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需诚意

 渔翁很快乐 2012-08-01

还需诚意

2012年07月21日 15:15:15
分类:未分类

  
   关于三公经费,一直以来传闻很多,有说早已达到每年将近万亿水平的,有说这是个贪腐无底洞的。但是,这些所有的说法,均来自研究机构,或是有关学者的分析,真正来自官方的权威准确数字,始终欠奉。于是,也就由不得全中国上下不停地猜猜猜。
 
   制度化建设终起步
 
   去年,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在总理的催促下,终于羞答答地开始公开三公经费。但是,这种公开似乎不太情愿,像羊拉屎一样,今天屙几粒,明天撒两颗,前前后后拖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有3家没动静。这种公开也没有什么讲究,没有什么格式,大家彼此似乎都很心照不宣,给出几个大数应付一下就算了事。所以,公众和舆论这种走过场的公开很有意见,认为官方就是变相打太极。于是,三公经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大家还是不清楚,还得继续猜猜猜。
 
   意见反馈到中央高层,高层很重视,国务院去年专门召开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公开三公经费决算数和预算情况,并要公开到“项”级科目。令行禁止,今年三公经费公布顿时换了模样。19日这天,中央92个部门齐刷刷地将各自的三公经费张贴在了官网之上。
 
   相对于去年的第一次,今年第二次公开三公经费,显然进步了许多。比如,集中公布,总比羞答答不情愿公开要好;统一格式公布,总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公开要好;首次公开行政经费,总比这项数据继续缺失要好。总结两句话,对于三公经费,能公开总比不公开好,公众有的看但看不懂,总比想看却又没的看要好。三令五申之下,中央各部门披露三公经费的制度化、常规化建设,总算是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问题依然相当明显
 
   在肯定进步的同时,本次公开问题依然相当明显。第一,数据大爆炸。92个部门同一天公布,以每个部门的公布至少涉及10个以上的数据计算,就意味着有至少上千个以上有关三公经费的数据同时向公众飞奔而来。这个时候,尽管每一个数据都内含丰富,但它们排山倒海一样袭来,想解读一番的人们,也只能无奈到头大。
 
   第二,数据口径不一致。一样性质的数据,绝对值大小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参照系统缺失,令人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比如,部门行政经费无论数额,还是占比,差别竟大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中国社科院去年行政经费为751.88万元,而国家税务总局同样性质的数据却是393亿元。多数部门行政经费占比一般为20%,但部分部门却不到1%,个别部门则占40%以上。比如科技部行政经费1.05亿元,决算总额296.74亿元,占比0.35%。海关总署行政经费87亿元,决算总额203.6亿元,占比达到了43.7%。如此悬殊的数据背后,固然有着部门职能不同的原因,但不公开各部门的人数,缺少人均指标,直接导致了公众理解的障碍。
 
   第三,公布的内容不够细化,缺少每笔支出的详细。一如去年,今年绝大多数部门给出的依然还都是笼统的大数,缺少具体开销原因和对象的说明。尽管这些大数支出,各部门自己都有详细的账目,都心中有数,但对公众仅仅告之笼统的大数,那么,这些钱为何花、花得值不值就只能是一笔笔的糊涂账。
 
   不能为公开而公开
 
   对三公经费,公开并不是终极目的,公开是为了接受监督,接受监督是为了保证纳税人的每一笔钱都能花在刀刃上。所以,既是公开,首先就要令人有时间看。去年挤牙膏式地被迫公开固然不好,但今年大爆炸式的披露,好像也是要故意制造人为紧张,制造理解障碍。未来能否制订出排期,各部门每天定量顺序地公开,好让公众能有个消化和理解过程?
 
   第二,要让人能看得懂。为何花每笔钱,怎么花每笔钱,交代清楚这些很简单,非要弄得云山雾罩天书一般,给人的感觉就是还想藏着掖着,就是想令公众看不懂。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曾坦承,每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三公经费的公开,看来也继承了预算报告的短处,如果公开不以人们能看懂为前提,那么,公开的意义又何在呢?
 
   第三,中国现有的财政审计体系中,收支分类里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栏目。这意味着,要公开三公经费,就需要从各类账目中将相关开销抽取出来,才能形成相应的三公经费数据。但如此一来,统计的误差就在所难免。显然,因应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三公经费的规范化、细致化、专门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第四,三公经费的最大来源其实是在财政拨款以外,这部分的三公经费才是最需要公开的,但迟至现在,这件事却还未提上日程。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与人们预想的反差较大,归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公开的,只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但在实际中,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经费支出空间。如何监控这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支出,现在还是空白。
 
   数据很重要,但数据并不代表一切,仅有数据还很不够。公开三公经费,不是为公开而公开,而是要提供说明和参照,要让人们理解钱花得对花得值。在这方面,官方还欠缺点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