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过半,话题超出以往任何一届。 从小将周俊三次试举三次失败引发的“耻辱”之辨,到吴景彪失金痛哭有愧于祖国后的“唯金牌论”争议,从中国自行车女队被取消冠军对“判罚不公”的质疑,到叶诗文被西方媒体质疑“服药”后“东西方无形较量”的联想……在新浪微博上,奥运话题的讨论量已经过亿,而内容也早已超越体育本身。 这其中,两位羽毛球运动员“假打”带来的争论更是浩如烟海。于洋和王晓理被取消资格后,批判运动员无“体育精神”有之,质疑规则不合理有之,呼吁“背后的人”承担责任有之,反思“体制”的有之。有网友整理总结,就这件事各种观点所对应的“主义”和“理论体系”,有民族主义、犬儒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不完全统计”达16种之多。 从某种方面而言,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中国人对奥运会的态度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不再是只关心金牌,而是希望运动员好好玩,好好享受,好好地挑战人类的极限,展现运动员的魅力;不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懂得尊重和宽容失败者;不再只在乎输赢,而更在乎对规则的遵守、对体育精神的尊重。 但令人担忧的是,微博时代,这种多元化却可能变成对立与撕裂。此方的“唯金牌论是毒瘤”,在彼方则是 “获得金牌居然也是一种罪”,此方的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彼方则是 “爱国不爱运动员”,即使对规则合不合理的讨论,也能演变成是“西奴”还是“某左”的对峙。喧嚣吵闹之中,事实如何已经不再重要,“站队”倒变成了第一位,而一次又一次的对骂,难免撕裂着这个社会,也有可能瓦解民众的共识。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事大多是复杂的,奥运赛场也不例外。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可能看法和观点就完全不一样。比赛固然要尊重人、讲规则,但谁也不能否认,争金牌、拿冠军不仅是运动员也是普通百姓的梦想。正如笔者的一位“80后”朋友,是“金牌体制”的坚决反对者,可是在现场观看孙杨比赛,在他夺冠的那一刻,一样情不自禁站起来高唱国歌。同样的,恐怕也不会有人同意,金牌就是一切,可以为了金牌而不择手段。无论如何,任何比赛首先要遵守体育精神蕴含的道德律。 如果非要把一件事割裂成非黑即白,只会让人无所适从。而在互相的谩骂与指责之中,更有可能令人忘记追逐事实本原的真相。比如,在国羽女双风波中,仔细去了解比赛规则的人有多少?再说远一点,前段时间一起“环保事件”,当为某种“意识觉醒”叫好的同时,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引起事端的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长远得失? 任何一种观点,可以用来研究,用来启发心思,却不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没有一种观点放诸四海而皆准,更没有一种观点,可以代替事实本身。 如何能认识到事物复杂的一面,能关注事实本身而不是急着站队,能用求同存异的方法而不是非此则彼地看待某一现象,无论是在赛场外还是赛场内,都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刘翔将站在起跑线,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的舆论场,也许又要面对一次考验。尤莼洁 |
|