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卢纶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1966年,中国科学院有人问华罗庚:“有些方法,外国有人说它对,中国就有人跟着说对,你为什么能看出他的毛病呢?”华罗庚便写下了《塞下曲质疑》一诗作为回答:“北方大雪时,群雁已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有人说,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提出自己的质疑,动摇了卢纶《塞下曲》这首诗流传千年的基础。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家求的是精确,但是在这个文学问题上他确实是搞错了。小时候,听说过中国古代雁奴的寓言,大雁,不经受特大的惊扰,一般不会乱飞的。卢纶作为边塞文人,有着丰富的边塞生活经验,他的这句“月黑雁飞高”不仅仅是指夜里大雁高飞,而且是写“单于夜遁逃”造成的结果。也就是说,单于夜遁逃是因,月黑雁飞高是果。谈起大雁,这个我有亲身经历。当年我们在北大荒(600598,股吧)开荒,春秋季节,每年都有大量的大雁、天鹅经过,有时候人和拖拉机经过草甸子,会惊起大雁,如果是有月亮,大雁惊起高飞后会慢慢整队落下,但要是没有月亮,大雁就炸了窝拼命地往高处乱飞,所以“月黑”雁会飞高。有时候白天经常看见几只或单飞的大雁,大概就是夜里面找不到雁群的落了单的掉队雁吧。
中国有句著名的诗句,叫做“胡天八月即飞雪”,我经历的最早的一场雪,是在1969年的9月中旬,在夏历中即是八月初一。再例如唐代诗人高适写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有雁飞雪舞的描写。因此大雁迁徙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大雪天气的。卢纶这首诗第一句应该是写实,说的是单于大部队夜遁,在黑夜仓皇出逃,惊醒了迁徙途中宿营的大雁。在当年大漠边塞之中,很多边疆将士边塞居民一定会理解“月黑雁飞高”的意思的。《塞下曲》是一篇流传1000多年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果有错误,那些守边的将士和村野民夫以及文人骚客,早就会让卢纶这个边塞诗人“斯文扫地”了。
这首诗的意境是,在一个阴沉沉的黑夜,突然在荒原哗啦啦惊起了许多盲目高飞的大雁,久经沙场的将士们立刻认识到必定是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逃跑的单于惊扰了宿营的大雁,将士们立刻跨上战马准备追逐,但是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大雪,茫茫大雪掩盖了单于逃跑的踪迹,马上的将士们手中的刀枪弓箭,落满雪花。月黑是因为阴天,雁高飞是夜里单于逃跑惊扰了它们。阴天,下了大雪,满目望去,唯余莽莽,杀敌的弓刀只能在寒风中与白雪寒光相映。战争相持数月,今夜却不能追杀穷寇,大雪纷飞,鸿雁哀鸣,甚至我们今天读到这首诗,似乎还能听到骑在马上的将士们仰天长啸。卢纶只用了寥寥20字,便把这一边塞战争气氛、将士的心情描写到如此境界,壮哉!奇哉!
有篇文章在谈到卢纶这首诗的时候,还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之一就是戴嵩画牛的故事。唐代一名画家戴嵩,是画牛高手,《唐朝名画录》称其“穷其野性筋骨之妙”。他的《斗牛图》、《归牧图》等,为传世珍品。《斗牛图》后流至川内,收藏于杜氏之手,其人惜爱如命,时常小心取出晾晒并把玩。一次有个做过多年牧童的人路过,看到这画,说:“牛相斗时,力气在角上,尾巴是紧夹住屁股的。这斗牛,尾巴怎么在晃呢?”
其实,斗牛的时候,牛尾巴有时候真的是翘起来的,特别是黄牛,得胜的时候尾巴翘得很高。当然牛倌说得也没错,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是夹住屁股的,但那只是斗牛的一方面,说得不完全。画家戴嵩画水牛,还是有依据的。网上有不少水牛斗牛照片和录像,大家可以看看。
戴嵩画牛的故事出自何处呢?原来出自苏轼。苏轼的《戴嵩画牛》原文如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戴嵩的《斗牛图》,图中两牛相斗,一牛败北。乾隆在画的左面提到:“角尖项强立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想必是乾隆也受苏轼文章的影响,写个画跋逗逗趣。更为有趣的是,乾隆71岁的时候,又在这幅画的左面写了几句:“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画跋曾经斗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看来,牧童说得没错,但说得不全面;苏轼说得也没错,他记载个小故事,目的在于说明调查研究要找准对象。乾隆倒是有点小错误,但是他很留心,定是“问过牛了”, 皇帝自己纠正了自己题跋的错误。
所以说,不论做什么写什么,一定要调查研究,看问题一定要力争准确全面,不能人云亦云,特别是有些名人,说得也不一定都对。一是要多读那些真正的原著,二是踏踏实实地在社会实践中搞调查研究。孔子说:“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