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京剧)1982年

 光杆 2012-08-03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

《升官记》(京剧)1982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京剧)1982年 - 老排长 - 老排长(6660409)

 明朝玉田知县徐九经怀才不遇经常借酒浇愁只以为此生无望一日并肩王小舅子尤金正举行婚礼安国侯干儿子刘钰率兵闯入尤府抢走了新娘李倩娘于并肩王传谕大理寺捉拿刘钰;安国侯也批示大理寺严惩尤金摄于双方显赫权势大理寺不敢问案六部大臣也吓得逃之夭夭这时并肩王想起了与安国侯有宿怨徐九经便保举为大理寺正卿徐九经奉旨进京满心喜悦临行前向平日相好酒家李小二辞行小二送一坛玉田老酒谨表贺意徐九经刚上任书童徐茗探到侯府明日就要为刘钰和倩娘完婚

……

编剧:郭大宇、志淦

导演:肖朗

摄影:李月斌

美工:陈晓霞

副导演:邱丽莉、徐顺达

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VgaFLMpLfA/ 全剧116:52

新编京剧《徐九经升官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p0nOaRWutg/  137:55

京剧 徐九京升官记 朱世慧 湖北省京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wQD5HIMnQw/ 156;51

经典唱段:当官难 难当官 http://down./mp3a/c06.mp3  

当官难、难当官,

徐九经做了一个受气官,啊,一个窝囊官。

自幼读书我为做官,文章满腹,

我得意洋洋、洋洋得意,进京考大官。

又谁知才高八斗我难做官,

皆因是,爹娘没有为我生一副好五官。

我怨、怨、怨五官,

头名状元到那玉田县,当了一个小小的七品官。

九年来,我兢兢业业做的是卖命官,

却感动不了那皇帝大老官。

眼睁睁不该升官的总升官,

我这该升官的只有梦里跳加官。

原以为,此番升官我能做个管官的官,

又谁知我这大官头上还压着官。

侯爷王爷他们官告官,偏要我这小官审大官。

他们本是管官的官,我这被管的官儿,怎能管那管官的官。

官管官,官被管,管官,官管,

官官管管,管管官官!叫我怎做官?

我成了夹在石头缝里一瘪官。

我若是顺从了王爷,做一个昧心官,

阴曹地府躲不过阎王和判官;

我若是成全了倩娘,做一个良心官,

怕的是,刚做了大官我又要罢官!

我是升管?是罢官?做清官还是做赃官?

做一个良心官?做一个昧心官?

升官、罢官、大官、小官、

清官、赃官、好官、坏官、

官…官…官,我劝世人莫做官,莫做官!

越剧《徐九经升官记》杭州越剧三团演出

《徐九经升官记》“京剧第一丑”再亮“丑生”绝艺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京剧)1982年 - 老排长 - 老排长(6660409) 

http://ent.ifeng.com/live/news/beijing/detail_2009_09/16/126387_0.shtml

《徐九经升官记》再现三十年经典魅力

斜嘴、歪脖、高低肩,五官不正四肢不匀,这就是徐九经,相貌丑陋却有状元之才,嘴肩歪斜却能公正执法。1980年,湖北省京剧院改编创作的新编历史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全国剧坛的轰动,主演朱世慧也因为在剧中独创了“丑生”艺术而得到“京剧第一丑”的美誉。而今,“徐九经”已快“三十而立”,10月9日和10日,湖北省京剧院将携这部“镇团之宝”走进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为祖国60周年华诞献礼。

近三十年来,《徐九经升官记》已有京剧版、豫剧版、昆剧版、越剧版等多个版本,所获荣誉无数。2009年,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多年后再次进京,将于10月9日和10日两天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隆重上演,为祖国献礼。

原汁原味的徐九经

曾风靡全国的《徐九经升官记》是我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郭大宇、习志淦根据张寿臣的一个单口相声《姚家井》的故事改编而成,嬉笑怒骂间,展示了一个“体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历程与为官之道。1979年,《徐九经升官记》由湖北省京剧院创作,1980年正式演出,由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的余笑予执导、风华正茂的朱世慧饰演徐九经、李春芳饰演李倩娘。

