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闲话”

 五味品 2012-07-31

“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就是上海话。“上海话”这三个字用上海话讲,就变成“上海闲话”了,“说话”则叫“讲闲话”,这个“闲”是外加的一个音节,没有意义。在上海方言里是没有单音节的“话”字的,只要是嘴巴里讲出来的,无论讲什么意思,即使是郑重其事的要言警句,都是“闲话”。上海话中有许多类似增加音节却没增加信息的情况,如,“3元”这两个字用上海话讲,就变成“3块洋钿”了,这个“洋钿”是外加的两个音节,也是没有意义的。

    上海话非常有特色,这是由上海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的独特机遇所决定的。1843年上海开埠,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上海渐渐地成了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阿是”苏州人,“阿拉”是宁波人,“木佬佬”是杭州人,“吾伲”是本地人!上海话不是上海方言。上海方言是本地话,上海周边的人讲的话。上海话是上海开埠后,五湖四海的人来到上海,在彼此交流中融合本地话产生的,是周边的人和市中心的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属于吴语的一种,也有人称其为沪语。

    上海话鲜活生动,如形容圆有“的粒滚圆”,形容脆称“刮辣松脆”,形容烫说“热丝普烫”,形容青为“碧绿生青”。上海话有些字使用频率甚高,且能起到十分独特的作用。例如“吃”字便是如此。其含义宽泛,“喝”也叫“吃”,比如,“喝茶”、“喝酒”、“喝咖啡”说“吃茶”、“吃酒”、“吃咖啡”。而且引申很广,比如,敢于碰硬谓之“吃硬”;被对方压倒谓之“吃瘪”;碰到十分棘手难处的事情称为“吃酸”;被迫接受对方的条件称作“吃进”;两头受气称“吃夹档”;受上司或长辈训斥称为“吃排头”;对没有把握的事称“吃勿准”;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谓之“吃花功”;讨人喜欢称“吃得开”,反之,不受欢迎称“吃勿开”;受责挨打谓之“吃生活”;开车遇红灯称“吃红灯”;遇到困难,对付不了称“吃勿消”;看中外貌称“吃卖相”;坐牢谓之“吃官司”;学习成绩得了一百分谓之“吃一百分”;所担负的责任艰巨称“吃重”;摸清情况称“吃准”;调戏妇女称“吃豆腐”;胡萝卜“吃”夜盲症的;等等。

    南北语言在上海交汇,使上海话里常用词多样化,同一种东西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同一个意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比如,说“死”,就有“弹老三、翘辫子、一脚去、上西天、上西宝兴路”等;表示“全部”就有“一共、一总、总共、共总、统总、拢共、一共拢总、一齐、一齐辣海、一齐拢总、一齐拉起、一齐勒化、一塌刮子、夯布朗当、国落三姆”等;表示“很”的副词,就有“交关、侠气、穷、老、哈”等多种表达方式。这是上海话包容度、自由度大的一种表现,它使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容易听懂近于家乡话的上海话,又如,下面六种说法都可以的:“买好小菜拨伊吃”、“买拨伊吃好小菜”、“买拨伊好小菜吃”、“买好小菜伊吃”、“好小菜买拨伊吃”、“好小菜买伊吃”。海派文化包容并蓄纳百川,由此可以窥豹一斑。

    上海话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语,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在日常会话中熟极而流,脱口而出,但有些词汇却很难从字面上琢磨,有些用语的准确意思甚至很难用其他语言表达。这是海派文化的象征之一。

    比如,上海话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精灵的“门槛精”就是典型的外来语和上海话的融合。“门槛精”的含义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就不伦不类,望文生义怎么也说不通。因为“门槛”是无所谓精不精的,“门槛”只有高低之分而无精明之意。其实,这里的“门槛”仅仅是一个注音而已,指的是“Monkey”- 猴子,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典型的洋泾浜英语。所以,上海话“门槛精”其正确的解释就是英语读音的中文译名,再加上一个汉语词根,其含义就是“猴子精”。你想这猴子多精灵啊!加上《西游记》里的孙猴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而在英文的翻译中,孙悟空就被称为是Monkey King,意指猴子王。因此,“门槛精”一词自从上海开埠以后随着外来语的进入就一直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刁钻精明 — 你这个猴子中的王!

