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天雷教育 2012-07-31

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李洪山

 

崔允漷教授在其专著《有效教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认为当把教学实践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后,教师教的行为就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展开为两大问题:一是怎样教的有效,二是怎样教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三大类,九种具体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类表

 

行为指向

行为类别

决定因素

主要教学

行为

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

呈示行为,如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示等

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质量,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事先准备程度

对话行为,如问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讨论等

指导行为,如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等

辅助教学

行为

课堂中的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学机智

有效的课堂交流

课堂强化技术

积极的教师期望

课堂管理

行为

课堂中的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

课堂规则

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经验与专业技能,人格素养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时间管理

 

主要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作为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发生的主要行为,这种行为是以目标或内容为定向的,它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和指导三类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指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师行为,它是以学生或具体的教学情境为定向,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等四类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是教师实现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它主要涉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与预防两类行为。

宋秋前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具有以下特点:(1)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和问题,严格按照预设的过程、问题、细节,引领学生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不同,“跟着学生走”的教学则是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设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动态生成课堂资源、教学细节和程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和目标任务,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你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我就讲什么,你教材里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至于教材教完后,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则是很少考虑的。用教材教则不同,它把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的目的是用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而不是教材是否教完。有效教学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晓端等认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开放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 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用情感性行为。(2)个体适应性特征。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下列途径表现的: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等。(3)反思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反思性特征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方式表现。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链接。(4)解放性特征。即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力,教学中的赋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规律来学习;二是接纳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过程。  【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发表于《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台湾学者林进材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20条有效的教学行为:

(1)清楚地界定教学目标

(2)熟悉教学内容与策略

(3)具备有效教学沟通能力

(4)善用教材、充实教学內容

(5)了解学习者的特质

(6)拟定认知反省策略

(7)兼重高低层次的目标

(8)评鉴学习者的理解作为适当回馈

(9)评鉴学习结果以形成新的教学计划

(10)反省思考自己的教导活动

(11)有效连结学习概念

(12)转化抽象学习活动

(13)配合各种发问技巧

(14)兼顾课程衔接问题

(15)教学表征清晰流畅

(16)适度激发学习动机

(17)善用各类提示言语

(18)赞美批评交互运用

(19)整合接纳学习互动

(20)掌握胳臂学习情绪

还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认为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包括3类8个因素(即实质性互动行为———积极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创造更适应教学的教学模式,提供实质性反馈、复习方式和内容;维持学生专注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引导学生的专注;教学的计划与反思———课前与课后思维)【白益民:《高成效教师的行为特征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