1981年,《徐九经升官记》第一次进京演出,连演34场,场场爆满,观众达四万多人次,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60余篇,戏剧界一大批著名专家如吴祖光、阿甲、范钧宏、马少波等也挥毫撰评论文章盛赞此剧。此后该剧先后赴香港、维也纳等地演出,一时火爆无双,被人们称为京剧界难得的“戏宝”。1982年,根据这部京剧改编的电影《升官记》,更是让这部戏在全国范围“火”了一把,其中良心和私心幻化为两个小徐九经相互争论的场景也给很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剧中扮演徐九经的朱世慧也因此剧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丑角表演艺术家,两度获得“梅花奖”、梅兰芳金奖及多项国家级大奖,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今年,是《徐九经升官记》创排30周年,而朱世慧也已年过花甲,但是此次为祖国华诞进京献礼,“戏宝”仍然坚持“原版”,依旧由朱世慧领衔主演,他将为观众奉上原汁原味的徐九经,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丑”得不一般

京剧史上,以丑角为主要角色的戏虽然不少,但是多为武戏或者小戏。《徐九经升官记》突破陈规,大胆启用朱世慧挑大梁来演第一主角,开了以文丑为男一号的演剧先河。

为了让这个“丑一号”能在台上立住,朱世慧别具一格,开辟了“丑生”这一京剧艺术的全新行当。所谓“丑生”,就是以丑角行当表演特色和技艺为基础,兼有小生的儒雅、老生的稳健,似生非生,似丑非丑,丑中有生,生中有丑。从徐九经开始,文丑除了插科打诨还可以有大段的唱腔,除了演经典小戏还可以驾驭整本大戏,除了塑造喜剧角色还可以演绎悲、喜、正剧人物。徐九经很丑,但是他丑得新奇、丑到了第一、丑得确实不一般。

难当的官,好听的戏

在《徐九经升官记》中,好听的唱段比比皆是,但是三十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的当属全剧的核心唱段“当官难”。

一边尚方宝剑,一边“鹤顶红”;一边王爷,一边侯爷;一边做官良心,一边为人私心。徐九经在其间来回取舍,痛苦难耐,于是一口气唱了三十多句,每一句中都有“官”字。以前因为五官丑而当官难,现在因为良心在而难当官,最后无奈地喊出一联串的“官”,将所有感情化为了一句“我劝世人莫作官”,极富感染力。

台上徐九经痛苦,台下朱世慧却为这段唱而如醉如痴。一个字字从他口中唱来就有别于一般老生唱段的沉稳苍劲,而是充满了跳跃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韵味,三十多句的大段唱腔脍炙人口,几十年来被观众传唱不已。

除了唱腔精彩,徐九经特有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演也是这部戏的最大亮点。当徐九经郁郁不得志时,他以歪脖树自比,满脸落寞;当突然受到提拔时,他在歪脖树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得知真相被威逼恐吓时,惊得眉眼、嘴角一齐颤抖,“抖脸”绝技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新版舞台京剧《徐九经升官记》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京剧)1982年 - 老排长 - 老排长(66604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630c10100fih5.html

京剧电影《升官记》不知看过了多少遍,那时我的父母也非常喜欢“徐九经”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物,尤其是再加上豫剧《七品芝麻官》、闽剧《贬官记》,至今都对画着豆腐块儿的小官儿有着自然的好感,总是觉得他们虽官卑职小却一肚子主意、既幽默又诙谐、心地善良又正直、八面玲珑地干着好事儿。但是终究没有在舞台上看过,这一次算是如了一回愿。

