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 ----王猛

 卢沟桥 2012-08-03
王猛

  捉虱作秀,择明而辅

  魏晋十六国时期,后人以"五胡乱华"称之。那时少数民族异军突起,强烈威胁到北方的东晋,但也正是这个时代,无数人才风起云涌。这些人中最有成就的皇帝莫过于苻坚,其功绩和心胸都是可以和三国的曹操相比的,甚至某些方面远远胜之。而苻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功绩,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首席谋士兼好兄弟王猛。

  东晋时期,世族统治发展到巅峰,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彼此界限明显,泾渭分明。王猛的出身虽寒微,却非常懂得经营自己,做好学问、通晓国家大事之后,他不像一般寒士那样为了一个芝麻官汲汲求之,而是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以积极入世的姿态过出世的生活,寻求有心人的垂青。直到碰见苻坚,王猛才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提倡汉化,发展生产;并南攻荆州,北伐凉州,灭了前燕和前凉,几乎将长江以北都占领了,连鲜卑的慕容垂都俯首称臣。这时的前秦达到了顶峰,占据了中国的大半个版图。

  如果王猛未死,前秦不会遭遇淝水之战,其南下灭晋达成统一将是迟早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猛改变了历史。后世对于王猛的评价也很高,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王猛是苻坚最亲信的辅佐,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而柏杨更认为王猛是超越诸葛亮的人。

  要钓就钓大鱼

  王猛是有为青年努力奋斗的好典型。论出身,王猛实在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百姓,因为战乱四处逃避,家中没有半点资产,成年的王猛只好靠卖簸箕为生。尽管从事低微的职业,但王猛丝毫不自卑,心比天高,对琐细之事不甚关心,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这种想法和作派时常遭到贵族子弟的轻视和耻笑。

  当王猛四处游学、推销自己时,还是碰到了两三个知音。后赵的徐统觉得这个年青人有点奇异,便想让他做军曹。但王猛却拒绝了,他自觉有济世之才,怎甘做一个小小的军曹。王猛不遇到名主誓不甘休,绝不低就,干脆跑到华阴山隐居起来。

  公元354年,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坚,驻军坝上,老百姓前呼后拥,争着犒劳。正在隐居中的王猛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跑来看桓温。在桓温面前,王猛毫不恭敬,相反地,还一面在破旧的粗布衣服里捉着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史书上记载王猛英俊魁伟,雄姿英发,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但这次亮相,帅哥显然早有计划,不惜自毁形象。

  王猛的目的达到了。这种看似不雅的行为,颇有魏晋名士风度之味。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人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其实桓温心里打的不是统一的算盘,而是保存实力,东晋称权。王猛一语即中,让桓温刮目相看,当即抛出橄榄枝,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幕僚。

  但在这个绝好的机会面前,王猛又一次拒绝了,桓温不是理想的辅佐对象。他还要继续等待,直到他碰见了前秦的苻坚。

  法制社会的诞生

  苻坚当了新朝皇帝,此时的王猛只是中书侍郎,在一堆大小官员间并不显眼。而到基层始平县担任县令的工作成绩,彻底让王猛获得了苻坚的了解和赏识,走上了光明的仕途大道。

  始平地方不大,但名气却很大,因为这里的豪门贵族太多了,大官满街走。而一个初出茅庐的王猛,出身寒微,怎敢在太岁身上动土?但王猛不仅动了土,还杀一儆百,到任没多久就把一个官吏鞭笞至死。这下子可捅了娄子,于是到处都是上访告状的,还有人立即就把王猛捉了直接送到京城面圣。

  苻坚心想,这人本以为是个贤人,怎么一上任就大开杀戒?于是亲自审问。王猛却不慌不忙:"治乱世要用重典,如果不能除掉那些残暴之徒,谁还敢为国家卖命呢?我可不是一个酷吏。"领导者的气魄就在这时展露出来。苻坚不再追究,还升了王猛的官职。而王猛并没有就此罢休,当了首都治安长官,又开始拿太子党开刀。

