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不过来:学问不只是个传说

 浪潮之巅 2012-08-06

数学家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也不少,但能获得菲尔兹奖(菲尔茨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 菲尔茨奖誉为数学届的“诺贝尔奖”。)和沃尔夫奖的数学家,截止到目前,全球只有13位,而同时获得克雷福特奖的数学家,全世界只有两人:德利涅、丘成桐。对于刚刚获得沃尔夫奖的丘成桐而言,集 这三项数学大奖于一身,再次证明了一件事——丘成桐的学问不是传说。

最初想念历史

丘成桐的学生、浙江大学 数学系教授刘克峰说,“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他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但有意思的是,进入“美丽的”数学王国,并非丘成桐最初的理想,“其实我当初没想到要念数学,倒想到念历史。 ”因为父亲对于历史文科方面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很自然地对历史有了兴趣。

不过学了平面几何之后,看到了推理的有趣,他开始产生了兴 趣加上中学数学老师有趣的教学,丘成桐的兴趣一天天增加。据他自己回忆,中学的时候,基本上同样的一个题目,到物理上教,跟在数 学上教,学生的感受就不同。基本上一模一样的题目,在数学上很容易,在考物理的时候可能考不过。基本的原因是物理老师不懂得引导学生。“数学老师跟我们说 其实不难,同时也讲一些数学历史上的事情,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丘成桐眼中,做学问不是天生的兴趣,需要培养。用他的话 说,有的东西还没看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你还没看到,譬如,你爬山,爬到山上以前,你也想不大清楚究竟这个地方是什么。所以兴趣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没到达的时候兴趣不见得能提得起来,到达以后眼界才慢慢打开。 “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是门很大的学问,这是一个动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多少。”

培养兴趣需要执著,做学问的过程更需要投入和努 力。据说丘成桐攻克卡拉比猜想(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时,最初想证明这个猜想是错的,但后来发现有问题, 调整了方向,转过来证明该猜想是正确的。论证的过程整整花了他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每天工作到凌晨。1976年,丘成桐成功地攻克了这道世界数学难 题。“了解到Kahler几何的曲率结构后,我有物我相融的感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丘成桐说。“许多世界数学难题解开了就结束了,而卡拉比却是 工具,用这个工具,一连串老大难的世界难题迎刃而解。”

同一年,他也收获了长达七年的爱情,和来自台湾的物理学家郭友云 女士缔结良缘。1969年两人初见,丘成桐曾填词一阕《蝶恋花》:“剑未磨成追旅思,蓦见芳容,笑靥回天地。愿把此情书尺素,结缘今世丹心里。”在该词的 小序中写道——“六九年十二月,在柏城图书馆读书,思乡而乍见友云,作词为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