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纳 版 双 风 情 西双版纳,祖国西南边陲上一块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地方。九四年春,我和朋友王明强从大西北的咸阳千里迢迢到这里观光,粘满黄土的双脚在这块美丽神秘的土地上纵横数千里,历时近月,到处是述说不完的诗情情画意。我们仿佛进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被浓浓的绿意所感染,淳朴的民风所陶醉。神奇的传说使我们痴迷,迷人的自然风光将我们融化。我们在傣家竹楼作客,在允景洪观看大型民族歌舞。在澜沧江边观看龙舟大赛。白天,在街头与傣族人一起泼水狂欢;夜晚,在花果寨与哈尼族、布朗族姑娘共跳竹筒舞。在边境打洛,赤脚涉过清凉凉的江水,在缅甸小镇,领略异国它乡的风情,流蜜的菠萝,甜香的荔枝,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口水津津。丢包、起摆、放高声、孔明灯、民风民俗浓烈似酒,令人痴迷新奇。城乡内外悠悠的神韵,满山遍野,纯纯的青绿,至今常常浮现在眼前。 西双版纳,一幅原始美的立体风情画! 植 物 王 国 热带雨林 允景洪是西双版纳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头的树木独具海南椰岛风光。既保留着傣族传统风格,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的临街楼房,掩映在美丽的南国林木之中。两行端直如电线杆的椰子树,直把那一堆堆园球状的绿色果实送到三楼的窗口,一棵棵油棕、蒲葵齐整整地站立街头,那美似孔雀开屏似的从主杆上垂下,整个允景洪街头是个水上公园,藤绕蔓缠,花团似锦,允景洪街头又是一座巧夺天工的美丽花园。这里没有浓烟,没有污染。天,蓝湛湛的;云,棉团似的洁白。 热带雨林 暇接,在西双版纳这个植物王国,奇妙的花,离奇的树,神奇的草,美 丽迷人的绿宝石俯拾皆是。罗梭江畔的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内,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的热带植物将我们带进奇特迷离的梦幻世界。高大的乔木形成天然图画般的亚热带雨林,还有各种各样的竹林、有香竹、方竹、大节竹、甜竹、龙竹……。被誉为“世界油王”的油棕,亩产油量在三、四百斤;一次能流出一小桶糖水的糖棕,一株树一年能产五十至一百斤的糖;挺着个大肚子的“老母猪棕”(横棕),肚内竟装有200斤西谷米;“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有剧烈的毒汁;树蕨是冰川时期留下来的原始植物。吃一粒神秘果,再吃酸水果,酸味就会 啊,美丽的西双版纳,这里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花的世界,中草药的聚宝盆。 傣 家 作 客 傣家竹楼 她说:“天旱,瓜长得不大,自己种的,很甜。” 午饭是在街上一家小饭馆吃的。顾客不多,就我们四人。一位20岁左右的姑娘为我们端来米饭和炒菜。她是高中文化程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性格开朗。父亲是知青,汉族,母亲是当地人,傣族。她自述喜欢文学,向往外面的世界。从她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傣族许多的婚俗。 从古到今,傣族的婚姻都是比较开放自由的。恋爱、结婚、离婚都由青年男女自己作主,手续比较简便。上门入赘很普遍,除每年七月中旬“关门节”到九月中旬:“开门节”期间不谈情说爱或结婚外,(这段时间浓忙和佛教节日集中)其它时间都可以。恋爱方式多样,有用歌声倾诉彼此爱慕之心的;有在赶摆、看电影、对山歌中物色意中人的。丢包定情、卖鸡肉、摇纺车谈对象等都是傣族青年至今依然喜欢的方式。 “丢花包”是泼水节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花包是用五尺见方的花布做成的,内装棉籽棉纸等物,四角和中心缀五条各长三四尺的花穗,这是姑娘们精心缝制的爱情信物。凝结着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幸福的憧憬。丢包时,男女双方各自一排立于广场的两边,相距二三十米,先由姑娘将包向男方丢去,然后互相对丢,开始只见无数个花包在空中乱丢,但不多时,细心的姑娘就把花包丢给自己中意的小伙子。突然姑娘把花包抛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装着接不住,便到姑娘面前认输,把事先准备好的“罚款”送给她。二人双双离开丢包场,到避静的树林或幽美的小河边倾诉爱情。 每当暮霭降临,明月高照,三三五五姑娘们在竹楼一侧院子里,燃起篝火,随着纺车地摇转声互诉情思。如果纺车发出“噼噼啪啪”没节奏的声响,小伙就知趣地另选姑娘了。如果传来轻柔、抑扬节奏感鲜明的纺车声,小伙就走到姑娘身边,在一个小凳上坐下,将他披的毯子半边披到姑娘身上,两人便互倾衷情。 在傣族新年或其他节日赶摆时,姑娘杀一只鸡,放入小盆之中炖好,提到集市上去卖,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他不喜欢来买肉的 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但两家都要请客吃酒。婚礼开始时,首先举行“拴线”仪式,用一根红线把新郎和新娘拴起来。拴线后,宾客亲朋便围坐在竹楼上一张张小篾桌旁边饮酒。边唱“赞哈调”,祝福新人和睦相处,思爱如山。婚后,男的要在女家住一段。过去有住三年的,也有住十多年的。现在视女方家劳力情况,双方商定,也有婚后不久便将新娘接回男方家中的。 龙 舟 竞 赛 龙舟赛 江滩远处一块较平坦的地方,用竹竿搭 起三个约两三层楼房那么高的高声架,正面有可以上下的竹梯,架子上 有个靠背,远远就象是三把极高的靠背椅子。几个寨子里的傣族男青年 边唱边舞,把装满黑色火药和引信的四五根两米左右的粗竹竿筒沿竹梯 抬上架顶,绑在靠背上列成一排。燃放时,点燃引信,那高升便向放原子 弹一样腾起一股浓烟,带着巨大的声响飞向空中。旁边临时搭设的席棚写着 “敬酒台”,里边放着一排排用鲜花装成的花篮和敬酒用的大碗。每个花篮后站着一位身材苗条的傣族姑娘。江边水面上停放着十条一米宽,十五米长的龙舟。 前来观看龙舟赛的傣簇、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加上全国各地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采风的记者把个江滩变成了 流光溢彩的人海。最引人注目的是傣族姑娘,她们三五成群,每人手中撑一把小花伞,浅绯色的紧身小背心外面穿着淡红色、浅绿色、天蓝色的对襟或大襟只到肚脐部的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袖管紧套着胳膊,又紧又严实。穿米肉色的几乎看着是无衣袖,前后衣襟,紧紧地裹住身子,后襟刚到腰部,前襟还不到腹部,下身穿红色或蓝色齐脚背的长筒裙,把傣族姑娘苗条修长的身段显露得十分明显。把个万头攒动的江滩映照得流光溢彩。 另一引人注目是成群成伙的剃着光头、斜披着红底黄道驾裟的小和尚,我们怀疑附近大概有座寺院,后来到打洛方知我们猜错了。 12点半,主席台宣布龙舟大赛正式开始时无数只汽球腾空而起,三台高升架上升起浓烟,响起震耳欲聋的声响。来自各寨子身穿红、白、蓝、黄、黑不同服装的男选手们陆续将船推向指定位置,每个龙舟上四十人,一边二十个,每人手中拿一只长长的木桨,由西岸到东岸,横向渡江,先到者为胜。 傣族姑娘 水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男队 赛完是女队,船头船尾和中间敲锣指挥的人仍然是男的。两岸观看 的人欢声雷动,加油加油的喊声响成一片。各色各样的花伞、帽子、 衣服,把江两岸扮成彩色斑澜的花海,江滩上到处流香溢彩,摄影、录像的记者忙得跑前跑后,我俩脱去鞋袜,挤在前面的浅水中凝神观望,相互拍照。赛完龙舟,优胜者 喜气洋洋地到竹棚前饮酒,领奖。姑娘们向他献上花篮。 看完龙舟赛我俩又累又渴,买只大西瓜吃了,又带回几个大菠萝回到旅社,洗完脸一看,半天时间,俩人竟被晒黑了许多。三天后发现脸上手上的皮开始脱落。到这时,我们才想起姑娘们在江滩上观看龙舟竞赛,每人一把花伞,不光是为了好看,还有遮阳防晒的用场呢!
