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石

 寒江读舟 2012-07-31

宋·杜绾《云林石谱》)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浇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一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州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然耳。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又乡人王廊夫亦偿携数块归,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方知有数种,不独白绿耳。

注释:

①英州含光,真阳县——今广东韶关地区英德县为宋代英州。英德西约25公里到浛洸,为宋代含光。英德县东数十公里为真阳地区。

②鉴物——如镜子一样可照器物。

③海外辽远——杜绾将广东指为海外,意为遥远之意。

④贾人——贾音古,商人。

⑤山谷——宋代黄山谷即黄庭坚。

⑥象州太守——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象州县。当时的象州、象郡辖阳寿、来宾和武仙三县。

英石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通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而面有光,可监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只可置几案。

——明·计成《园冶》

  英石又称英德石、英德太湖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而得名。英德县地处粤北山区西南部,岩溶地貌发育,裸露的石灰岩石山耸峙地面,风景奇丽。崩落下来的岩石,有的散布地面,有的埋在土中,经过流水的溶蚀,年长日久,就风化成各种形态奇异,花纹错杂的石块。

  英石以灰黑色为多,间有白色,与灵壁石之成分,成因相同,石质坚硬,体态嶙峋,棱角纵横,纹理细腻,具天然的丘壑皱,线条曲折多变。瘦、皱、漏、透固然是评价英石的标准,但体态丰满、润泽者也可成为欣赏佳品。

  英石早已被开发利用,目前年产量近千吨,远销国内处。杭州有一块英石价值达50000元。

——《中国观赏石》

层恋叠嶂的英石

  “奇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这是明人江桓在获得三峰英石之后发出的赞叹。英石亦为四大名石之一,因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英德山一带而得名。它开发比较早,在北宋人赵希鹄的《洞天青禄》、杜绾的《云林石谱》中即有著录。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写道:“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然匠者颇秘之。常时官司所得,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

  英石与灵壁石同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但硬度不及灵壁。英石分为水石、旱石两种,水石从倒生于溪河之中的(山两兔)岩穴壁上用锯取之,旱石从石上凿取。一般为中小形块,但多具峰峦壁立、层峦叠嶂、纹皱奇崛之态,古人有“英石无坡”之说。英石色泽有淡青、灰黑、浅绿、黝黑、白色等数种,以黑者为贵。由于当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雨水充沛,山石极易被溶蚀风化,故石表多深密褶皱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等状。英石颇具“皱、瘦、漏、透”之状,多峰峦,且有嵌空石眼,玲珑宛转,精巧多姿。英石质坚而脆,扣之有共鸣者为佳。

  据《清稗类钞》载,清乾隆时德清徐某曾去考察当时英石开采情况。他登上城南门,只见大山如屏障四遮,小山若峰刃矗立,山中皆可觅得英石。石工们入山择其形势适用者凿取,大者充园囿中假山之用,小者充作清供,或盆景假山、砚山。亦有将不适用的大石切剖为几段的。城中有数家肆专营英石生意。徐某在当地目验了很多英石,勤俭中最厅者有三峰:一为盐商吴某所藏,高一尺五六,广三尺余,千峰万嶂,长亘连绵,底部才有一斜坡,似山脚临水,宛然衡岳排空,汀江水绕,石壁上镌有“南岳真形”四个豆大八分书,十分苍老工致。一为两淮盐运使赵之璧之石峰,高有三尺,上巨下削,石根有三足,恰好嵌入紫檀座,绝似奇峰插天,峰侧镌有篆书“一柱擎天”。另一为梧州太守永常之砚山,亦是峰峦挺拔,岩洞幽深。

  英石由于凿、锯而得,正反而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嶙峋崎岖,背面往往平坦无变化,若是选取得当,正反皆有可观,则愈益可贵,徐某经眼的三方英石因无正反之别,故被他评为上品。

  流传至今的英石品有“皱云石”。此石嵌空飞动,形如云立,高八尽有余,狭腰处仅尺余,黝黑如铁,摇曳空灵。清初藏于循州节署,为总兵吴六奇所有,适其恩师查继佐来作客,见到此石,便摩挲把玩,留连不去,并题名“皱云”。后查继佐回到老家浙江海宁,只见此石已屹立于屋后百可园中了。原来吴六奇见查甚爱此石,命部下不远数千里昼夜兼程,运至海宁。查逝世后,皱云石曾辗转流至海盐顾氏、海宁马汶手中,后马汶之甥蔡小砚将其移置石门溪镇之福严禅寺,此石现存杭州苗圃掇景园中。

