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还有不到三周时间,而关于中国代表团重点夺金项目的预测早已经在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传开。面对着一个个美好的设想,我们在为国民参与奥运的热情所打动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一丝担忧:当夺金的愿望与失败的现实一旦形成冲突的时候,舆论会如何对待那些背负着沉重压力的运动员呢? 从悉尼奥运会开始,在连续三届比赛中,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量一直呈现上涨趋势,而这种情况也极大地促进了民众对于金牌期望值的上升。不过金牌数量的上涨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任何的发展都要遭遇瓶颈期的约束,尤其在高水平的奥运会较量中,金牌的获得不仅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实力,更与临场发挥、赛场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在夺金的热门项目中,中国运动员折戟沉沙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而。面对着失败丢金的风险,我们这些旁观者,显然需要事先给自己打一剂预防针, 体育,原本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人们参与各种体育项目,为的是促进个人身体的健康以及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种和平示好的形式。相比之下,比赛的结果只是体育本质中最后的附加产品。但是在中国,体育的目的却在社会大环境下被扭曲了:在这里,体育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存方式,每个选择它的运动员都要将最终的胜利当成自己唯一的目标。因为只有获得结果上的回报,你才能获得金钱、荣誉、地位,成为社会上的“成功者”,否则便要被作为垫脚石被社会所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体育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含义,被扭曲成了生存的方式。于是当原本注重参与和感受的体育被附加了名利的包袱时,所谓的“快乐”自然也在沉重的压力下随之消散。这显然是我们每一个体育爱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现实。 于是我们必须了解,体育并不是只有金牌。奥林匹克精神中强调的博爱、友谊与平等,这些更是体育运动教会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面对着可以预见的意外失利,我们绝不应该一味地将斥责与压力转嫁给运动员们,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与鼓励。这种理性的态度并不是对运动员们的施舍,而是针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因此,对于运动员的包含,实际上也是在包容我们自己。 目前的我们正处于一个信心高速增长的阶段,社会的发展唤起了我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包括体育领域在内的各个方面将这种感情加以释放。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某些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的方面,我们应该看清现实,将自身的理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热情而不失理智的情绪加以表达,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媒体的渲染夸大中定下过高的期望,然后的目标落空后将怒火撒向运动员们。虽然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难度,但从各个方面的要求来看,这却是中国体育走向真正强盛的必经阶段。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运动员不再因为一次失利引发舆论的风波时,当民众以一种真正的包容和理解去看待期望的落空时,那就是真正值得我们庆祝的日子。但愿这一天,距离我们不会太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