  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之弟,是苻坚的舅舅,领军将军的弟弟,乃首都一霸。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赦免强德,但为时已晚。不仅如此,几十天之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撼了朝廷上下。王猛的铁腕政策彻底让百姓和贵戚都明白了法制的威严。

  这种转变让苻坚也极为震惊,连连感叹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超级CEO

  在古代,宰相在中央政府中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CEO(首席执行官)。但古往今来,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两方面都突出的宰相实在太少了。王猛是个中翘楚,无论文武,他都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阶级森严的统治秩序下,王猛为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制定了新的官吏考核标准。虽然没有后代那样先进,但在当时已是很大的进步了,招来许多贵族的不满。

  王猛规定,凡是由地方官长分科推荐的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必须上报中央,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凡是中级以上官吏,必须学有所长,掌握一门手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统统罢官为民。这在那个讲求武力至上的年代,这些措施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智力水平,改善了官员的管理素质,给底层士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仅此一方面,前秦便超出竞争对手东晋不少。

  更难得的是,王猛还是一个铁血宰相、天才的军事家,在统兵征战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从公元366年起,他率军攻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岐,一纸书信退张天锡的大军,十几个人入虎穴生擒李严,截击斩苻柳,攻拔陕城……简直数不胜数,扫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碍。

  更著名的是与前燕一战,王猛以少胜多,以五万军队对三十万大军,从早上一直打到正午,前燕军崩溃,王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出征前,苻坚对王猛说:"我率大军随后就到。"王猛却说:"灭前燕不需劳动陛下,请陛下备好难民营,收留因战争而逃亡的百姓就行了。"其自信可见一斑。历史上作为智囊,而又有如此军事成就的人实在太少了。

  难得的君臣模范

  历史上很难见到像苻坚和王猛关系如此密切的君臣。上级和下级之间有无真正的友谊,是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但在王猛和符坚这里,这问题却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王猛强烈打击权臣,自然树敌无数。一个叫樊世的豪强,当众辱骂王猛,而为了彻底树立王猛的地位,苻坚就杀了樊世。在权力上,苻坚更是毫不吝啬,丝毫没有顾虑。前燕灭亡后,苻坚为奖赏王猛,任命他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兵镇守邺城,并听任他在六州范围内便宜行事,郡守、县令也由他自行选任,只须在事后向吏部通报即可。王猛推辞不受,多次上书,苻坚说了着实令人感动的一番话:"我和你的关系,在道义上是君臣,其实比骨肉还亲;齐桓公有管仲,刘备有诸葛孔明,但朕觉得咱们的关系比他们更好。你帮我干活,是分担我的忧愁啊!"此后苻坚又派人多次说服王猛,王猛不得不答应了。

  公元372年六月,苻坚让苻融接替镇守邺城,把王猛调回京师,委任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授予王猛一切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如此了。苻坚对王猛无比信任,王猛也不负重托,给了苻坚一个强大的前秦帝国。

  但好景不长,公元375年六月,王猛积劳成疾。苻坚心急如焚,亲自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四处祈祷。王猛的病情略有好转,苻坚即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的囚犯。但到了七月,王猛终于不治而亡,符坚三次临棺祭奠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苍天是不想让朕统一天下,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朕的王猛?"王猛死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规格,隆重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他为武侯。

  为什么苻坚和王猛的关系如此密切,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彼此信任,可能这也正是少数民族的豪爽之处,比起汉族统治者的猜忌和多疑,王猛无疑是幸运的。很多人把王猛和苻坚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相比,但正如苻坚自己所说,他们的关系实在强过前者太多,如果在历史上做一个君臣模范关系排名,王猛和苻坚绝对可以名列前三组。

  王猛一死,苻坚等于少了定心丸,后来的淝水之战,大败而归,就是因为没有听从王猛临死前的忠告,"若王猛在,则天下必归秦矣"。---这句话只能成为镜花水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