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动车保有量超230万辆 驾驶员总人数达205万人

 苏迷 2012-08-06

本报讯 记者由市交巡警支队车辆管理所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苏州大市范围内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30万辆,驾驶人数量突破205万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机动车保有量将持续增长,其中私家车密度将越来越大。据统计,苏州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位列全国各大城市第6位。据市交巡警支队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车量增长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外来车辆稳步增长,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30.6万辆,其中外来车辆超过15%; 二是私家车密度越来越高,目前机动车驾驶人达到205.4万人。来自车管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9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98万辆,其中私家车87.4万辆;2011年11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20万辆,其中私家车逼近100万辆;2012年7月,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30万辆,私家车逼近110万辆。专家预计,驾驶员总人数将持续上升,私家车将成为拉升机动车保有量的“主力军”。

  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的不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停车费、汽车违法成本、车辆驾驶成本等方面的同步增长。除了经济成本的不断攀升外,车辆驾驶的时间成本也在加剧。2009年我市私家车保有量超过80万辆,市区主要干道相交路口的信号周期在60秒左右;2011年突破100万辆,市区主要干道相交路口的信号周期在90秒左右;2012年,市区主干道相交路口的信号灯密度增加了三分之一,通行周期越来越长。同时,据有关部门统计,停车位供给现状也与现状产生极大反差,部分住宅小区已经形成一个车位三辆车“抢”的局面,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苏州迈进“双200万汽车时代”,治拥治堵服务民生成为关键。根据交警部门近年来的部署,交警将推进科技示范路建设,尽快实现全市主要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科技手段全覆盖;开展堵点乱点全面排查、科学疏导;提高接警、见警率。苏州交警将多策并举,全面推动各项缓堵综合措施落到实处。随着苏州公交系统的覆盖面不断增大,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警部门希望广大驾驶人和市民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在汽车高消费时代学会“自治”。

  【延伸阅读】

  “双200万汽车时代”意味着什么

  机动车保有量超230万辆、驾驶员总人数达205万人,这一数字对于苏州来说意味着什么。很显然,除了城市空间的捉襟见肘外,也给市民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比如,车辆驾驶成本和驾驶时间的增长。那么,苏州机动车保有量在未来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呢?是否会让已经拥堵的城市交通现状雪上加霜?记者为你一一解读。
230万辆车 可以绕全城的高架200圈

  所有汽车首尾相接,可从苏州到北京排两个来回

  230万辆机动车,是个什么概念?

  苏州东南西北环高架快速路总长70余公里。如果将230万辆机动车全部排在高架快速路上,按每辆车占用6米长的空间计算,那么,可以绕上200圈。

  如果全排在干将路上会是什么样子?干将路西起西环路,东至东环路,全长是7.03公里。算一下,要2000个来回。另外,要是苏州所有的汽车首尾相接,可以从苏州到北京排上两个来回。

  日均上牌700辆 年内将再增10万辆

  据目前的情形来看,苏州暂没有限牌的考虑

  来自市交巡警支队车管所的数据显示,前年,我市机动车日均上牌量在400辆左右,今年机动车日均上牌量逼近700辆。按日均700辆上牌量的趋势,今年8月至年底,还将再新增10多万辆机动车。据分析,私家车将成为“主力军”,增量超半数以上。

  据市交巡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车量增长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稳步增长,二是数量增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保有量100万辆增长至200万辆的过程中,前一个50万辆花了近3年时间,而后一个50万辆增长时间缩短至不到2年。

  “目前200多万驾驶人中仍有不少属于‘本本族’,这些人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成为有车一族。”这位负责人说。不过,据目前的情形来看,苏州暂没有限牌的考虑。
市区主要路口基本或超出设计通行能力

  城市资源耗费加剧,但交通拥堵目前基本可控

  在苏州,机动车保有量的猛增对城市资源的耗费正在加剧。有一个事实可作证明。早在2005年,苏州市区就荣获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称号,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被降为二等管理水平。

  据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监测到的道路日均车流量和高峰小时车流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市区许多主要路口的通行实际情况,都基本达到甚至超出了设计通行能力,处于超饱和状态。

  不过,交警部门表示,我市交通拥堵基本处于可控状态。

  一方面,路网建设作了强大支撑。至2011年底,苏州公路总里程约12415公里,公路网密度146.26公里/百平方公里(以国土面积计算),其中高速公路达到535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3公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级公路为干线、二级以上公路为次干线、等级公路成网”的市域公路网体系。

  另一方面,作为交通管理者,交警部门正推进科技示范路建设,5年内,实现全市主要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科技手段全覆盖;推进科技建设,把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流量控制、远程指挥等城市交通管理中,提升管理水平。
 轨交一号线及公交正改变出行方式

  跟踪调查发现,一号线开通后,高架及城区主干道机动车流量下降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是缓解交通‘两难’的最核心对策。”市交巡警支队负责人称,在汽车高消费时代,只有充分保障公共交通效益,才能改变市民出行方式。

  来自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28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试运营,客流量稳步增长。截至目前,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已超过十万人次。其中,“五一”小长假期间,最多的一天,客流量更是达到了24.5万人次。去年11月份,我市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按照120公里左右通车里程的目标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总目标。于2009年12月正式开工的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年底将“轨通”,2014年1月8日将投入试运营。今年1月份,我市轨道交通新一轮建设规划(2010-2015)获得国务院批复,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2号线东延线、3号线、市域S1线昆山花桥段一起领到“准生证”。根据第二轮规划,2015年苏州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达到122.5公里。目前,4号线前期工作也已经启动,沿线站点绿化迁移全面启动。

  根据跟踪调查评估,一号线开通对交通的正面影响已经显现,高架道路、城区主要干道等重点区域的机动车流量有所下降,重点区域易堵节点的拥堵频次和程度都有所降低,一号线沿线公共自行车使用率成倍增长,公交分担率明显提高。

  此外,继干将路实行全线公交专用道外,目前进入改造的三香路也将进一步扩大公交专用道。

  根据计划,针对京沪高速铁路、轻轨1号线投运,以及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投用,做好公交配套衔接工作。继续加大公交网络覆盖,延长公交运营时间,进一步满足周边商区与偏远地区的夜间出行需求。着力提高新城区公交供给水平,新辟公交线路10条,重点加密园区、新区、相城公交线网;增设“公交快线”,加强主城区和外围功能区的快速沟通。加快推进18条公交专用道及路口优先道建设进度,通过划定公交站台专用停靠区、严格执行公交站台前后30米控制区规定、建立施工区域、路段公交优先通行机制等措施,重点将路权向城市公共交通倾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