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不是遮羞布,赛制绝非挡箭牌2012-08-02 20:18:4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遭受国际羽联取消比赛资格的重罚后,中国优秀的羽毛球选手于阳在微博上宣布退役。因消极比赛风波而引发的争论,尤其对作为“牺牲品”的选手的同情,达到了高潮。我只想说说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遵守规则和赛制在此风波中是否真的合情合理?
先明确一点:参加奥运会或某项赛事,本身就代表着你对规则的默认,你可能有异议有保留,但进入游戏就得尊重规则。 需要啰嗦一句的是,规则与赛制不是一个概念,女双出现多场次消极比赛,暴露的是赛制的缺陷,不是规则上的。 严重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将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这算规则,每个参赛者对此应该都是知情的。从女双事件看,除了利益相关方,其他奥运选手(包括羽毛球运动员)大多支持羽联决定。在竞技体育里,它属于共识范畴。
接下来谈谈遵守体育道德和遵守规则的关系。 假如你对着电脑玩足球经理游戏,基本不涉及体育道德的问题,按规则尽情追求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因为没有真实的观众、对手和裁判。而在现实世界的比赛中,因为观众、对手和裁判有可能受到损害,就必然要受到体育伦理的约束。 有人认为谴责消极比赛是进行道德审判,我想,道德分为自律部分和他律部分,你的消极比赛违反了比赛契约,损害了观众利益,当然要接受他律。不恰当的道德指责包括什么?比如无端怀疑他人动机,再比如规劝别人行善。维护体育道德显然不在此列。 规则和道德各管各的事儿,不是说你遵守了规则其他的就可以不管不顾。 规则不会也不可能穷尽赛场上的一切约束,比如,你趁着对方没准备好就发球,不算违反规则,但是否涉嫌违背体育道德?
体育竞技中的消极比赛情况很多,按严重程度不同,还是可以划出层级的。有一些消极比赛已被默许,比如世界杯确定小组出线的一方派遣替补阵容;有一些还是会受到舆论谴责,比如奥沙利文参加中国台球赛事每每只是“一轮游”,明显出工不出力,还有一种,一方想赢一方乐于送分的默契球,也会遭到轻度鄙视;而像中韩女双这种都想输掉比赛的情况,属于最严重的消极比赛。假如你一口咬定第一种与最后一种都是消极比赛,没有程度区别,我还真拿你没办法。
还有一些人,觉得中国选手争取更好的比赛结果,是真正体现体育精神之举。至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定义里,没有任何字句表明胜利是最值得追逐的东西。 另外别忘了,双打项目原本属于单项比赛,但是在中国队眼中,所谓国家利益超过了个人荣誉,女双求败的目标是避免提早遭遇以便把外国对手阻隔在决赛之外(按他们的说法叫“守住这条线”),而不是保存实力以便争取更好的个体成绩。
一个规则和赛制的制定者,应尽力避免参赛者违背体育道德之可能,而羽毛球的奥运赛制确实漏洞明显。但是,这就是违反体育道德的理由?何况,消极比赛相当于犯规,这也是赛会规则的一部分,认为消极比赛“没有违反规则”的,大约是混淆了概念。 竞技世界里没有尽善尽美的规则。网球四大满贯采取单败淘汰制,确实不可能出现默契球,但它的缺点是太“残酷”,增加了强手提前出局的可能。有人说奥运会羽球分组规则是为了抑制中国这样的强队,我觉得恰恰说反了,它为强手犯错保留了回旋余地。
至于遵守规则更重要还是达成目标更重要,差不多要涉及到文化差异的话题了,我无意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