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瓷的拍场升值轨迹(图)

 你!醉生梦死 2012-08-02

清宫珐琅彩瓷是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仅康雍乾三朝宫中有少量生产,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目前所知海内外公私机构收藏的总数仅400余件,流落到民间收藏者手里的凤毛麟角。因此,偶有精品出现拍场,即会遭到公私收藏机构、收藏者的激烈抢购。其市场价格一直居中国瓷器之首,早在1989年,精品的拍卖成交价就已经超过千万元——当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雍正的珐琅彩花鸟纹题诗杯以1650万港成交。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更将珐琅彩瓷的价格抬到了亿元之上,以1.5148亿港币成交。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张宗宪旧藏的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也以1.5132亿港币成交。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
HKD 151,480,000" HK苏富比 2005-10-23

  乾隆珐琅彩瓷居拍场首位

  据笔者统计,中国市场历年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39件(不计重复出现品)清代珐琅彩瓷,乾隆制品数量最大,17件。康熙制品10件,雍正制品11件。排名前十中,乾隆器占6件,成交价过亿元的两件都出自乾隆朝。

  康雍乾时期,在三朝皇帝直接过问和重视下,由督窑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几位督窑官的直接管理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巅峰。康熙中期珐琅彩料在瓷器上的使用,为清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此后雍乾两朝将珐琅彩瓷的制作推向了顶峰。珐琅彩瓷由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烧制素瓷胎,然后送进清宫造办处,再绘画纹饰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其数量受严格的限制,传世精品多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大型博物馆收藏的数量较少,民间收藏更是稀罕。因此,珐琅彩瓷一直是瓷器收藏者梦寐于求的瓷中珍品。

  康熙珐琅彩瓷多数为色地彩瓷,少见白地彩瓷,常见花卉纹饰,民国时期仿制品曾一度盛行。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法国藏家旧藏的一只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萱寿延龄”图碗,以897.68万港币成交,是拍场上最贵的康熙珐琅彩瓷。这种黄彩色地花卉纹珐琅彩碗存世数量极少,仅台北、北京故宫有类似品。

  雍正烧制珐琅彩瓷的工艺较康熙时更进一步,彩料的品种增多,清宫造办处开始烧炼珐琅料,清档记载中新出现的彩料有9种之多。这一时期珐琅彩瓷多绘在素白器上,少色地彩瓷,纹饰仍以花卉为主,山水、人物较少,此时流行在瓷器上题写诗文,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3252.41万港币成交的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就是雍正珐琅彩瓷中最为名贵的品种。2007年北京匡时国际秋拍中,一件雍正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以728万元成交。

  乾隆一朝早期的珐琅彩瓷制作精美,与雍正时期制品难分高下,但后期制品略粗,晚期造办处基本停烧。当时宫廷内的“启祥宫”、“如意馆”以及颐和园、怡亲王府都烧制珐琅彩瓷。与雍正时的典雅隽秀相比,乾隆珐琅彩瓷富丽华美,纹饰丰富,流行色地开光风格,动物、山水、人物纹饰较前两朝数量大增。

  珐琅彩瓷的拍卖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地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珐琅彩瓷的拍卖成交价格也迅速上升,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HKD 151,320,000 HK佳士得 2006-11-28
 

  20世纪80年代:珐琅彩瓷拍卖多数以百万元成交

  内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以前,香港、台北是中国市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的主要市场,特别是香港地区,由于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佳士得的进驻,使香港地区成为了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的重镇,许多重要的文物艺术品的拍卖天价都产生于此。

  最早进入香港举办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是苏富比,早在70年代,中国瓷器、中国书画即已经是该公司在港拍卖的重要品类。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整个80年代,中国艺术品在香港地区的拍卖也仅是处在一个起始阶段,上拍的数量和成交的价格皆不高。有据可查的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仅数件,一件是1985年5月21日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当时估价70万至100万港币,最终以110万港币被张宗宪竞得。这只碗的拍卖开启了清代珐琅彩瓷高价成交的序幕,为此后珐琅彩瓷屡创天价奠定了市场基础。21年后的2006年11月,当这只碗再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场时,定名为“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被张永珍以1.5132亿港币竞得,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瓷器拍卖中最昂贵的碗,21年时间增值了130余倍。

  这只碗直径11.3厘米,高5.7厘米,造型秀美,白釉温润,碗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有专家认为应是圆明园遗物。碗外壁一侧以珐琅彩绘一幅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另一侧为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诗首押“佳丽”朱文印,诗尾押“先春”“旭映”两方朱文印。御题诗来源于明代诗人申使行的《应制题扇》,其原诗为:“群芳烂熳吐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轻翻玉剪穿花过,试舞霓裳带月归。一自衔恩金屋里,年年送喜傍慈帏。”

