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恋诺贝尔奖

 浪潮之巅 2012-08-04
每年诺贝尔奖都要像开彩票一样依次开奖,搞得挺有悬念。近年来,中国人参与猜奖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很多中国人可能觉得,自然科学类没什么盼头,于是,针对文学类的猜奖热情最大。掩饰不住的心声早已公然亮相: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得一个?
其实前几年,有一个华裔作家已经得过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大家还是没有彻底尽兴,因为那个华裔作家拿的是法国护照。按照奥运会的规则,那块诺贝尔金牌属于法国。这个事情有点类似一个中国培养的乒乓球选手,入了日本籍,打败了中国人,拿走了金牌。幸亏中国乒乓球一流选手众多,输了一次,还有大把赢回来的机会,所以,乒乓球金牌就算便宜她了。但是,诺贝尔文学金牌,中国到底有几个冠军的后备力量呢?把这面诺贝尔金牌让给法国人,多少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
叶永烈先生有一个见解,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遗憾。叶永烈先生已经考证,现在的诺贝尔奖,早已背离了诺贝尔先生设立时的初衷。叶永烈先生说,诺贝尔先生当年是想把奖颁给那些正在苦苦奋斗而缺乏资金的人;但是,现在的诺贝尔奖却只颁给已经成功的人。英国作家肖伯纳很幽默,他说,诺贝尔奖像一个救生圈,扔给我的时候,我已经上岸了。
我理解叶永烈和肖伯纳这番话的意思是说,诺贝尔奖应该是颁给那些有希望、有才华,但又有困难的奋斗者,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是锦上添花。于是,按照叶永烈先生提供的思路,我想到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佳人选。
前几天,国内一个名叫余地的作家(诗人)自杀了,据说自杀的原因是生活压力太大。我觉得,应该让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按照叶永烈先生的考证,恢复当年诺贝尔先生的初衷,从而可以把诺贝尔文学金牌颁给余地,颁给一个正在文学(诗歌)道路上苦苦奋斗的年轻人。这样的话,余地很可能就不会自杀了。
再假设一下,如果余地艰难而勇敢地抗住了生活的压力,没有自杀,日后文学成就斐然,终于为中国人争光,拿回一块真正的诺贝尔金牌,又有什么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干什么去了?但是,话又要反过来说,现在颁给你了,日后你没什么出息怎么办?所以,诺贝尔先生的初衷是美好的,实现起来难度较大。
仔细一想就发现,上面这番乱糟糟的话里,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奖”,另一个是“金”。给成功者锦上添花的是“奖”,给奋斗者雪中送炭的应该是“金”。一个是名,一个是利。这么一想就会发现,肖伯纳的幽默是偷换了概念,他不在乎的是诺贝尔奖金那点“薄利”,而不是享誉世界的大名声。因此,肖伯纳属于得了便宜还卖乖。
为了回敬肖伯纳对诺贝尔奖的不严肃态度,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应该采取一个折中方案,既贯彻诺贝尔先生的初衷,又保持诺贝尔奖的档次。它应该对成功者只颁奖牌不发奖金;对奋斗者只发奖金不颁奖牌。但是,如此一来,假设中颁给余地的诺贝尔奖,就只是一个助学金、生活补助之类的东西,含金量太低了。不知道叶永烈先生有没有进一步考证,诺贝尔先生当初是怎么考虑“奖”和“金”的关系问题的。所以,即便叶永烈先生的考证非常正确,诺贝尔奖牌离中国人还是有点距离。
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国人对国外的奖项也越来越渴望。除了诺贝尔金牌外,还有奥斯卡金牌,嘎纳金牌,世界遗产金牌等等。形式不太一样,内在心理基本差不多。在我看来,有些国际奖项是可以有统一标准的,例如体育比赛。在这些有统一标准的项目中,中国人大可以像刘翔一样,凭实力与任何人一较高下。但是,在另一些没有统一标准的国际奖项中,例如文学、电影等,争啊、盼啊都有点浪费精力。得了,只当是捡了一个便宜;没得,也是应该的。
我们有那么多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情,不如花在国内类似“茅盾奖”上。毕竟,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而不是写给瑞典评委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中国人最有可能得到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不会是文学奖,而是自然科学类的。如今的中国文学么,中国人好像都不太爱看,爱看的好像中国人自己都评价不高。瑞典评委们就算爱看,又能怎样?中国的作家,总不能成为瑞典评委们的家庭中文辅导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