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赚了600多倍的郑板桥《墨松图》

 喻革良 2012-08-03

一幅赚了600多倍的郑板桥《墨松图》

——绍兴收藏界的一个传奇故事

 喻革良

2011717,西泠印社2011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专场》上,有一件郑板桥的《墨松图》,因为郑板桥素以画兰竹著名,画松之作几乎没有看到过,所以这件作品颇引人注目。

这件作品为纸本立轴,高191厘米,宽48厘米。曾出版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艺林旬刊》,也刊登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因为颇有来历,所以拍卖前在《西泠通讯》上做了重点介绍。介绍称:“此处春拍又将推出诸多流传有序、来源可靠的扬州画派佳作。郑板桥作于1757年的《苍松图》自民国起便在著名的学术刊物《艺林月刊》中发表,一下百年又被多次引用著录。板桥虽向以写竹出名,其他题材则极为罕见,此是以飘逸通透的墨竹笔法写就一株岭岭苍松,对于题材上来说更富吉祥的寓意。另外,郑板桥与同在扬州鬻画的李鱓是情同手足的好友,两人与次年以前来往颇多,而从所存的画迹来看,鱓正是于此年左右去世,数年以后,郑在题画中感叹到,‘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人也。两人之关系可见一斑’。因此,郑的这件作品可能正是受到鱓画松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过去老友的纪念也并非不可能。”

这样颇有来历的一件作品,再加上这一段介绍文字,似乎这件郑板桥的作品确证无疑,而且仿佛与鱓又挂上了钩。

这件作品得以成交,而且最终以320万的价格落槌成交,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这件作品半年前绍兴的一位藏家从上海一场小拍中购得,仅仅花了5000元钱,而且大家普遍是疑伪的。

那位藏家是我的朋友张先生,他告诉过我这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大约半年多前,他去上海参加一场小拍,在图录中看到有一幅郑板桥的《苍松图》,低价5000元。这样的标价,无疑原藏家与拍卖行,都认为这件作品是假的。而且,郑板桥原是以画兰竹著名的,题材也不对,所以更是必假无疑了。张先生是有心人,去上海图书馆查资料,在《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看到了图目中有1757年郑板桥作《苍松图》的记录,这无疑给了他很大的购买信心,因为有图目为证啊。虽然张先生也知道,作伪者按文献记载进行作伪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但是,无论如何有图目总比无图目要好吧。于是,他就去拍卖,心理价位是不超过50000元就买。结果,他居然以起拍价5000元成交。

成交后,拿回来左看右看都觉得不会是真迹,给一些书画朋友看,左看右看也认为肯定是假的。他也给我看过,我也不是郑板桥的鉴定专家,无法轻易下决定。

后来,张先生再找资料,这件作品居然刊登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艺林旬刊》上,这时,他真有点欣喜若狂了,因为当代拍卖,有古代的图录,就能卖好价钱的。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民国年间也有人把伪作刊登而充真迹的。

就是这样一幅一再疑伪的作品,却以320万的高价成交,真让我们目瞪口呆!那天拍卖现场我也在场,我可以肯定没有人为炒作。

但反过来说,现场有许多人竞拍,难道他们花几百万元钱来拍卖,事先没有研究真伪吗?当然不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就是真的。

所以,这件作品价格很意外,真伪很难说!记以备忘吧!

 

 

 

                              2011911于兰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