  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与此成对的另一只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对雍正时期的对碗,绘画内容和诗句与此相似。此碗先后被美国、英国的数位知名藏家收藏,1971年7月曾现身于伦敦苏富比的拍场。后流入香港收藏家戴福保之手,于1985年5月再次现身香港苏富比戴福保收藏专拍,当时因碗内伤痕明显,仅估价70万至100万港币。

  198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再次高价成交过一对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竹纹题诗图盘,成交价187万元港币。对盘极为少见,公私收藏中类似者不多,直径皆为13.3厘米,原为赵从衍旧藏。盘外壁一侧以珐琅彩绘四株翠竹,另一侧墨彩题诗“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题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其原诗为:“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诗首尾分别押“翔采”、“彬然”“君子”3方朱文印,盘底为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当时估价100万125万元,被香港藏家练松柏竞得。

  1989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上出现了成交价超过千万港币的珐琅彩瓷。11月14日该公司的秋拍中,一件直径8.1厘米的雍正珐琅彩花鸟纹题诗杯估价300万至400万港币,最终被台湾收藏家张秀政以1650万港币竞得,后转手台湾藏家陈德福。此杯1946年曾现身于伦敦苏富比春拍,杯的外侧以浅褐、深绿、蓝、紫色绘石块、芙蓉、芦苇及野雁,4只野雁姿态各异,描绘细腻。画面空白处题诗“风喧芦苇自飞鸣”,诗首尾押“仁咏”“四方”“清宴”3方闲章,杯底落“雍正年制”宋体蓝料款。

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开光式“西洋人物”图贯耳小瓶
HKD 36,318,384 HK苏富比 2007-4-8

  20世纪90年代:珐琅彩瓷拍卖价格迈向千万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内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1994年正式形成,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中国市场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繁荣。但由于内陆的经济发展状态与香港地区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文物艺术精品仍然集中在香港拍卖、交易。

  据笔者统计,这一时期在香港地区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约6件。与80年代有明显区别的是,成交价格急速上升,基本稳定在千万港币左右,成交价最高的一件已达1784万港币——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被香港藏家庄绍绥竞得。小杯直径仅6.4厘米,敞口,深弧腹,卧足,杯外侧一面以深浅绿色绘数株绿竹,以浓淡的珐琅红彩料绘三朵月季花,清新秀丽。空白处题诗“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末押“翔采”闲章,卧足内落“雍正年制”蓝料款。台北故宫收藏有与此类似的乾隆制品,但画面上增添了石块,印章为“佳丽”“四方”“清晏”3方。此杯原为香港藏家徐展堂收藏,最早为美国藏家收藏,1971年曾由伦敦苏富比拍出。该公司的同场拍卖中,雍正时期的胭脂红地珐琅彩花卉纹酒杯及杯托也以94.4万港币成交。

  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编号1353的清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以992万港币成交。胆瓶高20.3厘米,主题纹饰绘牡丹、菊花及一对雉鸡,风格类似郎世宁的西洋写实画风。雌雄雉鸡描绘生动逼真,雄雉鸡一足独立与老枝之上,全身的羽毛鲜艳夺目,色调淡雅的雌雉鸡蹲伏于侧。瓶颈部题诗“朝朝笼丽月,岁岁占长春”,诗首尾押“佳丽”“四时”“长春”闲章3方,卧足内为“乾隆年制”蓝料款,极为少见。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秋拍,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别成交了3件康雍珐琅彩瓷。香港苏富比成交2件,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以717万港币成交,此碗的胭脂红地子凝重而热烈,珐琅彩所绘的牡丹花茁壮大气,具有典型的康熙风格。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有一部分采用“反瓷法”,色彩和纹饰风格极似铜胎珐琅器。另一件是雍正时期的一对珐琅彩胭脂红地梅花图小杯,以486万港币成交。香港佳士得上拍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荷花纹酒杯以662万港币成交,小杯高仅5.4厘米,小巧精致,小中有大。但造型周正,器壁斜收,卧足,胭脂红浓艳,梅花色彩则淡雅,对比强烈。

清雍正 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HKD 32,524,100 HK佳士得 2002-10-27

