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简说 王正鹏(土家族)/文 笔者在进行《百家姓探源》及《古代地名考》时发现,古代历史远远超过了古代两大圣人孔子与司马迁所说的历史,细究起来是两大圣人孔子及司马迁删除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一、原始初民时期;二、氏族联盟时期;三、王族分封时期;四、诸侯争霸时期。 古圣人孔子、司马迁完全有能力接触到诸侯争霸时期前的历史记载史籍,完全有可能较完整的记录历史,而不是删减别人的著作,做为断烂朝报的诸侯争霸史料。 原始初民时期 据口传历史记载,原始初民时期有帝王六位,分别是:盘古,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 自盘古至燧人氏,时间跨度约为400万年,距今约400万年至公元前7700年。这一时期出现刻画符号,记录事物,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人祖。 盘古,约400万年至约300万年,生于混沌之初,卒于开天劈地之时,出生于混沌之初的中央地区,立都于太平洋西岸,纪年为开天劈地。见古史记载有三万二百六十七万年前,天地没有形成之说。盘古出生后,有了江河、森林、山川平原、草原,人类自由繁殖。 1965年在云南省元某盆地大那乌,发现两枚17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的铲形门齿化石。 1986年在云南省元某盆地,发掘7枚人齿化石,距今约270万年以前。 1987年在云南省元某县竹栅、小河发掘出土人猿头具一具(含8枚牙齿),上颌骨一件(含3枚牙齿),下颌骨二件(含6枚牙齿),单个牙齿377枚。此为“蝴蝶腊玛古猿”(新种),距今约为400万年至300万年以前。 天皇,距今约300万年至约170万年前,出生地天灵山,立都天都,纪年天皇氏。 古史记载:“天地初立之时始有三皇。”,天皇有兄弟十三人,号称“天灵”,有一人发明了数字、天干、地支,立发明者为皇,其余各居一方,传国一万八千年。 汉代史学家孔安国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孔子《家语》说:“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天皇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婚姻为血缘群婚,用天然火。 1961年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西侯度文化,发掘打制石器数十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和一件三梭大尖状器,烧骨炭灰,距今约180万年。 地皇,在位距今约170万年至70万年前。出生于熊耳山,今河南洛阳市西,立都于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纪年为地皇氏。 古史记载:“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传国一万八千年。地皇执政时期的三大贡献为:一定三辰,二分昼夜,三有岁月。 三辰,天上日、月、星辰,统称为“光”,太光太阳叫“日”,小光月亮叫“月”,细光叫“星”。 昼夜,把太阳的时间称“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 岁月,以三十日为一小循环称“月”,把每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的大循环称“岁”,统称为“岁月”。 地皇时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陕西蓝田发掘一种大型砍砸器,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距今约115万年至约110万年前。 1975年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掘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至约50万年。 地皇时代,以群居洞穴血缘群婚,猎取动物、采集野果野菜为生,随意交合而赤裸身体。 人皇,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前,出生地为刑马山,立都九城,弟兄九人各据一方,分设一城,纪年为人皇氏。 地皇时天灾横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滥,人皇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 人皇时代为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早期。1927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掘的头盖骨、牙齿、肢体,及大量的石器,坚硬的水晶、砂岩、燧石、石英岩等,“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1972年贵州遵义市桐梓县发掘的“桐梓人”,距今约50万年。1984年辽宁营口市发掘的“金牛山人”, 距今约50万年至约24万年前。安徽和县龙潭洞发掘的“和县人”, 距今约30万年前。“南京汤山人”, 距今约30万年前等。 居住区周围有河流、沼泽、森林、草原、沙漠等,几十个人群居一起,狩猎、捕鱼、采集为生活方式。 有《九头纪》,指九人执政的纪录。有《五龙纪》,指纪录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执政的纪录。有《摄提纪》,指纪录五十九姓治国的纪录。有《合雒纪》,指三姓治天下,教人居住于山洞里的纪录。有《连通纪》,指记录六姓治天下之事。有《叙命纪》,指记录四姓治天下之事。另有《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 自《九头纪》至《叙命纪》,共传八十三个政权。《禅通纪》终于炎帝神农氏。《疏仡纪》终于黄帝轩辕氏。 有巢氏,距今约20万年至约5万年前,出生于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纪年为巢皇。 受禽兽攻击,开始北迁,在黄土高原山坡处打洞、用石头、树枝挡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始将会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推举为皇。 有巢氏为旧石器时期中期。1954年山西临汾丁村发掘的“丁村人”, 距今约10万年至约6万前。1956年湖北长阳发掘的“长阳人”, 距今约10万年至约8万前。1958年广东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发掘的“马坝人”,距今约10万年前。1973年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掘的“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前。1976年陕西大荔县发掘的“大荔人”, 距今约20万年至约15万前。等等。 有巢氏时期为母系社会时期,男子以打猎和捕鱼为主,女子以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为主,禁止同族同辈男女通婚,群婚。 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至公元前7700年前,出生于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立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纪年为燧皇。 古史称燧人氏知天文,识地理,始发明“钻木取火”,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离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等。称为圣人,传有国二十六万七千年。 洞庭湖山中,气候潮湿,火种很难保存,没有火的猛兽就袭击人类,燧发明了“钻木取火”之法,和“燧石取火”之法,使取火变成了轻松之事,燧被推举为皇。《太平御览》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燧人氏,用树皮搓成绳,在细绳上打结记事。大结记大事,小结记小事,再用颜色区别不同事物的记事方式。燧人氏筑土台传播用火知识,把天上飞的称“禽”,地上跑的称“兽”,有脚爬行的称“虫”,无脚爬行的称“豸”四类动物分类法知识。 燧人氏为旧石器时期晚期,燧人氏时期有十大发明:一是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燧石取火”;二是距今约四万年时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三是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女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四是距今约二万年时创立了“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五是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六是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始创早期的符号文字。