泼 水 狂 欢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昼夜兼程赶到云南边疆,为的是领略充满激情、和具有浓郁傣族特色泼水节的特殊情趣。泼水节傣语叫“愣贺沿罕比迈,”即“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泼水祝福是傣家人新年的一项主要活动。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四月十五日清早,我俩早早爬起来到街上。见景洪街头一如既往,东方才泛渔肚白,街边已是灯火阑珊,卖吃喝的人早已燃起炉灶煎油饼、炸油条、做米线、烤粑粑、炒鸡肉、煮肉汤。赶早市的傣族群众挑着、提着、背着、自行车驮着篾箩、装着鲜嫩的竹笋、黄瓜、拇指大小的西 红柿、还有龙须菜、鱼虾、鸡鸭、大米,洋芋及芒果、菠萝、鲜荔枝、大芭蕉、牛心果等土物特产。还有昨天从山里才猎获的马鹿肉、野猪、野鸡肉等新鲜野味。橄榄坝的木耳、干笋,勐海的茶叶都是早市上倍受外地人青睐的土特产。 泼水 小孩子拿着塑料水枪相互追逐对射。十二 点钟后,泼水进入高潮。满街都是提水桶拿缸子的人。到处都能见到哗啦哗啦 的泼水声,阳光照得白亮亮的一片,全街的人都湿漉漉的。嬉笑声、泼水声。缸 桶的碰撞声响成一片。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内,更是人的海洋,水的世界。在景洪北路,两个姑娘刚坐上人力三轮车,几个小伙子便向她们泼水攻击,毫无准备的姑娘顷刻变成了落汤鸡,衣裙全都帖在身上,内衣裤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另外两姑娘见此情景,从屋里刚出来,便钻进一辆带蓬的人力三轮车,那知迎面过来的水连三轮车夫也从头浇到脚,他莞尔一笑,摇摇头弯腰用劲蹬,车子飞快前进,后轮上飞溅起一层水花。另一处的三个姑娘却把一个小伙围住,连拉带拽,一桶水从头浇到脚上,凉得他直闭气。尽管各单位的水龙头都公开对外,有的干脆接个长橡皮管把水引到街上,任人随便盛,但每个笼头前都排着长长的打水队伍。 好友王师一直不好意思和街上的人们泼水,但又很想留一张泼水照,让家人共享这特有的泼水狂欢情趣。来到工人文化宫,我让一个十五、六岁的小 姑娘轻轻地向他身上洒着祝福的圣水,赶快把镜头对准,刚要按快门,有人又将一 杯水从背后向我浇来。小王小张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仍未逃脱被水浇湿 的祝福。只得又买了塑料袋将心爱的相机包住,寻机会抓拍了不少好镜 头。之后,他们放下相机,放心大胆地投身到泼水狂欢的人群之中。 这一天,允景洪街头,几乎没有一个干 出身的人。带着极度的兴奋,尽情地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论男 女老少,不分民族性别,不管泼得多少,人人都不计较,都不烦恼。坐 着十多个年轻人的一辆卡车从街上开过,两边的人也毫不示弱,将早就准备好的水一盆盆地向下泼。凭着居高临下和汽车走动的优势,街边的挑战者没沾上便宜。 水呀水,这一天,允景洪街头泼向你身上的水是传递友情的水,圣洁祝福的水。傣族人用这种独特的形式祝愿亲人朋友吉祥幸福。这天早上,他们还要用圣洁的水为佛洗身清尘。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泼水节时来到这里,与傣族人民一起欢渡这一美好的时刻。曼听公园 至今塑有总理头包带子,手提水桶,参加泼水节的雕像。 边 境 打 洛 过完泼水节,4月16日一早,我俩便乘坐一辆巴士,离开允景洪公里到了边境打洛,沿途路边是不尽的橡胶林,白哗哗的树身,纵横成行,望不到尽头。 