  21世纪:珐琅彩瓷拍卖的亿元时代

  2000年以后,亚洲经济逐渐得到恢得,中国市场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价格开始稳步上升。珐琅彩瓷的拍卖价格出现了直线上涨,据笔者统计,仅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里,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即超过14件,市场仍然以香港为主,但内陆也出现了一件——上海崇源2003年春拍,雍正珐琅彩花卉纹碗以134.2万元成交,打破了内陆市场无珐琅彩瓷拍卖的局面。此碗直径14.2厘米,外侧一面以褐、黄、绿、蓝、红色绘山石及月季、桂花、海棠、罂粟、菊花,以工笔技法绘饰的图案艳丽精湛,另一侧题诗“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香”,押“佳丽”“四时”“长春”3方闲章,碗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行青花楷款。

  这5年中,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3件,最高的一件是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拍的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3252.41万港币。此盘直径17.2厘米,底落“雍正年制”蓝料款。主题纹饰为珐琅彩绘过墙梅竹图,由盘外壁底部过盘口延伸至盘心,画面布局疏朗,画工精细,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盘心右上角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押“佳丽”“古寿”“清香”闲章,集诗书画印一体。“过墙枝”也称过枝纹、过墙花纹,流行于清三代,多见于盘、碗、瓶等彩瓷上,有过枝牡丹、过枝菊花、过枝梅花等,过枝纹有长治久安之寓意。乾隆以后,也见有过枝瓜果纹饰。香港苏富比这一年秋拍的清乾隆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以2918.24万港成交,碗直径11.8厘米,碗心内绘折枝佛手,外壁一侧绘山石及各式花卉,另一侧题诗“迎风似逐歌声起,宿雨那经舞袖垂”,押“佳丽”“翠辅”“霞映”闲章,碗底落“乾隆年制”蓝料款。第三件是2004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雍正珐琅彩暗凤蓝料山水图碗,1686.375万港币成交。碗直径9.4厘米,外壁通体以珐琅蓝彩绘通景山水画。据专家考证,雍正皇帝对画家邹文玉的这种淡雅细润的蓝料通景山水画极为欣赏。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藏有类似制品,台北所藏的口径14.3厘米,题诗为“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北京故宫所藏的口径10.9厘米,题诗为“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绿无边”。

  2005年之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中国古董,当代艺术也呈现出了行情飙升的态势。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中国瓷器的拍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随着内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海外收藏的历代瓷器精品开始大量回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天价官窑名品在内陆市场逐年增多,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的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以2035万元成交,南宋官窑琮式瓶以1650万元成交,秋拍的成化青花缠枝莲花纹瓜棱瓶以1595万元成交;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的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的永乐青花宝相花绶带葫芦扁瓶以1540万元成交;2007年更是精品云集,中贸圣佳的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夺得年度成交价之最,辽宁国拍秋拍的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以2970万元成交,中国嘉德春拍的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2643.2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春拍的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成交。

  珐琅彩瓷方面,中国市场三年间成交的件数超过16件,内陆成交的已占6件(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匡时国际、北京华辰等公司都出现了珐琅彩瓷精品)。香港市场2件流传有序的乾隆珐琅彩瓷精品的成交价格已超过了亿元,排名第一的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1.5132亿港币,第二名是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5148亿港币成交。

  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主题纹饰及绘画风格与1997年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相似,皆为花卉雉鸡图,应是乾隆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而成的。双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造型小巧秀丽,颈部饰以卷草形双耳,垂肩处的如意纹雅致婉丽。瓶身腹部绘主题图案‘花石锦鸡图’,锦鸡又名金鸡,是雉类中最为漂亮的种类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珍贵品种。锦鸡栖立于树干之上,侧旁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另一面空白处墨彩题诗‘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诗首尾押“佳丽”“翠辅”闲章,瓶底落“乾隆年制”蓝料款。有专家考证,“珐琅彩瓷器中,花鸟图案的等级最高。花鸟图案中,又以锦鸡和孔雀为极品,因为这两种鸟的羽毛色彩丰富而艳丽,不但烧制难度大,而且观赏性也最强。同样的珐琅彩瓶世界上还没有见到,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只类似的器物,但图案和形状都稍有区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与此瓶绘画风格类似的乾隆珐琅彩锦鸡花石图玉壶春瓶,此瓶1975年首次现身于伦敦佳士得春拍会时,以1.6万英镑被香港藏家竞得。2005年秋拍再次出现在香港苏富比时,以8500万港币起拍,后被香港经纪人翟建民代内陆藏家以1.5148亿港币竞得。

