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各国国民教育的启示

 昵称2734997 2012-08-06
国民教育的德国启示 

    普鲁士的成功虽然在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伟大,但是更得益于优秀坚实的国民素质的教育

德国的大学为德国的崛起贡献了最伟大的力量,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贡献了最伟大的力量而大学的成功则来源于优秀的全民教育德国的国民素质教育从那一所至尽保留普鲁士帝国时期原貌的小学就能看出在那个时候,小学真正的实行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免费的教育让整个民族的知识和素质得以提高反观我们的大学在干着什么除了猛收学费,猛搞基建,猛扩规模,在学术上在科研上又取得了什么成果?导师们成了办证机构,带出的硕士博士们拿着一纸文凭奔忙在人才市场

    德国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国王门前的磨房》。磨房的主人说: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能进国王虽然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却不是这个磨房的主人国民素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人一策先进的社会制度应该是解放大众思想束缚的制度,应该是倡导科学技术创新的制度,应该是带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制度,更应该是让绝大多数的国民平等享受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制度

  德国的教训在于军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伤害德国的诚实在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善于反思和勇于悔过也是德国令人钦佩的国民素质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品格,记录片的解说词非常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大国的崛起已经树立了榜样,后来者们要想像德意志一样后来居上,不但要勇于于进取,更要善于反思


    法国的国民教育:以身心发展为中心

    法国的国民教育实施的极早,1881年的教育法即公布并建立全民教育的免费措施。同年另一法案又规定将幼儿园并入小学部6成为附属幼儿园,因此,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系统,

   法国教育部1986年表示:儿童越早入学其成功的机会愈高,换言之,儿童就学机会愈长,其上小学之后适应学习能力愈增加,因此法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的普及化,且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呈一连贯教育,在教学实施上分为三大教学阶段,分别为初始学习能力阶段(幼稚园中、小班)、基础学习能力阶段(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二年级)、深入学习能力阶段(小学三、四、五年级),使学前教育之学习为日后小学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法国有极高的幼儿就学率。此外,虽然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在法国仅占少数,仅有14%的幼儿就读私立机构,但仍可以接受政府补助或领取教育津贴。针对学前教育设置的类型与模式也相当多样化,其经费来源也由政府支应,使高山偏远仍有人居住、人口稀少分散地区,政府也能充分应用有效的方法使分布于各地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学前教育的利益。

    儿童教育目前着重于语言是各项学习之中心、共同生活之重要性、肢体动作的反应与表达、发现世界的能力、培养敏感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即知,法国学前教育即使纳入初等教育体系,但仍能以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基本能力为中心,提供适切的活动及课程,不以沉重的课业压力来压迫幼儿的身心。因此,法国的学前教育规划完整,制度进步,对于我国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之实施,可为参考之依据。


    美国国民教育,塑造“参与的公民 

     中国学校里的德育,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国民教育品格教育差不多

     在美国,品格教育往往被称为品格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character):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赖、关怀、公民责任。

     在品格六大支柱中,国民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个人品格的,包括与他人共处、合作的伦理道德;在这之外,它还涉及到了一些参与的责任(在学校 里、邻里街区或者更大一些的群体)。当一个好的公民主要是具有优秀的品格、乐于帮助别人、不威胁或伤害他人等等,虽然也包括公民责任和参与,但显然没有充分强调。

        其实,一般的国民或品格教育与民主政治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就像自由市场 不但不一定带来民主,而且实际可以强化专制一样,国民或品格教育本身也完全可能被不民主的制度所利用和同化,因而使得社会和政治的民主转化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民主政治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国民或品格教育,而且更是民主的公民教育。


    英国的国民教育

        近代英国的国民教育思想,主要见于经济学理论中。威廉·配第第一个提出了国家应拨款发展教育的观点。之后,亚当·斯密以劳动分工论为逻辑起点,论述了强制教育的必要性;马尔萨斯则从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着手,揭示了国家之于教育不可脱卸的责任;倡导功利主义的穆勒父子、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也分别提出了发展国民教育的主张。这些国民教育思想对英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迥异于法德,英国近代的国民教育思想更多从经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强调国家应承担起开办国民教育的重任,最早体现于经济学家的睿智思想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先后提出国家应发展教育的主张。其后,在经济学界引发了热烈讨论。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马歇尔等经济学家自陈己见,论述国民教育之利,对英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