——《华夏奇石》

江南三大名石

    明清时期,奇石的搜玩几至于破山剖岩、竭泽而渔的程度,特别是许多前代所遗旧石更为收藏者所注目,不惜重金,千方百计予以购求。当时江南一带最为繁富,缙绅士夫、文人墨客多闲居于此,兼之又是太湖石等奇石的产地,得地利之便,故许多佳构精品大都汇聚于此,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曾根据“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三字观点,从中品赏出三块奇石为其佼佼者,史称江南三大名石。从这三大名石的摇迁史中,也可以一窥当时搜玩奇石盛况之全豹。

     位居于三大名石之首的是苏州的太湖石峰瑞云峰(今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内)它曾被民国元老李根源品评为“苏城四绝”之一。峰高5米余,宽逾3米,形同巨掌,嵌空玲珑,褶皱相迭,如云奔浪涌,据说有70多个小孔洞,极具漏、透、皱之美姿,是“透”的典型,向有“研巧甲于天下”(明袁宏道)之美誉。此峰系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原名“小谢姑”采掘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运,被弃置于荒野。明初被郡中有力者所罗致,几经播迁,嘉靖年间由乌程富豪董氏购得,不久董氏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联姻,徐氏爱石,董氏遂此石作为陪嫁相赠,运至徐氏在苏州的私邸东园(今留园)安置,易名瑞云峰,后来到了清乾隆44年(1779年),时值清高宗南巡,驻跸苏州府织造署,织造太监为取悦乾隆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内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十中),至今无恙。

  三大名石中另一块太湖石峰,是置于上海豫园内的玉玲珑,峰高3米余,颀身玉立,窍孔密布,独具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此峰据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为同类其他名石所仅见,据说在下面孔穴中焚一炉香,上面各孔穴均会冒出缕缕清烟,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都会澧闪出朵朵水花。此石历史上也流传有绪,明正德年间归太仆寺卿储昱,被安置于浦东三林塘南园,昱之女后嫁与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潘允亮。无子,殒后潘允亮便将此石渡黄浦江迎置豫园,在运进县城时因嫌通城门路迂回难行,潘竟令破城墙而入,以后这段残破的城墙被别辟为小南门,此事可见当时乡绅之蛮横专行之一斑。此峰迄今犹存。

  另一块名石是产于广东英德的英石“绉云峰”,峰高达2.6米(英石中少见高石石峰),色泽青黑,褶皱细密,“形同云立、纹比波摇”,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美,是“瘦”的典型。此石来历不凡。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六奇流浪到浙江海宁,在穷途落魄时受到了当地孝廉查伊璜的礼遇和资助,后回乡投军发迹,官至广东提督。吴特邀恩人查伊璜赴粤游历,查在其官署发观这座英石峰,大为称奇,摩挲把玩不已,并题“绉云”两字于其上,吴见查爱石之意甚殷,便暗地里将此石千里迢迢移置海宁查家,等查伊璜风尘仆仆回到海宁百可园,此石已耸立于园中矣。查伊璜死后,此石几易其主,嘉庆年间归海宁马汶,马曾作有《绉云石记》一文记其事,道光年间为蔡小砚所得,被迎置石门玉溪镇福严禅寺,画家戴熙、蒲竹英等均有题画。至1963年被移至杭州苗圃供置。

(编者注:绉云峰今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英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而得名。至少在北宋时期英石就已被开发藏玩了,如大文豪苏东坡视作“希代之宝”的“仇池石”就是英石;诗人黄庭坚离任象州太守,得一英石佳品“云溪石”,意费万金载之归,并有“醉梦江湖一叶中”之咏句。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有著寻,称“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云云。英石在明代被广泛大量开采,时人其为仅次于灵壁石的雅石。(文震亨《长物志》卷3)

  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产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间,该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山石较易溶蚀风代,形成嶙峋褶皱之状;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热暴冷,山石易于崩落山谷中,经酸性土壤腐蚀后,呈现嵌空玲珑之态,英石本色为白色,因为风化及富含杂质(如金属矿物铜、铁等)而出现多色泽,有黑色、青灰、灰黑、浅绿等色,常见黑色、青灰色,以黝黑如漆为佳,石块常间杂白色方解石条纹。石质坚而脆,佳者扣之有金属共鸣声。石质大多枯涩,以略带清润者为贵。英石轮廓变化大,常见窥孔石眼,玲珑宛转。石表褶皱深密,是山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等形状,精巧多姿。石体一般正反面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背面平坦无奇。

  英石传统上常用于制作供石一类,除此以外,还广泛用于制作出石盆景、假山等,岭南园林的掇山、盆景多取于此。英石以中小型为主,少见高在之作。现存杭州苗圃的英石峰绉云峰,高达2.6米,狭腰处仅0.4米,“形同云立,纹比波摇”,是少见的英石巨峰。