  2007年,中国市场共7件珐琅彩瓷成交价超过百万元,香港地区成交5件,北京地区成交2件。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乾隆珐琅彩锦地开光式“西洋人物”图贯耳小瓶3631.8384万港币,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萱寿延龄”图碗以 838.4万元成交。秋拍的乾隆珐琅彩“西洋仕女出游”图笔筒以2384.75万港币成交。香港佳士得春拍,康熙御制珐琅彩折枝莲纹碗360.01万港币成交,雍正御制珐琅彩月季海棠图碗288万港币成交。

清乾隆 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
HKD 29,182,400  HK苏富比 2003-10-26

  珐琅彩瓷的鉴别及市场前景

  世界范围内的清宫珐琅彩瓷存世总量有限,大致统计公私收藏仅400余件(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各占200余件,康熙时期的数量较少),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内陆仅少数博物馆有少量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珐琅彩·粉彩》一书发表的珐琅彩瓷约40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十几件,首都博物馆已发表的有3件,天津艺术博馆收藏有1件,南京博物院藏有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2件。

  有专家认为,海外公私收藏的珐琅彩瓷,一部分是清代宫廷赏赐皇亲国戚及王公大臣而流落出去的,一部分则是清末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掠夺走的,也有的是末代皇帝溥仪偷盗卖出故宫的。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有21件,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有3件,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有2件,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1件,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艺术博物馆藏有1件,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数件,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有1件。海内外私人收藏的因流动性太强,很难详细统计。

  有研究专家指出,“数量的稀少决定了珐琅彩瓷鉴别的难度,可以说除了海内外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之外,即便是资深的瓷器收藏者和经纪人,也很难集中见到珐琅彩瓷实物,大部分人都是从出版的图录上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国,北京地区的古玩商曾仿制过相当数量的珐琅彩瓷,水平较高的几近乱真。所以,对于珐琅彩瓷的鉴定研究,长期仅限于专业研究群体。对于拍场上的出现的珐琅彩瓷,如果缺乏可靠的来源和著录,必须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既便是历年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高价珐琅彩瓷,也不一定都是真品!”

  “珐琅彩瓷清三代宫廷生产数量非常有限,存世器物中,很少发现有两件完全相同的珐琅彩瓷,这一条应该列为鉴别的第一依据。”有专家指出,“珐琅彩瓷由宫廷限量生产,瓷胎修整细薄精美并且非常规整,大部分为小件器,造型多碗、盘、瓶等小件观赏器。釉面细腻洁白,珐琅彩料品种多样,色彩鲜艳,一件器物上常见七八种颜色,甚至更多。绘画多为工笔画,康熙时的常见色地器,红、黄、紫、胭脂、蓝、绿使用较多,纹饰主要以花卉为主,与雍乾时期制品比较,略显粗糙。雍正时期珐琅彩的工艺成熟,彩料也丰富,色地器较少,流行白地器,纹饰风格清丽典雅,已出现山石、山水、花鸟、人物图案,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乾隆时期延续了雍正的风格,但纹饰风格开始趋于繁密华美。款识方面,常见‘康熙御制’ 、‘雍正年制’‘ 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各个时期所写的款识颜色、书体也有变化,需要对比分析。”

  珐琅彩瓷由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及高贵的“皇家血统”,清代以来就一直是瓷器藏家的梦寐以求之物。拍卖市场上交易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特别是2000年以来,价格可谓年年上升,精品的价格更是成倍增长。即便是中等品,其价格的涨幅也远高于其他品种的瓷器,比如2007年北京匡时国际728万元成交的雍正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万寿长春”碗,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时仅以403.41万港币成交,5年时间,增幅达0.8倍。再如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3631.8384万港币成交的乾隆珐琅彩锦地开光式“西洋人物”图贯耳小瓶,2000年10月类似拍品成交价仅796.475万港币,7年时间增幅达4.5倍。

  “存世数量的稀少,决定了珐琅彩瓷的价格成倍增长。”有业内人士认为,“二十余年来,珐琅彩瓷精品的拍卖交易一直以香港市场为主,但随着内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拍卖市场的成熟,珐琅彩瓷的拍卖未来有可能会转移到内陆。依据艺术品市场的经济规律来判断,珐琅彩瓷的稀缺度,将进一步抬高其市场价格。明清佛像、古代书画、当代艺术在内陆拍卖价格高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虽然内陆不缺少资金雄厚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比如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皆由内陆藏家购买),但是对于珐琅彩瓷这类高端的艺术精品而言,内陆仍然缺少有一定欣赏水准和识别能力的鉴赏家及收藏群体,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