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整理、突破![]() 三角形整理形态主要分为三种——对称三角形、上升三角形和下降三角形。第一种有时也称“正三角形”,后两种合称“直角三角形”。以下我们分别对这三种形态进行介绍。
图6—21是对称三角形的一个简化的图形,这里的原有趋势是上升,所以,三角形完成以后是突破向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称三角形有两条聚拢的直线,上面的向下倾斜,起压力作用;下面的向上倾斜,起支撑作用。两直线的交点称为“顶点”。正如趋势线的确认要求第三点验证一样,对称三角形一般应有六个转折点(如图中的A、B、C、D、E、F)。这样,上下两条直线的支撑压力作用才能得到验证。 对称三角形只是原有趋势运动途中的休整状态,所以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持续时间太长,保持原有趋势的能力就会下降。一般来说,突破上下两条直线的包围,继续原有既定方向的时间要尽量早,越靠近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的各种功能就越不明显,对我们投资的指导意义就越不强。根据经验,突破的位置一般应在三角形的横向宽度的1/2—3/4的某个位置。三角形的横向宽度指三角形的顶点到底的高度,如图6—21所示。不过这有个大前提,必须认定股价一定要突破这个三角形。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股价不在预定的位置突破三角形,那么这个对称三角形态可能会转化成别的形态。 ![]() 对称三角形的突破也有真假的问题,方法与前述的类似,可采用百分比原则、日数原则或收盘原则等确认。这里要注意的是,对称三角形的成交量因愈来愈小的股价波动而递减,而向上突破需要大成交量配合,向下突破则不必。没有成交量的配合,很难判断突破的真假。 对称三角形被突破后,也有测算功能。这里以原有的趋势上升为例介绍两种测算价位的方法。 方法一:如图6—22所示。从c点向上带箭头直线的高度,是未来股价至少要达到的高度。箭头直线长度与AB连线长度相等。AB连线的长度称为对称三角形的高度。 从突破点算起,股价至少要运动到与形态高度相等的距离。 方法二:如图6—22所示。过A点作平行于下边直线的平行线,即图中的斜虚线,它是股价今后至少要达到的位置。 ![]() 从几何学上可以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两个价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等的。前者给出的是个固定的数字,后者给出的是个不断变动的数字,达到虚线的时间越迟,价位就越高。这条虚线实际上是一条轨道线。方法一简单,易于操作和使用;方法二更多地是从轨道线方面考虑的。 另外,虽然对称三角形一般是整理形态,但有时也可能在顶部或底部出现而导致大势反转,这是三角形形态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2)上升三角形。上升三角形是对称三角形的变形。两类三角形的下方支撑线同是向上发展,不同的是上升三角形的上方阻力线并非是向下倾斜的,而是一条水平直线。 我们知道,上边的直线起压力作用,下面的直线起支撑作用。在对称三角形中,压力和支撑都是逐步加强的。一方是越压越低,另一方是越撑越高,看不出谁强谁弱。在上升三角形中就不同了,压力是水平的,始终都是一样,没有变化,而支撑都是越撑越高。由此可见,上升三角形比起对称三角形来,有更强烈的上升意识,多方比空方更为积极。通常以三角形的向上突破作为这个持续过程终止的标志。 如果股价原有的趋势是向上,遇到上升三角形后,几乎可以肯定今后是向上突破。一方面要保持原有的趋势,另一方面形态本身就有向上的愿望。这两方面的因素使股价逆大方向而动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原有的趋势是下降,则出现上升三角形后,前后股价的趋势判断起来有些难度。一方要继续下降,保持原有的趋势,另一方要上涨,两方必然发生争执。如果在下降趋势处于末期时(下降趋势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上升三角形还是以看涨为主。这样,上升三角形就成了反转形态的底部。 同样,上升三角形在突破顶部的阻力线时,必须有大成交量的配合,否则为假突破。突破后的升幅量度方法与对称三角形相同。图6—23是上升三角形的简单图形表示以及测算的方法。 ![]() (3)下降三角形。下降三角形同上升三角形正好反向,是看跌的形态。它的基本内容同上升三角形可以说完全相似,只是方向相反。这里要注意的是:下降三角形的成交量一直十分低沉,突破时不必有大成交量配合。另外,如果股价原有的趋势是向上的,则遇到下降三角形后,趋势的判断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在上升趋势的末期,出现下降三角形后,可以看成是反转形态的顶部。图6—24是下降三角形的简单图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