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含碳氧化铜矿物选矿选别实验研究
四川地区一铜矿床,铜:0.93%。含碳:2.8%。铜氧化率:56%。这样的矿物,硫化铜、氧化铜都有,铜氧化率很高,对工艺流程的制定 与药剂制度的确定增加了难度。
矿物成分分析:%
铜 |
硫 |
碳 |
氧化钙 |
氧化镁 |
0.39 |
0.48 |
2.73 |
3.75 |
5.21 |
AL2O3 |
SIO2 |
AS |
|
|
15.32 |
57.43 |
0.001 |
|
|
铜物象分析结果:
相别 原生硫化铜 次生硫化铜 自由氧化铜 结合氧化铜 其他 合计
品位 0.086 0.24 0.27 0.25 0.068 0.9
分布率 9.07 27.42 28.34 26.72 7.44 100.00
矿物组成与嵌布特征:
矿物中的金属主要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黑铜矿,次为孔雀石、绿泥石、高岭土、碳质物等。辉铜矿:灰色,他行或球粒状充填在脉石孔隙中,球粒粒径25---50牛米,与他形金属矿物连生的集合体粒径50----300牛米,。斑铜矿:玫瑰红,不规则状,多与辉铜矿连生,颗粒中也有片状的黄铜矿,斑铜矿与辉铜矿界限清晰,斑铜矿粒径变化很大,粗细不一i,小至2—5,大到100牛米。黄铜矿:金黄色、鲜黄色,片状,粒径粗细不一,20---300牛米,一般为20-----50,。黑铜矿:灰色,球粒状,辉铜矿氧化而成,球径150---300,。
碳质物对铜浮选的影响:
1. 碳质物会形成碳质膜包裹体,包裹部分铜矿物,阻碍捕收剂对铜矿物的吸附,降低了铜矿回收率。2。 碳质物会吸附并消耗浮选药剂,使捕收剂和起泡剂用量增大,增加了选矿成本。3。 部分碳质物疏水易浮,浮铜时随铜一起上浮,影响铜精矿品位。因此,克服碳质物的影响,是提品、提高回收率的关键。
实验方案制定:
1. 除碳浮选铜工艺
2. 抑碳浮选铜工艺(选择有效的调整剂抑制碳质物)
3. 除碳或抑碳后,采用硫化铜、氧化铜混合浮选工艺或分开浮选。
实验表明,抑碳选铜工艺可以取得良好的指标,工艺流程更简单!
石灰用量条件实验:
磨矿细度:-74牛米。T-206抑制、硫化钠和硫酸铵作氧化铜的活化。丁黄、丁黑组合捕收。2号油起泡。结果表明:石灰作为PH和矿浆电位调整剂,从1000克|吨到2500,铜品位提升,。4。3%---5.3%。而回收率下降,70%-----66%。因此选择了2000克|吨为适宜,回收率74%。
抑制种类的选择:
采用二次粗选—一次扫选----二次精选流程,以铜品位与回收率为判断标准。
抑制剂种类实验结果(%)
调整剂名称 产品名称 产率 铜品位 回收率
水玻璃+六偏磷酸钠 铜精矿 3。5 13。3 49。45
水玻璃+六偏磷酸钠+FeCL3铜精矿 2。64 18。5 53。55
T--206 铜精矿 2。38 20。45 56
选择T-206为最佳,用量:1500克|吨。
磨矿细度实验:
从-74牛米55%------85%,铜精矿品位单边下滑,从4。7%降到4。2%,回收率也在该细度区间先升后降,最高为74%。因此,后续实验选择细度为:-74牛米75%。
闭路流程实验:
根据开路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后,进行铜浮选闭路实验,进一步考察中矿返回对选别指标、药剂用量、矿泥对铜精矿质量的影响,并检验拟定的浮选工艺流程的适应性,确定达到浮选指标。
闭路实验结果:
产品名称 产率 铜品位 回收率
精矿 3.45 18.23 67.53
尾矿 95.6 0.34 32.45
原矿 100.00 0.96 100.00
细度-74牛米75%,二粗一扫二精工艺,获得铜品位:18.34、回收率:67.43%。
该矿为含碳质脉石的难选氧化铜矿,研究表明抑碳选通工艺,在合理的流程、合适的药剂制度、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可以有效的控制碳质脉石对浮铜的影响,实现铜矿物的有效回收。选用抑制剂T-206获得了较好的指标,由于碳质物对捕收剂、起泡剂的吸附消耗,在铜精选作业中,应该补加一定量的丁黄、丁黑,而且,适量控制石灰,调节矿浆PH和矿浆电位。、这些因素的控制,有利于铜矿物、碳质脉石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