七是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了“陶文”,创造了“十天干”,“十天干”是符号文字。八是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了八索准绳圭表纪历。九是距今约一万年时,发现了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十是距今约公元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观,建立了远古文明。1922年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掘的“河套人”,距今约五万年至三万五千万年;1933年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1970年台湾台南县左镇乡发掘的“左镇人”,距今约三万年至一万年前;等等。 以母糸氏族族外群婚制,立土台传教知识,师道之兴始于燧人氏。 燧人氏自立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始,便向北迁,北长先祖居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约距今约三万时,羌戎从昆仑山下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定居。经过数百代一万余年的发展,族群扩大于黄河、长沙流域。徒居昆仑山燧人氏全称:燧人弇兹合雄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合婚后的两大族团联合体共用名。燧人弇兹合雄氏为远古文明时代第一始祖。 弇兹氏的织女是最早有记录的一位女首领,后世尊称为女帝、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距今约三万年前,她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称单股为“玄”,两股合成为“兹”,三股合成为“索(又作素)”。 距今约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北极星,北极星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约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是大鵹,二是少鵹,三是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乌为图腾,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乌氏。尊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首领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北迁居延海(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杭爱山),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入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玄女部少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分衍出方雷支、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分支东迁至贺兰山、北至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一支从阴山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入北洛水。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一支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约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支流至黄河水域发展,迁居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东进建都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一支建都蒲阴(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后迁大王店建都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己在徐水县南庄头发掘两种陶片,一种夹沙深灰陶,一种夹沙红褐陶,距今约在一万二千万前。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共分十部。即天芎部、天齐部、天乙部、合雄部、天阳部、天阴部、侯乌部、候虫部、雷雨部、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陕西境内,活动中心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湟中拉脊山、六盘山三处。燧人氏直系为允姓、风姓、婼姓。 禁止人与兽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缘婚姻制度。有文字符号记载始于遂人氏,距今约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记载由此开始。 氏族联盟时期 自伏羲、女娲时期起,止于帝舜有虞氏时期,时间跨度为五千六百余年,即公元前7724年至公元前2071年。 氏族联盟时期有十二个独立政权的口传及文字记载,帝王有181位。其中伏羲女娲政权有78位帝王;炎帝魁隗氏政权有6位帝王;炎帝神农氏政权有8位帝王;史皇仓颉氏政权有1位帝王;九黎蚩尤氏政权有7位帝王;黄帝轩辕氏政权有16位帝王;少昊金天氏政权有7位帝王;颛顼高阳氏政权有12位帝王;帝喾高辛氏政权有21位帝王;帝挚青阳氏政权有17位帝王;帝尧陶唐氏政权有6位帝王;帝舜有虞氏政权有2位帝王。 王族分封时期 自夏禹起,止于西周幽王,时间跨度1230年,即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841年。 王族分封时期口传及有文字记载的帝王自夏、商、西周三代帝王有63位,其中夏朝19位帝王,商朝31位帝王,西周13位帝王。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9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第1任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葬于会稽山。 第2任姒启 (公元前2025年~公元前2016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建立了夏,成为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喜欢饮酒、打猎、歌舞,疏于朝政。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第3任姒太康(公元前2015年~公元前1987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第6任后羿 有穷氏,夏王朝第六任帝,在位八年,嫦娥的丈夫,他和杀他的寒浞为历史上少见的几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权者(寒浞为夏朝第七任帝,在位六十年)被后羿所逐杀。
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庚申,前2041),是伯明氏后代,其祖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有功于黄帝朝,黄帝将他封于寒(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其属地称为伯明国(亦称寒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
兴师灭掉了夏王朝,使夏王朝亡国长达四十年之久。 第8任姒少康 (公元前1905年~公元前1885年) 少康,又名杜康,相的遗腹子,在位时间公元前1940-公元前1880。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攻杀寒浞,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复兴夏朝。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第9任姒杼 杼,又名季杼。生卒年不详。少康子。少康病死后继位。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槐,一作帝芬,生卒年不详,杼的儿子,杼病死后继位。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芒,生卒年不详,槐的儿子。槐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一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芒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第13任姒不降