道路平坦,车快如飞。一座座孔明帽式的村寨竹楼不时从窗外掠过,穿着艳丽服装的傣族姑娘、妇女,三五成群,背着竹篓去赶摆。我兴致极浓地望着车窗外不断向后倒去的树木、甘蔗田、西瓜地。冷不防,窗口飞进一盆清水,衣服被打湿了一片。等看见车外几个手提水盆哈哈大笑的小姑娘时,车已飞出数 出了学校,漫步在打洛江边。坐在绿地毯似 的草坪上休息,只见宽阔的江滩上一根又一根几丈高的竹杆,每根杆上 都系一根长绳,拴着放牧的骡马或耕牛。以竹竿为园心,长绳为半径,悠闲地吃着青草。远远望去,就向图画中的钓竿,颇具南国风味。三十多米宽的江面上流淌着淡绿色的江水,水中飘浮着两只树叶般的打渔船,对岸的江边有两个姑娘和一个男青年在一块有说有笑洗澡,双方毫无忌讳,就如内陆游泳池中有男有女一样。远远就能听到姑娘银铃般的笑声。洗完之后,爬到岸边的草坪上,女的把裙子一提,男的围条床单,换完衣服一同上岸走了。小孩子则光着屁股戏水。江水并不深,到镇上做生意的男女为了方便,挽起裤腿,挑着无绳的筐涉江水而过。傍晚,夕阳的余辉染红了江面,镇子上又传来的象脚鼓声,傣族新年舞会开始了。 我俩索性脱去鞋袜,挽起裤腿,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涉过江水,上岸就是一片橡胶林,每棵树上挂着一个瓶子。我们好奇地掏出小刀,在胶树上划了一道口子,那沾白的胶液便沿着盘旋的树沟,乳汁似的汩汩流淌到树身下的瓶子内。生长在北方的我俩,第一次享受到割胶的乐趣,好开心哟! 独木成林 小孟腊是缅甸边境小镇,人们的 风俗打扮与中国的打洛镇基本一样。我们首先进入一座寺庙,院 中有座白塔,周围廊房中是按照佛教传说雕塑的几组故事人物, 正殿中的佛像前香火缭绕。院中有几株百年大榕,树下是卖 旅游纪念品和小吃的。人民币和缅币在这里通用,值班的缅甸 战士又黑又小,我拉他和我们一起在白塔前合影。 公路旁有卖西瓜、水果的,讲缅甸语,也讲中国话。公路的另一边是很大的珠宝市场,各种玉器琳琅满目,玉镯、耳环、戒指、宝石、玉佩、玉辟邪、小到几元几十元,大到数千上万元,应有尽有,我们不识货,怕上当,只在一个自称是从陕西宝鸡来这里作生意的人那里买得几件小玩意做纪念。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有许多卖春药的,店铺中的画上有许多裸体照。袜子裤头的商标中有性交媾欢的画面。 中午12点多钟,我们又回到了中缅边境上那个检查站上,哨所对车辆进行了消毒,对人员携带物品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便停留在两国的界碑前照相留念。 车子又把我们带到了边境上另一处特有的景观—独木成林。俗语说,独木不成林,然而,云南边境上特殊的气候和环境,却使这里一株高约 四、五丈的巨大榕树,浓密的枝杆上滋生出许多须根,从枝上垂到地下,生成主干,形成独木成株的独特景观。当地人对这棵不知多少树令的大榕树有个美丽的传说。当年一只美丽的孔雀(西双版纳被称作孔雀之乡、大象王国)噙来一粒种子,发芽后长成巨大的榕树,自从有了这棵大榕树,当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天神作怪,使这株大树干枯,从此这里便连年遭受干旱和暴雨的侵袭,庄稼欠收,百性们遭受苦难。当地老百性想尽办法,齐心协力,刀辟箭射,赶走了妖魔,大榕树又恢复了生机,从此后庄稼又丰收了。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因而对大榕树保护得很好。现在,这棵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成了旅游者必去的地方,在这个旅游点上,照像卖纪念品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也使这里最先走向富裕。 1994年4月于文化馆 1996年《秦都》杂志第2期 傣族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