湖北省京剧院集朱世慧、张慧芳、王小蝉等名角儿复排的《徐九经升官记》,虽然登上的是大剧院的舞台,却也没有搞得富丽堂皇,基本是很规矩地复排,服装、布景、道具都很传统,只是有些删减得多了,包括那段最著名的“当官难”唱词也有删减,整体节奏也加快了,所以看来略有点不过瘾。近年来有不少戏都很短,包括有些复排的老戏都大刀阔斧地删减,能演到2个小时多一点就不错,致使许多很有意思或者很见功力的地方得不到展现,是为一憾,看戏要趁早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朱世慧的“徐九经”,令他一举成名的舞台形象,尽管看上去有些勉力,唱腔似乎也有些力不从心了(高音基本上不去了,我觉得不应该啊,他还不能算老呢),但在表演上仍然值得称道,表情非常丰富,处理上也老道得多;张慧芳可谓是大器晚成,是我近年越来越喜欢的演员,大气而低调,本来我想今年大庆,很希望能看到她的《蝶恋花》,看来还得等了,倩娘是个配角儿,有几段唱腔的展示,但不能完全体现出演员的水平。

《徐九经升官记》这样的好戏,即使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也并不多见,我希望它能够继承下来,在此,我还想表达一下对余笑予先生的敬意。

笑谈《升官记》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6《升官记》(京剧)1982年 - 老排长 - 老排长(6660409) 

■李正 http://www./html/cul_yiyuan/2011114/DDEEK1K481B3IHG.html

《升官记》它的全名是《徐九经升官记》。讲了一个长相丑陋“五官不正”的小县令,突然被调往京城担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去审理一桩“强占他人之妻”的民事诉讼案。而双方当事人的后台一个是王爷、一个是侯爷,按照徐九经的说法都是“管官的官”,何况古来就有“官大一级压死人”之说,这给徐九经审案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案情简单,背景复杂的这场官司,徐九经发挥了他罕见的睿智,以仅有的一坛酒的两番送礼,先后骗取了侯爷的信任,骗到了王爷为他取来的“尚方宝剑”。在双方威逼利诱的高压下,夹缝中的徐九经没有昧了良心,没有眷恋象征着高官厚禄的那件刚着身的“大红袍”,而是巧妙地用好了王爷送给他的那瓶毒酒,秉公判断了这件不应该由“最高法院院长”审理的“大案”,最后弃了官。

这出戏真的还就是“戏”。它也不管徐九经从“升官”到“弃官”这整个程序合不合情,合不合理,讲不讲“干部制度”,只是想突出貌丑心善的徐九经身上具有的才、智和正义感,或者说是“富贵而不能淫”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气度、气节。硬生生地在古代少得可怜的清官行列中,安插进一个不知哪朝哪代的“七品芝麻官”,真是意义非凡,其志可嘉。壮大清官队伍总没错,谁让我们能津津乐道、百说不厌的,总是包公、海瑞那几张屈指可数的老面孔呢?

《升官记》有创新。它不仅为清官的行列中注进了黠慧而又干练的“新鲜血液”,而且还旗帜鲜明地张扬了为官之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何等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可以算得上是封建社会恤民、爱民、为民的第一口号。无论是看了还是听了这字字珠玑的十四个字,都会让人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但激动归激动,总会有冷静下来的时候。从头到尾再回味了一遍《升官记》的细枝末节,想想徐九经弃官之时留下来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醒世格言,还真是他的一句装装门面的口号而已。因为纯从剧情来看,徐九经好像是很“亲民”,但他最熟悉、最亲近的“百姓”,毫无例外都是从事酒业买卖的,什么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徐九经能把这些人的姓氏大名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可见他官在任上,与酒倒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大有每天要喝几瓶茅台、五粮液的“酒仙之风”。抑或就是因为他爱喝酒、能品酒,才促进了地方酒业的发展,使国库税收迅猛增加,酒农、酒工、酒商乃至酒友们的日子才蒸蒸日上?

除此之外,从一出《升官记》中,很难考量徐九经究竟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实事,做了哪些“主”。包括《升官记》两个原告争夺的一个中心人物——倩娘,也就是徐九经为她“做主”的那个“老百姓”,算来也是一个“国防部长”的儿媳妇,估计这种“为民做主”的机会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怪不得徐九经因为“做主”的机会不多才弃了官。说是回家卖红薯,但最终也跻身于卖酒的队伍之中,还是离不开一个“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