扃,生卒年不详,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第15任姒廑 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的儿子。扃病死后继位,他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国开始衰落,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之间)。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皋,生卒年不详,孔甲的儿子。孔甲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 第18任姒发 (公元前1664年~公元前1654年) 发,皋的儿子。皋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 第19任桀帝姒履癸 (公元前1653年~公元前1600年)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发的儿子。商汤给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发病死后继位,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在位53年(前1653—前1600),终于被商汤所灭,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二里头文化 原始文字 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1、鲁国,都曲阜,泰山以南,山东省南部,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2、巴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夏初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 3、蔡,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前447年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4、陈,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妫姓。舜后裔,建国君主陈胡公妫满。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辖地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灭于楚国。公元前479年,楚灭陈。 5、楚国,又称荆、荆楚,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祝融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 6、曹,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7、邓国在现在的河南邓州。子姓。建于商朝武丁王时期,春秋时为楚国所灭。邓国灭国后,其国后人以国名为姓,是为邓姓 8、代国,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权。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年)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年)禄官卒,其弟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纷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代建国三年(340年)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亡。 9、霍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候国家,位于现代的山西霍州一带,周武王时,封叔处于霍,是为霍叔,此即霍国之始,管蔡之乱后,霍叔被废为平民,但霍国仍被保留下来由霍叔之子继位,一直到春秋时代,前661年被晋国所灭。 10、江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启即位后封玄仲于江地(今湖北江陵),公元前623年,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11、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12、莒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己兹舆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国。 13、蓼国,河南固始县东北,都城为现安徽霍邱城关附近。(蓼 ①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蓼为已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改称湖阳。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②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或说为姬姓国,高阳氏才子庭坚的后裔。) 14、齐国,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14、杞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姒姓。禹后裔,建国君主杞东楼公。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杞县,灭于楚国。公元前445年,楚灭杞。杞国实在太小,连史书对杞国也不愿多提。 16、秦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嬴姓,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 17、权国,楚国附近。建于商朝武丁王时期,春秋时为楚国所灭。权国亡国后。楚文王设县于权国。命权国国君管理。 18、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河南商丘一带。 19、滕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践所灭。 20、吴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江苏省南部无锡一带。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21、小邾国(又名小邾娄国、郳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颜姓。战国初年灭亡。 22、许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姜结亡国。 23、越国,亦称于越和文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雒(也写作骆)姓。远祖崇缆(雒龙君)的后裔。建都会稽,辖地大致为现在中国浙江省的绍兴附近,范围曾经达到现在中国山东省和越南北部,灭于楚国。公元前334年,楚国攻灭越国,之后其王族后裔分散于现在中国南部与越南北部一带,各自分而治之。 24、燕国,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25、鄫国(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26、郑国_(诸侯国),周代的诸侯国之一,原址在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后迁至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诸侯争霸时期 自东周平王起,止于秦王嬴政,时间跨度为六百二十年,即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在公元前221年呑并六国后,建立了皇帝专权时代。 诸侯争霸时期口传及有文字记载的帝王,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王国的帝王115位。其中东周29位王,楚国27位王,吴国7位王,越国10位王,齐国5位王,魏国6位王,韩国5位王,燕国8位王,赵国6位王,中山国5位王,宋国1位王,秦国6位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