——上海《奇石赏玩》

英石谈

刘健 凌文龙

  英石,在奇石世界中,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历来为石玩者所钟爱。随着玩石热的加温,英石也越来为人们所赏识及乐于收藏。英石的观赏,分园林式的组合造型和独一造型两类。现今石玩者所藏多以独单体石为主。

  据《云林石谱》记载:“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于溪水中,……,采之人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又据《清稗类钞》中说:“石匠上山,择其形势适用者,凿之以归,……均以皱瘦透潜心四者具备为良”。可知英石原产于广东英德县。而且水中、山上均有石源。

  由于历代的开采,现代园林建筑的大量需求,玩石爱好者的增加,石源奇缺,而产于水中的英石已极难搜到。而产于山上的英石,也日渐见少了。那么,英石这名石是否已成为无源之石泥?笔者认为,英石虽是以始发原地而得名的,但并非是该地方的特产。据英石的成轩,应该是凡是石灰岩地貌的山上或水中,都有同一品种的英石。事实上,笔者就曾在广东省的清远、阳山、云浮、罗定等地,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英石珍品。可见,英石的资源分布是极为广泛的。

  常见的英石,多为黑色的质素,间中有白色的通脉。现时人知名人称这通脉为石筋。质地优良的英石,用手指扣,会发出悦耳的铜声。好的质素,配以恰到好处的石筋,如上完美的造型,就是一具优良的英石。据《云林石谱》的记载,英石除了无筋的纯色品种,还有全黑或全白或青色的,但很稀有。笔者曾在罗定,搜集了一具英石,白里透红,全无石筋,则有待石玩者的发现了。

  英石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它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古今奇石玩家,多以评品太湖石的“皱瘦透漏”四大特色来评品英石。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名石,虽产于同一地质,但亦有差异之处。太湖石是溶蚀后的岩石,埋于地表以下,所以其外表比较圆滑,难有锋棱。色彩也比较灰暗,扣之无声。给人以静感。英石产于地表以上,长期受自然界的各处侵蚀。因而外表锋棱突兀,色彩鲜明,给人以动感。因而笔者认为英石除具备太湖石的四大特色外,突出的是一个“奇”字。造型雄奇突兀,嶙峋峻峭,有气势迫人的感觉。

  好的英石,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今天的奇石爱好者,有着比古人优越得多的条件,,如生活、交通、讯息、摄影等。让我们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优势,采集、收藏更多更好的英石珍品,为祖国的奇石文化增添绚丽的新篇章。

——《奇石论文汇编》

 

玲珑峻峭——英石

刘清涌(《奇石大观》)

  英石因产广东英州(现为英德市)而得名。是清代以来公认的四大园林名石之一(其余三大园林名石为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英石开发赏玩较早,早在宋代杜绾所撰的《云林石谱》中已有记载,其文曰:

  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为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激,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之。此石处海外,辽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江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然耳。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又乡人王廓夫亦曾携数块归,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方知有数种。不独白绿耳。

  明代人计成的《园冶·选石》中也有记载,其文大抵与《云林石谱》同,只增“可置几案,亦可掇小景”数语。今人有把英石归入太湖石类者,大概是由于同是石灰岩硅酸盐类的溶蚀石。

  笔者出差英德时曾多次考察过这种石。其产地盖在今英德市的望埠镇、冬瓜铺、石灰铺、大站、大镇一带,而以望埠为中心。在望埠至青塘镇、望埠至冬瓜铺的公路边、山道旁有多处英石的集结点、销售点,附近几处山上也多有石场。从情况看,采石主要是在山上,不像宋明时记载的“就水中奇巧处凿取”。这里附近的水域岸边甚少有英石。黄蜡石、卵石倒不少。可能是宋明时需要量少,偶或在山脚岸边处可凿取,于今需要量大,只能是开山发石。其开采有从泥中挖取者,有露天炸山开采者。露天开采者为多。有好几座山均为积叠状的英石。开采出来的英石从颜色看,有黑色的,较细密坚硬,当地人叫石骨,有青灰色的,有灰白色的,有霞灰红的数种。以青灰色、灰白色者为多。从形状看,可分三大类。一为溶蚀状的,多从土中挖出,蚀痕多呈弧形,少棱角,大者丈许,小者盈尺,多呈长块形,屈曲圆回,常有蚀洞、蚀隙,状类太湖石,如拳峰,如悬崖。另为风化加溶蚀状者,多在露天外,呈层叠式,常参差不齐整,左右互叠。小者如掌片,大者逾立方。常是多片交互参差积叠,横放如科学分积石山,竖放斜放如峭壁,如峻岭。再一种也为风化加溶蚀状,全石多片块状如松树皮,疙疙瘩瘩,或有旋蜗纹,或有行云流水纹,也有边缺,有空洞,常为白灰色或浅赤红色,质较脆,硬底较低。从英石的几种形状看,只有第一种类似太湖石的形状,其余占数量较多的两种形状均与太湖石不同,特别是第二种层叠状的,倒甚似千层石,有的就是市面上所说的千层石中的一种。所以把英石归入太湖石类,似不大恰当,当独立成一石种。

