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artner的Hype?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

 偶是俗人 2012-08-04

Gartner的Hype 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

(2011-05-04 10:59:13)
 

Bretten,有机会近距离聆听Gartner高级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交流中,分析师提到hype cycle的概念,在场的好像都不太了解(不止我一个人孤陋寡闻),于是他就画了这样一个曲线:

Gartner的Hype <wbr>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

 一项新的IT技术从产生到成熟应用大致经过这样5个阶段,?是萌芽期,新的概念被提出,有人开始对它感兴趣;?是过热期,新技术的产生被大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如果再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更是会热得不得了。典型的标志是“人人都在谈论它,但没人真正知道它”。?是幻想破灭期,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现实中大家发现它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于是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是复苏期,还是会有人研究它究竟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赋予其合理的使命并最终达到效果。当然有些技术没有复苏的机会,就此消失。…是成熟期,已经认识到其作用并被接受采纳,但这时候已经没有人再谈论它了。

当时我听到这个的时候,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哇,太对了,在中国IT界真的是这种现象啊,从ERP、电子商务、EAIERP-IIweb2.0SOARFID到云计算,等等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每一次都是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各领江湖1~2年,没多久就没人记得了。当时就想一定要写一篇博文给大家分享。

回来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这个Hype Cycle也不是什么新理论,1995年开始Gartner就每年对相关技术发表相应的Hype Cycle进行评估。国内也早有介绍,Hype Cycle被翻译成技术成熟度曲线(很贴切)。于是我就忍不住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每项新的技术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曲线,为什么仍然每次都是捧得很高、摔得很痛!第二、作为用户,能从这个曲线中得到什么启示,从而少走弯路?

第一个问题:之所以在技术成熟的过程中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几个方面负有责任,技术厂商,推广宣传,夸大其意义;媒体推波助澜,每人知道它是什么,人人都谈论,以示领先潮流用户期望值过高,希望新的技术出现,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不切实际的幻想,自然要破灭。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让峰值低一点,波谷平滑一点。理性认识,尽快走向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