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龄化的挑战更严峻

 摩羯天尘 2012-08-01

2012年08月01日 07:53

祝晓莲

近来,“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在社会上引发多方关注,但人们关注的多是日益严重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其实,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形势已经相当严峻。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0%是农村老年人。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已经带来“老人农业”等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农村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作为衡量老龄化速度的指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0%,法国用了75年,美国用了30年,中国仅用了16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以及50年代和60年代第一、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人相继进入老年,2010年以后我国农村老龄化将呈加速度发展。二是未富先老,即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未富先老虽然广受质疑,但笔者认为,受城乡差距所限,未富先老现象在一些农村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元,而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另一方面,农村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留守老人、失能老人面临的未富先老问题现在已经在一些地区相当突出。

农村老龄化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劳动力老化,还能得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补充,而农村劳动力很少能得到外来补充,于是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留守老人构成农村常住人口的主体,“老人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据报道,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直接引发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精耕细作逐渐被粗放经营取代,撂荒现象日益严重,生产率下降。二是农民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老人农业”不仅影响到农业发展方式,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基础稳固。

农村老龄化也对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很多农村老人的生活处境非常困难,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同时,由于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很多老人经常处于寂寞、孤独的精神状态。

农村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人口问题、社会问题,应认识到农村老龄化也是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因此,不能把制度安排的重心聚焦于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加强顶层设计,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战略规划。例如要研究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是支撑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研究我国在GDP位于世界第二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村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这是我们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