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改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

 昵称535749 2012-08-04

每当有翻拍片上映,总会有人嫌弃它们“不是原创”。每每有图书或漫画被好莱坞搬上电视荧幕,批评者们总会嘲讽其“缺乏新意”。但是,他们错了。

安娜莉.纳威兹(Annalee Newitz

每当有翻拍片上映,总会有人嫌弃它们“不是原创”。每每有图书或漫画被好莱坞搬上电视荧幕,批评者们总会嘲讽其“缺乏新意”。但是,他们错了。“翻拍热”所证明的,不过是当今的流行文化沿袭了民间传说千百年来的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人类有着最古老的讲故事的传统,而“改编”正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改编”是对于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民间传说的存在模式

今天,“民间传说”一词可以指任何传统的抑或源于迷信观念的说法,但对于专门研究它的人类学家来说,“民间传说”有着其特定的含义——即没有被书写记录下来的传统故事,统称“口头传统”,意指那些经由交谈、歌唱、表演或任何其他可行的方法流传下来的故事。这意味着民间故事、歌谣或智慧格言被不断地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就像在玩一个精密复杂的传声游戏。你的外婆给你讲了一个故事,你讲给你的朋友,她再讲给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再讲给……就这么一直传递下去。然而这个传声游戏却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范围覆盖了整个大陆。而在传递的过程中,这些民间传说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说点儿有意思的题外话,除了民间传说,同时得到人类学家们关注的还有“民俗”,即“口头传统”中的另一部分:食谱、习俗、娱乐方式等等。它们虽然不属于故事的范畴,却仍然包含在“口头传统”的范围内。

传说的变异

当你在听一则民间故事时,事实上所听到的并不是这则故事最原始的版本,而是其所谓的“变异”版本。因为这些故事每被口口相传一次,就变化一次,人类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变异”。通常情况下,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会衍生出多个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变异版本。举个例子,有一则为人熟知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在祭坛上被她的爱人抛弃,悲痛自尽而亡。死后她的鬼魂时常身披一袭白衣,引诱男子到路上一处地势险要的弯道,而后夺取他们的性命。人们将这个故事讲了又讲,传了又传,于是这个故事便一路扩散,一路改变。在从第一个“不忠于原著”的人口中讲出之后,过了一百年,我们便听到了德国人所讲的有着圆满结局的版本(鬼魂最终升入天堂);以及匈牙利人所讲的有着恐怖结局的版本(鬼魂把一个小男孩吃掉了)。同样的故事,却演变成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民间故事和歌谣时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在今天,我们所获知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人类学家们整合编写的书籍,而这些书籍则是他们在听过故事的一两个版本后记录编辑而成的。著名的《格林童话》就是格林兄弟在和德国当地的农夫交谈后记录下来的地域性变异版本;民俗学研究者艾伦.洛马克斯(Alan Lomax)编写的著作《北美民歌》亦是用类似的方法完成的。随着某些民间传统逐渐消失,许多曾经流传很广的故事和歌谣也由于没有人去记录和书写而慢慢销声匿迹。

原创的迷思

如果你从“人们几千年来是如何在故事中寻找乐趣”的角度去看“改编”,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实它是人类在讲故事时自然而然的举动。当我们听闻一个好故事时,会渴望在给其他人讲述的过程中做一些轻微的改变。从历史角度来看,人们很可能在一生中无数次地听不同的人给自己讲同一个故事或唱同一首歌谣。而能够令这些故事听起来一直有趣的方法就是每次都能从中发现细微的不同。乐趣来源于变化,但同时也来源于重复听故事本身。

“原创出佳作”的观念事实上起源于二十世纪,由一群自称为“现代主义者”的激进艺术家和思想家传播开来。他们的目的是促使那些喜爱民间传说的人们摒弃这种迷信、狭隘的思想。因此,他们开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推广标榜怪异与新奇的艺术和故事。小说家如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有意用难度极大的故事来强调人类经历的复杂性,认为其不适合口头传播。哲学家如特奥尔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因为现代派风格拒绝使用流行文化中让故事简单易懂的修辞方式而对其赞赏有加。几十年后,朋克和独立摇滚也开始推崇现代主义价值观,并且嘲讽流行音乐缺乏原创性。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也曾在学校中接受过现代主义的观念教育,认为足够原创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改编”的优势

当然,某些现代主义的故事的确非常动听且令人着迷,这一点无可否认,但与其相比民间传说也绝不逊色。事实上,在谈及讲故事时,有人可能会说民间传说在文化传承方面比现代主义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我们讲故事讲了几千年,享受重新讲述最喜爱的故事的过程,因为在自己所钟爱的故事中听到一些小惊喜令我们乐在其中。不过除了享受,我们还可以从中获益。分享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向彼此阐释着自己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定义美丑善恶(毕竟多数传说里都有一个英雄和一个大反派)。

重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做着极其重要的事:告诉人们我们的世界观如何随时间流逝而转变;我们对善恶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新的信息就蕴含在每一次改变中。如果你不相信我,只需比对一下《德古拉(Dracula)》和《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这两部小说。是的,它们都是由同一个故事衍生出的变异版本,都是关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吸血鬼如何入侵一座美丽的都市,以及一群吸血鬼猎人如何追踪并消灭吸血鬼。你甚至可以说巴菲就是《德古拉》中女主人公米娜.哈克的变形。在《德古拉》中,吸血鬼是邪恶无比、恐怖怪异、企图掠走妇女、在伦敦毫无地位可言的东欧怪兽;然而在《吸血鬼猎人巴菲》中,你会发现我们与“异类”吸血鬼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有些吸血鬼是善良的,有些是邪恶的,而女人也不再是被掳走的对象。

“原创”故事如同被凝结在历史的琥珀中,而民间传说却不同,它们充满生机,会随着我们,随着进步的人类文明一同改变。每一个变异的版本,无论有多糟糕,都表明我们的故事仍然是富有活力的。如果你对某一个版本不感兴趣,没关系,总还会有其他版本。或者,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版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