   “阿木林”命里五行缺木,所以伊拉爷娘在伊名字里厢加了交关木头。“阿木林”从乡下到上海混饭吃,被上海的五光十色搞得七荤八素,闹出不少笑话来,成了上海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而渐渐地出了名。因为“木”(moke)和上海话里的“漠知漠觉”谐音,所以人们逐渐叫上了口。于是,“阿木林”就被用来形容不谙世道、做事不灵活、反应迟钝的人。“阿木林”虽是句贬人的话,倒是带有调侃的意思,对陌生人一般不会这样叫。如果你是外地人,上海人有天这样叫你,说明他有点认同你了,接下来他往往会给你些有用的建议。若说是骂人的话,也只能算是骂进不骂出。阿三老婆和邻居讲:“阿拉窝里厢只阿木林十三点兮兮格,非要帮人家做红娘,倒贴子交关钞票,钞票作孽啊!”

    瘪三:beggar sir的音译,亦说源于penniless,还说由洋泾浜英语beg sayempty cents而来,这几种说法读音都相近,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大都极瘦,于是被称为“瘪三”。租界里的小瘪三都会用英语乞讨,他们自编的顺口溜既押韵,又让洋人忍俊不禁:“No Papa no Mama.No Whisky soda!”(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威士忌苏打。)  

    肮三:口语,无明确文字对应,出自英文on sell。on sell意为减价贱卖,但凡on sell,是指推板来西格么事,蹩脚货打点折扣哄人来买。用on sell形容不到位,不尽责,事情让人感到棘手,不好办,或者是某个人让别人感到不爽,不好相处等,十分生动,且很幽默。

    十三点:也说“十三”,是流行较广的一句俗语,用来形容言语、行为不正常的人。出典释法不一,难以准确释义,捉摸不定,有时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本身就有点“十三”,或许是一种隐语。一说源于钟表。“点”是ding的音译,原指钟声,老式的自鸣钟,到点报时,一点一响,十点十响,敲出十三响来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点”指那些“脑子有毛病的人”。一说源于 society。在交际场上,大家都带着假面具,不肯以真相示人,偏有心底坦白、口没遮拦的人直说老实话,就被看作反常的人,被叫做“十三点”,成为交际场上的笑柄。一说隐指“痴”。“痴”字的笔画是十三,说“十三点”就是说他痴头怪脑,言行不合常理 。还有释为“梁山伯”的。“梁山伯”是吴语“两”、“三”、“八”的谐音,三个数加起来是“十三”,他的书童四九,两数相加也是“十三”:主仆一对“十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朝夕相处,十八相送,情深意切,祝英台的示爱那么露骨,可是梁山伯一个榆木脑袋就是“拎勿清”,不是“十三点”是什么?“十三点”竟能攀附上传统悲剧“梁祝”,这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表现力。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十三点”,其含义之丰富,色彩之多变,使用之灵活,繁复如千层酥。“拨勿通”、“拎勿清”,可称为“十三点”;做事“毛毛糙糙”、“脱头落胚”可称为十三点;神经兮兮,可称为“十三点”;故作憨态,也可称为“十三点”。赵薇扮演的“小燕子”,恐怕是“十三点”的标准模子,荧屏上搔首弄姿,疯疯癫癫,时而尖叫连连,时而哈哈大笑的女主持也是不折不扣的“十三点”。如果你只会用“十三点”来骂人,那你还算不上是真正会说上海话的人。“十三点”有时还表示亲密的昵称,多出女子之口,且多用于熟络乃至亲近的男子。如果恋人或者夫人娇嗔道﹕“侬拿出嘎许多私房铜钿拨阿拉姆妈去用,嗲弗煞了,侬个只十三点!”他会浑身骨头酥特半爿的。如果你向一位漂亮女士献殷勤,那位女士朝你嫣然一笑,樱唇吐出“十三”二字 — 那可不是骂你,而是表示对你有好感,你可以进一步“十三”。你愠怒发嘎,叫拎勿清,那你可真成“十三”了。上海人相骂,一般不会五斤夯六斤大动肝火,所以沪语是用“相骂”而不说“吵架”,“吵架”动用木器(家什),不就有了武的意思了吗?上海人相骂交手,总是不阴不阳地“笃”你几句,甚至不明说“十三点”,只是暗损你“十三点”,如“B拆开(13)”、“电话听筒(老式电话听筒上下小孔加起来一共有十三点小孔)”、“下半日一点钟”、“愚园路(繁体字三个字都是十三划)”……被骂的人要怔一下才会悟过来。绝妙的“十三点”要用的的刮刮的上海话才能细细辨认出内里如千层酥样层层叠叠的语气、语境、语义,若用字正腔圆的北方话,“十三点”就跑了味。

    上海话个性鲜明,口语性质极强,表达十分灵活。很多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却找不到恰当的文字来加以书写,难以用文字来加以准确地解释和概括,可以意会,无法言传,其传神的动态表达方式蕴含了无限的韵味。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随处可见,但又不落痕迹,实在很有意思,很有魅力,但也令外地人挖塞,侠气切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