派遣使臣陸贾前往劝说他臣服汉室。赵佗对陸贾嗤笑道:“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见《史记·郦生陸贾列传》)强硬地拒绝称臣。刘邦允其剖符通使,以邻国关系平等交往。此后,南越国又自上尊号称赵佗南武帝,曾经发兵进攻长沙国,连取数县。长沙王不是对手,汉王室也无人敢撄其锋。

对这样一个让汉廷望而生畏的强悍势力,刘长却能以自己封国的有限力量将其打败,虽然实际上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这毕竟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汉文帝二年(即公元前178年),刘长年方二十二岁,从这个重大事件上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刘长是一个具有才略胆气的人,非同一般膏粱子弟。

刘长幼年被收养宫中,宫廷里优越的生活使之成人后体质强健,力能扛鼎,而吕雉的品质影响又使他养成了冷酷好杀、暴戾刚烈的性情。吕雉死后,朝中大臣和刘邦孙子刘章等人清除了吕雉扶植起来的诸吕势力,并杀掉了吕雉所立的伪少帝。是时刘长年方十七岁,曾有人提议由他继承帝位,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刘长根底不好,又出于吕雉翼下,怕他一旦为帝不能善待众臣,因此而最终选择了代王刘恒。这就是说,作为刘邦的儿子,刘长曾与帝位失之交臂。

刘长为幼年失母之事一直衔恨审食其。打败南越国的第二年,刘长入朝奏事,袖藏铁锥造访审宅。待审食其遵照礼节出门恭迎时,突然掣出铁锥将其打死。而后刘长自投文帝处,为击杀审食其之事陈说了一些理由。文帝未予追究,只叫刘长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打死一名朝廷大臣的事就这样不疼不痒地过去了,刘长没有遭遇任何麻烦,可是仇恨的种子却自此播下,审食其的子孙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件事。当时的人们谁都不会想到,经过半个世纪之后,这笔恶帐竟然酿成了一场灭顶之灾,无情地降临到刘长的子孙们的身上。当然,这是后话。

三、刘长的冤案

刘长与文帝刘恒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本来关系甚好。文帝登位时,手足多被吕雉贼残而亡,唯剩刘长这么一个小弟,因此待之甚亲。每次兄弟相逢,文帝总是与刘长行则同辇,食则同席,不拘君臣之礼,直接以兄弟相称,并无猜忌。审食其一案发生后,刘长认为母亲之仇已报,不肯再当诸侯王,曾向文帝提出请求,願以布衣的身份去母家原籍真定为母亲守墓,文帝未予许可。刘长回到淮南,偶染疾病,文帝曾亲制枣脯令人送去,为之调养;淮南南部边界再次发生战事,文帝又叫朝廷调拨布帛数千匹,慰劳淮南国的参战军民。

公元前180年,淮南相张仓迁入汉廷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又升为汉相。张仓任淮南相时,不知刘长如何得罪了他,待他升为汉相之后,就开始谋害刘长。他与御史大夫冯敬勾结,扑风捉影,给刘长罗织了六大罪状:

一 ·僭越,出入用天子仪仗——使用了文帝赐给的黄颜色的幄盖。

二 ·蒙蔽圣恩,不恤民众——某次不肯接受文帝的赏赐。

三 ·不尊天子,擅自为政——在封国里自己任用官吏。

四 ·招降纳叛,图谋不轨——收容的宾客里有某地的逃亡者。

五 ·无视汉法,公然叛逆——自作主张赦免被朝廷定为死罪的人。

六 ·勾结敌国,蓄意谋反——淮南国有人去过闽越和匈奴地区。

这六条所谓罪状,并没有一条具备实质的内容,全是以扑风捉影、罗织周纳所定,而张仓、冯敬之辈却是以此作为凭据,一口咬定刘长在其封国之内蓄谋已久、反形已现,呈请文帝立即将其削去王爵、斩首示众。本来很有悌爱之心的文帝与这位小弟的感情一落千丈,但对如何处置刘长却一时难下决心。

公元前176年,有迎立之功的刘章死,汉廷发兵十万讨伐刘章之弟济北王刘兴居,首开武力镇压宗室诸侯王之先例。此后,张仓、冯敬又连续三次上书切奏,再度提出一定要除掉刘长。文帝终于被煽动起来,于公元前174年,给汉廷下达了治办淮南之狱的诏令。这时,刘长得到了消息,既没有武力反抗以图自保,也没有消极逃避,为了表示自身清白,也为了不累及无辜,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只身自投汉廷,任凭处置的道路。刘长这一个颇俱英雄气概的举动,丝毫没能感动汉廷政客们萌发良知。他从淮南国赶来,一入长安,立即被张仓、冯敬等人拘禁。酷吏们就此扑向淮南国,把国中平时与刘长关系亲近的官吏士民一网打尽,又以谋反的罪名将这些人全部处死、灭族。