  英石或雄奇险峻,或嶙峋陡峭,或玲珑宛转,或驳接层叠。大块者可作园林假山的构材,或单块竖立或平卧成景。小块而峭峻者常被用以组合制作山水盆景,英德市望埠镇就有一个专门生产这种盆景的工艺厂,其中堂牌匾为岭南派著名画家黎雄才手书。该厂还应用现代喷雾设备,使山水盆景不时喷出白雾,形象逼真,甚为大中城市宾馆和海外人士所欢迎。英石的玲珑小块,质量特佳者,且有奇特的形象者可作为案头几头石摆设,笔者就收集有《坐鹅》、《飞雁》、《游鱼》、《交谊舞》等多块这种象形石,有的在黑色的石灰岩石头上现出斑驳的石英质白色条纹和斑块,有的还粘结的螺蚬的化石,甚有观赏价值。

  英石蕴藏量甚大,现在的开发多少有些破坏性的,有用率不高,如有关方面能合理规划,科学开发,组织内外销,将会提高其经济价值。

 

岭南石景风韵(上)[摘要]

(四)

  英石是岭南地道的优质园林石材,珍石主产于英德县含光,真阳两地,其他粤北、桂西、桂南亦有之。此瘦骨峥峥,嶙峋剔透,质坚润,其色有灰黑、微青间白和浅绿等数种,折皱较繁密,棱角明锐。佳品清奇峭丽,莹彻多姿。岭南园林最为多见,历代文人雅士都给予高度评价。《岭南杂记》云述:“英德石,大者可置园亭(庭),小者可列几案,无不刻划奇巧,玲珑峻削,但不若灵壁石叩之铿铿作声耳。入城列肆多卖石者,然无一中玩,必求之收藏之家,方可得米(芾)袖中物,然亦不浅;语云英石三妙,皱瘦透也”。

  英石所特具的皱折美,为中外许多造园家所崇尚,早在1655年,英人纽浩夫来广东时曾在Pek-kinsa村发现有一组英石叠成的群山,在其游记中记述实况说:“在远远就看到一些悬岩峭壁,雕琢之精美,叠落之精彩为我们所钦羡,它虽受到过战争的破坏,但从现有残迹中亦可看出它是享有创造的艺术装饰品。……为对这异呼寻常的奇妙景观有示致意,我们测绘了其中残余部分,至少高度还有四十尺之高”。十八世纪以后,在英、德、法等西欧国家的宫庭,富人花园、官邸中亦常见有广州运去的英石叠山、起拱门,筑亭基、饰喷泉等。

……。

  英石石景在全国中亦早有地位,宋代汴京艮岳已选用了部分英石点景。现存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的“绉云”石便是英石,据《聊斋志异》的“大力将军”补篇中记载,此石是明末清初时,广东水师提督吴六奇为谢浙江海宁恩人查氏之赠石,石孤绉腾跃冲云,故称绉云峰,古人赞其“骨耸云岩瘦,风穿玉窦穴”。历代北地入粤文人,回乡对岭南山川的怀念,特携英石归者不乏其人。如浙江清初诗人朱彝尊有诗云:“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如伴玉蟾蜍”。

  岭南历史名园主山多就地取英名叠成。佛山松桂里十二石斋原是明朝太守程可则宅园,清进士梁福草从湖南乘船回归时特在清远购来十二块奇石置此,改进成品石园,始得“十二石斋”之雅称。古有诗云:“瘦骨苍根各自奇,碧栏十二影参差,平章妙出诗人手,半傍书帷半黑池”。

  明建清修的顺德清晖园内之狮山和斗洞也是用英石塑成。狮山有三峰,主峰飘劲兀突,俨若雄狮昂首,傍峰环顾相依呼立,体态活跃自然,有如三狮戏球,山座落在池泮亭傍之间,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石级相依盘抱,亭、台、路、水、山、石浑为一体,气概非凡。斗洞叠于笔生花馆之傍,可谓“华堂依怪石”,此景石形态飞舞,透剔玲珑,节理自然,洞傍翠竹相对,颇幽邃通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