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华侨博物院

 书楼寻踪馆 2012-08-01
 
 
 

 

                         厦门华侨博物院

厦门华侨博物院

文*图:镜头盖

坐落于厦门蜂巢山下的华侨博物院,论名头算是比较响亮,作为国内唯一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并且修建之初就启用博物院而非博物馆作为名称后缀的全国不多见。当年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认为除了大学,图书馆之外,博物馆同等重要,遂倡议修建,并率先捐款10万元,博物馆于1956年筹措,1959年正式开放,于是在厦门大学边上有了这么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选址略显局促,大门口就是车水马龙的思明南路,拍摄了N次,俺才影到一张没有公交车背景图案的大门正脸,院子里头一水的花岗岩,地面如此,小花园如此,估计连整幢大楼也如此。 博物院正楼是一幢雄伟的殿宇式样建筑,中西合璧翘角飞檐,白色的花岗岩一溜到顶,典型的闽南特色(闽南大量出产花岗岩大理石),若是换成今天用花岗岩造楼房,那预算海了去!

抬步轻迈,拾阶而上,进入博物馆正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捐助修建博物馆的列位先贤功德碑。在天朝一片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里头,能够把银子掏出来修博物馆的这些人相当具有前瞻性,套用我朝一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可以改为“眼界决定境界”,这些捐款人士大多为南洋华侨,吃过苦,创过业,他们的人生历练对于当时闭塞的中国就是一盏启智明灯,难怪陈嘉庚会说出,光有大学和图书馆是不够的,还要有博物馆!

博物馆藏品有历代青铜器,陶瓷,雕刻和书画藏品,藏品算不上丰富,特别具有艺术价值的藏品几乎没有,在这种文物沙漠里头期望值越高落差越大。最为搞笑的是这个博物馆不允许拍照,特别是青铜器和瓷器展厅,这里很多文物是陈嘉庚当年出钱各地收购而来,多少有几样值钱器皿,工作人员如临大敌,只要有游客经过便虎视眈眈,眼神里投射出些不友好的目光,参观此处,俺犹如当年地下党进入白公馆渣滓洞的状态,实在谈不上愉悦和轻松。

剩下的就只能把精力放在华侨历史和展览上。

一部华侨的历史就是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人特别是沿海省份贫苦大众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历史,他们修过铁路,开过金矿,种过橡胶,砍过甘蔗,基本上从事重体力劳动,大多以卖身契,服劳役的形式开始在异国他乡谋生的艰苦历程。在华侨博物院第一层,类似一艘木船的仿照结构,船舱里密密麻麻塞满了出洋的劳工,不知生死,前程未卜,他们或蹲,或站,个个佝偻着身体蜷缩着,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当年大明王朝的郑和倘若地下有知该为自己开创的远洋航线高兴,还是为后辈子民们的悲惨遭遇唏嘘?与郑和远洋凸显皇恩浩荡不同,后辈们的艰辛凸显王朝的羸弱和衰败。

他们去美洲,闯南洋,甚至像猪仔一样被卖到大洋洲,南美洲,若干年后他们之中的幸存者以及后续者陆陆续续在街头开起了裁缝铺,剃头铺,人力车夫,经历过N代人的努力,从谋生到逐渐融合到当地社会,并且在东南亚各国拥有相对话语权,无不体现出华人吃苦耐劳,上进争先的强大生命力。

参观这样一段历史,可以了解到另一部分华人是怎样的社会历史进程,开阔视野。虽然展览大都是些图片和不值钱的东东,但是工作人员依然不准拍摄,好在工作人员没有严防死守,俺偷偷影了一些以示纪念。

厦门华侨博物院

康有为的“勿忘故国”被引喻于此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博物馆主楼

厦门华侨博物院

这个也算是文物

厦门华侨博物院

花岗岩无处不在

厦门华侨博物院

捐建博物馆的功德碑

厦门华侨博物院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三保刀”

厦门华侨博物院

四海会馆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华侨会馆牌匾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南洋华侨学校校旗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华侨当年闯南洋干裁缝的人不少

厦门华侨博物院

拉人力车的也不少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南洋的铺面模型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南洋婚俗中西合璧

厦门华侨博物院

婚俗用品

厦门华侨博物院

典型的南洋风格,应该都是锡器

厦门华侨博物院

橡胶园

厦门华侨博物院

辊胶机

厦门华侨博物院

华工修铁路

厦门华侨博物院

奖杯一只

厦门华侨博物院
护照一本

厦门华侨博物院

二战时期,众多华侨子弟投身“滇缅公路”充当机工

厦门华侨博物院

他们的护照和勋章

厦门华侨博物院

当年日本占据新加坡时的购物证和出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