古都寿春陷入血雨腥风之中,淮南国终于又被颠覆了!文帝下诏取缔了淮南国,将其四郡之地直接收为皇家辖地。对刘长这么一个唯一的亲兄弟,文帝不便言杀,只好褫夺了他的王爵,锁入囚车,押送四川流放。

四、冤案的结局

刘长冤案确立后,汉臣之中当时就有人为之不平。如学者贾山曾上书言刘长并无大罪,宜取消流放急令返京。中郎袁盎也说刘长的过错只在行事骄横而已,这是由于皇帝对小弟过于宠爱、放纵之故,被娇惯出来的毛病。袁盎还指出,先前的淮南相没有好好地辅导淮南王,实际上这还是张仓的责任。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袁盎之言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

当是时,汉廷对“谋反”罪的态度一贯是绝不容情的。如果当时刘长真的谋反,贾山、袁盎断不敢如此多言。因为此时发表异论,可能有“同党”之嫌,被牵连抄家、杀头灭族都势所不免。贾山、袁盎之所以敢言,这足以说明当时所谓的刘长得“谋反”,实质上是人所共知的子虚乌有。遗憾的是,这一次文帝却没有采纳善言,只是强硬地表示:我就是要狠狠地整治刘长!

流放途中,刘长在槛车中痛苦不堪。他实在熬受不了这种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便对随行的侍者说了一些懊恼的话,然后开始绝食。当槛车传送到雍县时,该县县令带着饮食前来参拜,发现刘长已死,急忙向朝廷作了报告。

文帝得知刘长死讯,倒也不免堕泪。但是没有采纳袁盎惩办元凶的建议,只是把罪过归咎在沿途传送槛车的县令们身上,叫朝廷将这些人全部斩首示众。

刘长是一个实无罪衍而惨遭陷害的诸侯王,死时年仅二十六岁,他的不幸博得了广大士民的同情,因此民间有一首民谣如是言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文帝听到了这样的民谣,乃以周公杀管叔、蔡叔之事解嘲,申明自己没有贪图淮南国土地的意思,处置刘长实在是出于公心。后来,袁盎又提出了欲掩天下之口,应当照顾刘长遗孤的动议。于是公元前172年,文帝又下诏恢复刘长的王爵,追谥为“淮南厉王”。刘长有四子,当时年龄尚幼,文帝全部赐予侯爵。

综论

除了开篇所言,刘长冤案之所以酿成,其实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使然。

汉王朝初肇时期,由于前代体制的影响,诸侯王与汉帝是同享天下的一帮人。除了京畿之地,国家的版图,大多数都是诸侯王们的封疆。如《汉书》记载:“汉兴,大封诸侯王,连城数十。”从公元前202年刘邦无故诱捕、废黜楚王韩信起,汉王室就开始用压榨、迫害和杀戮的手段与诸侯王争夺土地。到了吕雉时期,异姓诸侯王早已诛戮殆尽,压榨、迫害和杀戮的对象开始转为宗室诸侯王。吕雉所清除的这些诸侯王,却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亲生骨肉。

文帝时期,汉廷的臣僚中儒生阶层逐渐抬头。儒生们厚古薄今,推崇皇权至上的意识,处处声张要维护皇室利益,对诸侯王则抱以压制、削弱的态度,由此而大力宣扬朝廷大、诸侯小的主张大力宣扬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

朝廷上由儒生们营造起来的如此气候,当然要影响到汉文帝的施政,从而影响到他与宗室诸侯王们的关系。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于是就发生了文帝先剿灭侄儿济北王刘兴居,而后对亲兄弟反目,无端加害于淮南王刘长,指其蓄意谋反,然后夺取淮南国为朝廷所有的历史悲剧。

有儒生贾谊者,曾在刘长刚刚死去之后就给文帝上书《治安策》,集中表达了这一层思想。贾谊认为,朝廷对诸侯王的封疆过于广大,有违古代封建制度,诸侯王势力过于强大,就会发生叛逆行为。贾谊不仅把刘兴居说成谋逆,还把刘长的冤死也说成谋逆,乘机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汉文帝毕竟比较心慈,并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意见,待到贾谊死了以后,他就下诏重建了淮南国,并封赏了刘长诸子。

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